宣讲节日体现了什么
1、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如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
维系帆段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
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携轿纳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辩没神纽带。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2、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的文化有什么特点?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袭型伍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租野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拍或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
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华民族在节日中表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也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
3、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哪一面?
中国传统节日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著称,它不单单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中国的传统节日,属于一项重要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传统节日起源看,一部分是为了对于文化名人的纪念,例如,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端午节,为了纪念一代忠臣介子推的寒食节;还有一部分则是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例如,由上古时期的祈福祭祀,渐渐地发展成现在的举国盛事新年。
在过去,人民很重视这些传统节日,非常多的文学作品里就描写了,大家在传统节日欢度时场景。例如唐代诗人苏味道写的《正月十五夜》,他写的是人们在洛阳城内欢度元宵夜的盛况;还有孟浩然的《秋登万山竖搜寄张五》,就体现出了在重阳节时候登高望远习俗。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节日,里面拥让纤前有缤纷多彩的文化信息坦清。可是,我们缺少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可能就没有办法领略到流淌在文化血液里美学意蕴。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拥有发端源远流长。他能要追溯起一直到远古先民时期。原始社会时候,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加之对于自然现象人们不可以理解,也没办法控制,对于自然界产生了恐惧、崇拜的心理。远古先民们认为自然界给了人格化,感觉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背后,一个超自然的伟大力量隐藏在身后。
为了寻找到保护,对于这种超自然力量远古先民们体现出了自己的崇拜之情。由此产生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并且渐渐地发展成了上古时期原始的信仰。这种原始信仰包含了祈福、祭祀等内容,在历法渐渐地形成以后,人们会根据自然的时令,有一个特定的日期,来进行祈福、祭祀的内容。这其实是传统节日的雏形。中国传统节日以文化观念和自然时令为基础的,从最初的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而发端,由祭祀祈福之巫风渐渐地发展成为了独具中华美学意蕴的现象,这里面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不管是因为“慎终追远”而悼念祖先,还是祈求人丁兴旺、丰收吉祥,呈现了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4、传统节日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什么
传统节日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节日的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悄衡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信运拍认同感。滑羡
5、中华传统节日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汪败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我们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中华传统节日,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中陵没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卖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网上搜的,仅供参考
6、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角度谈谈怎么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努力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本刊记者/陶红 第5期 总第85期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该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员,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有目共睹的作用;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委员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加强。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德,此令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如焚。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较有影响的节日约160多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却在现代人中逐渐淡漠,甚至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种曾经的感觉,更何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大行其事。据此现象,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记者:您对部分政协委员关于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冯骥才:其实,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三大主要的传统性文化节日;但现在我们只过春节。我认为,对于任何民族来讲,其传统节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权利,无特定文化内涵,如周六、周日。节日却不同,节日几乎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有特殊的内容,仪式,活动方式,物品和民俗方式。而且节日有放假和不放假之分。如,春节、国庆节是放假的;清明、端午、三八妇女节等,均不放假。
任何国家的节日大体分为宗教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三大类型。
中国因非宗教国家,虽有宗教性的节日,但不是主要节日。我们有政治性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更有文化性的节日,即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在今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涉及的4个节日,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的清明节,是以祭祖和扫墓为主顺带踏青春游,既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春天的美好体验。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年传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祖先的崇拜,这种崇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节是因纪念屈原沿袭下来的,这个节日体现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寄托的是百姓对生活圆满、家族共存的美好愿望。重阳节表达的则是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其中内涵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因此,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案。
记者:据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某些节日在文化内涵上有何不同?
冯骥才: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与我国的节日文化基本无大区别。西方的宗教节日比我们多,民俗节日大都也是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但流行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在中国的过去是没有的,尽管中国的“重阳节”是关心老人的节日。在中国,人本的节日不多;倒是在我们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类似情人节的爱情节日。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现代中国人热衷西方节日的现象呢?
