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节日除五毒
1、端午节避五毒风俗
你问的是端午节避五毒风俗是什么意思吗?意思如下:
避五毒指的是避蛇、蝎子、蟾蜍、壁虎、蜈蚣这五中。在古代民间盛传这五种是害虫,而在端午前后,这五毒开始多了起来,所以端午需要打扫房间,撒上石灰,喷上雄黄酒等来灭五毒。不过以现在科学的目光来看,蟾蜍、壁虎、蝎子都是益虫,蝎子在家里可能会蛰到人,但一只蝎子在地里,一年可以扑杀一万多只蝗虫,从而保护农作物。蟾蜍和壁虎都是捕捉害虫的小能手,而且壁虎还非常喜欢吃蚊子,如果谁家里蚊子多,壁虎可能就会光顾他家,而蜈蚣如果在田地里也是益虫,跑进家里就属于害虫了,会咬到人。蛇则不属于虫子。所以其实端午节人们避五毒,是在家里将五毒虫驱逐出去,而不是除掉的意思,因为这些虫子在家会误伤到人,妨碍人们的日常生活。
2、端午节避五毒风俗
端午节避五毒风俗如下:
1、张贴平安符
平安符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信仰,虽然佩戴平安符是一种迷信做法,但如果将其归类为习俗文化,那么就会带有一种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粘贴有关镇压“五毒”的平安符。
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五毒图》,这幅平安符上画着五种毒虫,被收入大葫芦内的场景。虽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但是也表达出了人们对五毒的憎恶。《天师镇宅》也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代表,这幅图画的是张天师身穿道袍骑着猛虎,然后猛虎脚下踩着五毒。
2、躲午
“躲午”其实就是躲开五毒的意思,在古代社会,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在小孩子的头上放一个菖蒲叶,耳朵上也要夹一束艾蒿。然后用毛笔蘸上雄黄酒,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就是“百鬼畏惧,长命百岁”。
人们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有效躲开五毒,并且可以健康成长、福寿绵长。虽然现代社会中,这种习俗早已经丢失,但是却表现出了创新继承。因为大人会让小孩子的颈部,手腕、脚踝处系上五彩线,目的就是可以让孩子躲避灾祸。
3、沐浴草药水去晦气
端午日是一年当中阳气最强的时候,也是花草木整年中药性最强的时机。至极致的时机,端午日遍地皆是药,在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4、拴五色丝线迎吉祥好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大吉色”。端午有拴彩色绳一驱邪求吉的习俗,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5、戴香包
端午节这天人们戴的香包也都是特制的香包,和大家平时见到的香包有所不同。这个香包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熏香而是驱毒,里面放的都是艾草、雄黄、菖蒲等东西。
并且香包外面会绣上五毒的图案,这意味着“以毒攻毒”。并且孩子必须佩戴香包,大人则没有枪支的要求。
3、古人为什么要在端午节驱赶五毒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老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驱赶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俗称驱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
古时候,端午节被人们认为是“毒日”、“恶日”、“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驱除五毒之害”,这些信仰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才有了采药、沐兰汤、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采茶、制凉茶等各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民间避五毒,一般是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等,均含驱除之意。
4、为什么端午节要驱五毒?
端午节的五害指的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有的还用纸剪出五毒形状贴于葫芦之上,并挂贴在门上,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称为“倒灾葫芦”。
5、端午节五毒是哪五毒?在传统民俗中,哪些习俗是源于除五毒?
端午的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其实这五毒就是在端午节之中指的五毒,那么在传统的民俗之中,其实用艾叶编成老虎的形状,以及缝制五毒一在手腕和脖子上面缠绕五色的丝线。其实,都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去除五毒的习俗的。
在端午节的时候,其实有着很多的传统文化习俗,而我国古代其实把每个5月都认作是毒日,其实这又是因为在这个时候天气逐渐的变着,那么雨水也会慢慢的增多,而人们也在这个时节,因为换季的缘故很容易生病。由于天气比较的潮湿,气温慢慢的升高,那么自然界之中很多的昆虫也逐渐的出来活动。
所以说,人们就将五月初五定为市区赶瘟疫病毒的日子,那么在这个日子里面其实提到的五毒,指的就是5种动物,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见到的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这5种动物。
而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就有着很多的传统习俗,比如说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在屋里面挂上会有这些动物图案的图画,而有一些人会在自己的家门上挂上艾叶,这样的话就能够去除瘟疫病毒了。并且,在堂屋里面还会挂钟馗像。因为大家觉得钟馗其实它本身拥有能够驱除鬼怪的魔力,所以说才会将它挂在室内用来驱鬼。
6、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
端午节习俗大多围绕着除五毒,请问五毒是什么?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端午节的习俗避开了五毒,因为在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邪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所有的毒虫和疾病都出去让人生病。这种毒虫数量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节把钟馗挂得像个习俗解释者,赋予了他新的功能。钟馗斩五毒。五毒是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得安宁。”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视为“九毒”之首,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避疫的特殊习俗。端午节带动“五毒”是提醒人们注意防病。避“五毒”是“端午节”的初衷。端午节前后,是初夏时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将艾叶编织成老虎的形状。据说老虎能震慑百虫,辟邪,祛瘟疫。
端午节时,古人会将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编织而成的彩绳,系在家中小孩的手腕、脚踝或脖子上,又称“五彩长生缕”,寓意长寿五毒,以避退。古人除了佩戴彩绳,还制作各种香囊,与彩绳相比较,用于祈福。香包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这些香囊大多含有中草药,如熏香、朱砂、雄黄等,使五毒避之不及。这样,当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毒物试图靠近民众时,闻到这些草药的味道就会不战而降。同时,这种香囊不仅具有驱五毒的功能,还成为端午节恋人赠送的小礼物,可谓“虐狗灭虫”。
端午节有许多别称,如“草药节”和“菖蒲节”。这些名字都是由当地习俗演变而来的。端午节之际,人们常常在门前悬挂菖蒲和艾草。既能招财辟邪,又能防止蚊子靠近。“端午节到了,五毒醒了。”从端午节的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在庆祝端午节的同时,也通过一些习俗驱赶五毒。端午节,孩子们要带绣有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图案的“五毒包”,寓意以毒攻毒,确保身体健康。或者妈妈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暖蛋,或者把暖蛋在小肚皮上滚几下,一边做一边说“一年都不会痛”之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