冯骥才:那种特定时期出现的西方节日,实际就是舶来的节日。各国都有舶来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就传到了越南、日本、朝鲜;而各国各民族的节日,有时是互相传播、彼此影响的。美国人的万圣节又叫鬼节,从前欧洲人不过这个节日,可现在也开始过鬼节了。这是因为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曾见过美国人过鬼节;在法国,我也赶上一次过鬼节。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舶来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这一现象主要是因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淡漠,也就是说,被我们自己抽空了,连非常重要的国庆节,都没有什么内容了,老百姓也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罢了。如此,老百姓只好去过那些“洋节”了,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年轻人喜欢,但并不知道它的内涵,只不过给自己找一个娱乐的契机罢了。我认为对圣诞节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年轻人借机玩一玩而已。它不会成为中国人的节日,因为它没有文化的基础。我认为那些可增进人间亲情的“母亲节”、“情人节”,不妨加以引进。
记者:对于近年节日假日化的现象,您如何看?
冯骥才:的确,我们现在的节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节日已无任何文化内容,变成了纯粹的放假。
过去我们有很多过节的方式和形式,而现在很多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像每年的春节,人们仿佛越来越不会过了。报上讨论、专家出策,最后依了商家叫做“黄金周”,甚至国庆节也变成了黄金周。实际上许多国家均将国庆节作为增加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国。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这是我们的过失。因为,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轻的一代对其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记者:传统过年时,人们总要鸣放鞭炮,以示节庆。自政府禁放以来,每到过年,总有媒体就此讨论,您如何认为?
冯骥才:我认为,过年鸣放鞭炮是百姓对文化的呼声。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过年为什么一定要鸣放鞭炮?就是为了寻找年的感觉,表达对年的情感,对年的宣泄。这是文化的回归,如果没有了它,人们的情感便将无处安放。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要关怀人的内心,否则人们便会产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将是我们文化消弱与淡化的时代。
记者: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冯骥才:应该重新建设我们的节日文化。从前国庆节时,有关单位会组织很多活动,现在却没有了,应恢复这一传统;春节可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另外,对于人们有了重视传统节日的愿望时,有关部门应予以扶持。如恢复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各种传统节日。
在日本,我赶上一次樱花节。当时,天下小雨,观赏者手里都举着一把透明的雨伞,充分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一个开满樱花的公园里,我看到很多人身着民族盛装,亦歌亦酒,不亦乐乎,他们通过节日,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加以有效地传承。而我们的节日文化,却在革命的时代中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遗产丢失得太多,我们有责任把中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把美好的民俗节日恢复起来。这并非举办数次活动便可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约定俗成的特点,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来个电话,这是一种心理定式。有了这种节日情感,到了这一天,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这样去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小学的乡土教育、节日文化的教育。总之,有关单位应想方设法,媒体也应配合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
http://www.zwwhjl.com/news/1.asp?articleid=568
寻找传统文化的风向标
http://www.qianlong.com/ 2006-02-27 23:25:08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节味”的变化也让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不无忧虑。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传承传统文化,
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
又是一年中秋时。媒体关于月饼的报道铺天盖地,商店里购买月饼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叹:中秋节已成了月饼节,仅剩下一个“吃”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签名赞成申遗的网民人数已超过70万。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最近有舆论认为,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惟西方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极是,惟西例为理政之所循”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
传统节日应体现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然而,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在机关工作的王范芳告诉记者,中秋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托”,大家借此机会送礼的送礼,吃饭的吃饭,中秋之夜很难看到祭月拜月、耍满天星、演皮影戏这些传统节目,甚至全家一起赏月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鹏先生则对家乡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不以为然,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漫天飞舞,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宝”铺成一条长地毯通往祖先的坟墓。这样的祭奠有多少追忆之情?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还是有难舍的情怀。网友李伟在中秋申遗留言板写道:“推动中秋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肯定,功德无量。”还有网友说:“中秋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通点,比如重阳敬老、中秋团聚、清明祭祖,这些情感不可以轻易被抛弃,更不能随便被异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科志曾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在他眼中,许多越来越被漠视的传统习俗,往往被韩国人视为珍宝。韩国中秋节要放假3天,举国欢庆,由于韩国有1?4人口在汉城,一到中秋节很多人要从汉城返回自己的家乡过节,全国因而出现“民族大移动”。此外,每个家族在中秋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感谢祖先带来丰收。同时,文化协会还会在汉城奖忠体育场举行一年一度的摔跤节,评选出“天下壮士”。韩国一年四季都有传统节日,热闹场面和人们的热情远远高于西方节日。“他们把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都放进这些传统节日里,通过过节,延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孙科志这样解释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衷。
胡同、弄堂都变成“欧洲花园”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如今,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一条条胡同、弄堂变成一个个“欧洲花园”、“美国小镇”;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乡村理发店也开始叫“蒙娜丽莎发廊”……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谢遐龄教授说。他认为,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
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开始我很不解,后来看电影里的唐僧那么啰嗦,让妖精烦得自杀身亡,就明白了,现在的青年讨厌说教,讨厌一味地灌输。”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谢教授说。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理性认识
扬弃才有生命力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离开这个基本点,就难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前进。例如,市场经济、法治、科技等,中国就须向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着许多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
顾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动,举办“四书五经”诵经班等,“这其实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搞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批判地继承。如果没有扬弃,就忙于“文化复兴”,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好处。
谢遐龄教授也认为随便提“保护传统文化”的口号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趋同”的潮流,所有的国家,不论意识形态,也不论文化传统,青年人都喜欢跳迪斯科,都喜欢飙车,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头发、穿磨烂了的牛仔裤,这其实是“技术文化”或“科技意识形态”的冲击,不是“西方文化”。同时,“技术文化”也早已存在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6/02/27/[email protected]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张正春 | 2006年06月01日03时32分 | 【内容提要】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与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正春
又是一个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渡,手机中不断传来节日的问候。朋友:在这个一晃而过的节日里,您可想过,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精神?
对比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就值得研究了。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这是“天”的节日,是“太阳”和“月亮”的节日(春节是太阳的节日,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春节”和“中秋节”也是人的节日,是“天人合一”的节日。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二十四节气”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思想。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是“天人相合”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天人相分”的文化,在“年节”的文化特征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区别。
然而,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似乎只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但是,从民族历史与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仔细捉摸,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耐人寻味的。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等,由此可见,“端五节”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人道”与“天道”合二而一,再一次巧妙地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再者,如果单从纪念人的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很多,三皇五帝以外,圣人如孔子与老子,他们的生卒日子都不及屈原的纪念日来的隆重,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抱负和品格,他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光明正直的思想境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君子,是中国传统人格的典范。然而,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为小人所妒嫉,为奸佞所陷害,为世俗所不容,终于冤屈而死!屈原的文采和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奇迹!屈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经历正好成为一个典型,它足以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诗《长沙过贾谊宅》就很能揭示出中华民族对屈原的的特殊情怀: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万古惟留楚客悲”,这就是中国人对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是“端午节”的深刻含义。
刘长卿在《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中写道: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谪去古今怜”,这是多么深远而又复杂的历史情怀啊?爱惜人才,尊敬君子,祈愿天下英雄皆有用武之地,希望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奉劝掌握生杀大权的领导者近君子而远小人,敬贤爱才,重义轻利,明辨忠奸,防止屈原和楚怀王的悲剧发生,这不就是“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吗?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和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说到节日,中国人总是离不开饮食,在吃喝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更好地“品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说到这里,我又要问了:亲爱的朋友,今天的粽子您吃了吗?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与独特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在“春节”和“中秋节”以外,“清明节”、“端午节”(“重五节”)和“重阳节”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大补充。春、夏、秋、冬各有节日,一年四季,由于这些节日的存在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穷理尽性”的探究中,在深情的回味中,在觉悟的心灵中,中华民族在天人之际创造了伟大的节日文化,这是一种日久弥新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与天地宇宙同在的永恒的文化创造。
作者在博客网发表的相关文章的地址如下:
1、中国人如何赏月(一):http://column.bokee.com/89318.html
2、中国人如何赏月(二):http://column.bokee.com/89576.html
3、中国人如何赏月(三):http://column.bokee.com/89745.html
4、中国人如何赏月(续):http://column.bokee.com/89782.html
5、中国人如何赏月(全文):http://column.bokee.com/89893.html
http://column.bokee.com/147599.html
春节民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2-15 12:42
大家帮帮忙哈!!!
提问者: flora_zhuang - 魔法学徒 一级
最佳答案
我觉得这个很好:
据《时代信报》报道 沸沸扬扬的平安夜过后,经过清洁工人的打扫,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洁。然而,想到圣诞的“疯狂”与春节的“冷清”,一些学者们开始了他们的忧患行动——甚至,国内一些学者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近日,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质问。
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的对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鹏在河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他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
高教授首先阐述了当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譬如,今年韩国人抢先一步,申请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产生了极大震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尴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应该引发对年和春节的特殊认识。
“过年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特殊纪念。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高教授表示,保卫春节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
然而,这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会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据到场的河南媒体同行称,报告会会场里只有百十个人。闻讯赶来的某电视台摄影师因为考虑拍摄效果,不得不示意几个学生坐到主讲人身后空荡荡的椅子上去补白清淡的背景。
与高教授的忧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种对比的是,2005年初,中国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春节即将成为国际性的节日。
如何将春节发展成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庆的节日,是丁伟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丁伟认为,春节发展成国际性节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春节是具有强烈中国民族色彩的节日,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
此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春节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体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它是人性的回归,体现人本思想,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
传统节日兴盛与否,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还来不及为丁伟的宏图愿景而兴奋,因为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们倾向于高有鹏的悲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确是日益走向边缘化了。
诟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节日经济论”。例如冯骥才就曾对此发表看法: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再讲经济,也不能把最应有“中国特色”的春节当成经济的奴隶啊。要从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层面上“过”年,留住文化味。
还有,“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尽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道具符号,就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记忆。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这里。比如端午节的“道具”、“符号”难道还不够明显吗?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围绕“一串鞭炮的宣泄”;至于经济,似乎也不能成为春节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学历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不愿轻易对此作出评判。但是他认为,这与国民的心态和经济状态有关。
同时他也谨慎地认为,春节还不至于沦落到需要被保护的地步;不过,春节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性的节日,形成全球瞩目的“强势文化节日”。
卞教授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状态应该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保护;极端封闭、完全排外。二是主动保护,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观点。
但是,卞教授认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而且对于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今日的处境,他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必然要承受和经历的过程”。
“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先生的观点。
保护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建筑已经全盘西化。
7、社区除夕可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吗
可以的
社区除夕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重点,以“讲道德故事、学道或闷德知识、评道德热点”为主题,着眼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进一步扩大道德故事讲述活动的内涵,在全街掀起关注道德、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新热潮,为建设文明街道、推动崔东街道又快又码团键好发展创造迟巧良好的社会氛围。
8、传统节日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外国节日的盛行,忘记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
我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在传统节庆里,元宵观灯、中秋赏月、鞭炮迎春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8)宣讲节日体现了什么扩展资料:
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1、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灶庆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锋汪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银辩仔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
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9、为什么要向小学生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节日”两字,从字面意思来讲,“节”指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竹节两段之间连接的关键部分,后喻为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日”不言而喻,这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泛指某一天。根据节与日的分字解释,指起关键作用的某一天。当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节日这一年中最为喜庆、值得纪念的日子,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民族与地区,被人们赋予神圣、喜庆、团圆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节日的寓意性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过去的怀念、总结以及对未来憧憬的一种表达。
“传统节日”的概念,从“传统”两字,我们也就能了解到,是指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思想、习俗、风尚、制度、艺术及意识形态等。它通常被作为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被沿传下来,其中精髓元素被稳固化,并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历史辉煌的农耕文明,人们借助节日形式感恩自然,并祈求来年的丰收;传统节日特有风俗逐渐融入礼俗,并作为统治者教化大众的重要方式;传统节日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所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条件变迁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并持续融入其他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习俗。
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文化在持续发展与演变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尤其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精神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不易被轻易改变。作为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节日对幼儿文化寻根教育的意义
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传统游戏和活动,这些传统活动一般是大人和儿童一起参加,如大年初一,小孩子给长辈拜年,长辈会回赠红包;元宵节做汤圆,猜灯谜;春分时大人和孩子一起摘艾草,制作艾草粑粑,制作百花书签、竖蛋;端午节和家人一起包粽子……这些游戏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娱乐性和游戏性。让儿童的智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社会几个领域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特点与风俗,但事实上,孩子们只了解了节日我们吃了什么,或是节日到了我们要放假几天等概念。而传统节日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每个节日不仅仅有着不同的表象作用,更有着深层的教育意义。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节日的表面,重在让孩子们“玩”来感知节日的文化,忽视了文化内涵和教育的功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过于表面化。所以要想让孩子重视每一个节日内在的文化,一方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感受节日的精髓,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中华民族,继承我们中国优良的传统品质与文化。 这是我们需要传达给孩子的深层次的教育意义。
幼儿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和活动,都蕴含着传统节日文化内容。通过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孩子们生活化常识有所提升,了解各个节日的名称和时间,如正月初一是春节。同时也了解各个节日中的习惯与风俗,如张灯结彩元宵节,吃汤圆。节日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状态紧密相连,并以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存在着,让孩子们感受节日文化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爱生活,享受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育意义。 活动中的3点教育意义:
1、促进儿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食品,安排了不少动手实践的活动。如:幼儿园的端午活动主题《甜甜的粽子》中,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和孩子一起合作“包粽子”的活动。家长们准备了包粽子的材料,已经泡好的糯米、煮软的棕叶、馅料、棉绳。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有模有样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粽子,粽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让孩子们一起看粽子,认识形状的同时,还让孩子介绍自己包粽子的过程以及用了哪些材料,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最后念着儿歌,品着粽子,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过端午的这个活动。这样的过程靠教师一人之力,完成起来必定有诸多不便。但发挥家长对教育的协助作用,意义和效果上会大大提升。
2、促进传统文化的感受和人文背景的了解
如何让孩子了解我们民族特色,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既宽泛又抽象的概念,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了节日的乡土气息,如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春节,按照我国的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过节是以“红色”为主,收红包、挂灯笼;孩子们放鞭炮、点烟花;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让孩子们心中留下一个红彤彤、甜滋滋的年,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年。
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了解了节日的人文背景,如端午节前人文背景的铺设,我们先带领孩子们跨越历史时代,聆听《屈原》的故事,观察屈原这个热爱国家的大诗人,了解他被人怀疑和陷害的经过,感受屈原的痛苦,投江自尽,以及江上的渔夫和百姓知道后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拿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江中的鱼虾们吃饱后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画面。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
通过故事让孩子们感知了屈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人民也热爱他,怀念他。所以把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每个节日都一定的背景,积极的,不积极的,但不是每一点都适合幼儿去体会。所以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挑选合适的感受途径和策略,即贴近孩子的思维和眼光,又新奇地吸引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正确人格品质。
3、让儿童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进行实践与思考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都隐含着不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可以让孩子们喜爱、了解、感受传统节日,是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在幼儿园中,大家都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选择有效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感知、体验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让传统文化不断在孩子们心中不断发芽、生长,结果,激发孩子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如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在幼儿园大班或者小学的主题活动中,可以给儿童讲解革命英雄的故事,一起动手做小白花,让孩子们的心中升起对英雄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