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吃了四是什么节日
1、节日习俗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者“灯节”。
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也称为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元节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在晚上可以“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睐。
2、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来源于上古道教腊祭,神农氏“始作腊祭,以告上苍”,遂形成在年终时祭祀农谷,庆祝当年已得收成,祈求来年民丰岁稔。
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习俗
1.腊八节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2.腊八节吃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亮洞岩是在农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3.腊八节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腊八节吃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5.腊八节吃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敬御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6.腊八节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颤档”,汉代改为“腊”。
3、端午节是每年的那一天,有什么习俗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档胡缺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
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行辩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较多,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3.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打少许
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3.3厘米宽、3.3厘米厚的条。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
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做正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3.3厘米宽、6.7厘米长、2.7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
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肉即可。
腊肠粽子用料、包制、煮制时间均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将馅心换成腊肠丁即可。
叉烧肉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叉烧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猪油25克白糖1汤匙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马啼丁50克葱结、姜片适量。
制法:用猪油把葱结、姜片炒香,除去葱姜,依次放入叉烧肉丁、冬菇丁、马蹄丁、白糖、适量腌叉烧肉的酱油,炒30秒钟,勾芡,淋上订油、即成粽馅。将两片竹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夹在糯米绿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锅码紧,放冷水与粽齐,煮1小时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可。若用高压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鲜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猪肉末100克嫩笋丝25克精制淀粉1汤匙葱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许猪油(或素油)、精盐、白砂糖适量。
制法:用猪油煸炒猪肉末,出香味时放入小蚝、葱花、姜末、白糖、精盐、炒1分钟,放白胡椒粉,炒匀后,勾芡,即成粽馅。
包法与煮制时间与叉烧肉粽相同。干小蚝须用冷水发3小时左右。
以上的9种咸粽,吃时可蘸红酱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过的糯米1公斤绿豆沙或乌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猪油250克精盐、糖桂花适量。
制法:将豆沙用猪油炒匀炒透,加糖(绿豆沙加白砂糖,乌豆沙加土制红糖,亦叫板糖),出锅后放点糖桂花。将两片苇叶折成斗形,填进糯米,豆沙馅,上面再盖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装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宜。煮50分钟,离火焖4分钟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开2/3)生猪油100克白砂糖250克盐少许糖桂花50克精制淀粉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把白糖、盐、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匀,拌入生猪油中(捡出猪油中的丝状物),边拌边倒湿淀粉,最后放入糖桂花,拌匀后即成馅。
包制与煮制时间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红丝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将青梅、菠萝肉、冬瓜条各用白糖水煮,沥干水分,然后用白糖腌渍24小时,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与煮制时间同果仁桂花粽。
四.与粽子有关的文章:
1.粽子食趣 笑说厨娘藕复松
又快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清代诗人吴曼云,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
“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的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制作粽子的风味。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他们在端午节时,用糯米作主料,将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酥酥,甜滋滋,别具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一种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过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 端午过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爱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气氛。今天告诉你就着粽子喝茶,配对了茶,粽子味道会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绿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绿茶和薄荷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不让过多的糖分停留在体内。这两种茶属寒性,适合燥热的甜腻粽。超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腻的粽子适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腻,普洱茶是上乘的选择,因为它属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气。山楂茶则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肠胃消化。咸甜的粽子如椒盐,蛋黄等可配乌龙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来,咸甜的口味比较清爽,喝乌龙茶是不错的考虑。因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不如绿茶来得生涩,有温润的美感,能衬出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壶玫瑰花茶里加一颗酸梅,就能衬出玫瑰的香气,还能带出淡淡的甜味,此时再咀嚼清淡不腻的粽子感觉特别好。玫瑰花茶还能调理血液循环,对女性尤佳,抹茶的儿茶素则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两者都适合重视健康的养生族。以上绿茶、红茶、花茶系列,在南京华联商厦一楼食品柜均有销售,端午节期间,购各种茶叶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晓燕)
3.吃粽子与赛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椒盐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据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诗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风味独特的品种,且各有名气,如象北京的小枣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山东的黄米粽子、上海的猪油夹沙粽子、嘉兴的鲜肉粽、湖州猪油豆沙粽、陕西的蜂蜜凉粽子、广东的碱水粽、烧鸭粽、椰茸粽、四川的椒盐粽子都是很有名气的,历来为美食家所称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术,在宋代已有相当水平。那时曾宦游四川的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种较多,但尤以“椒盐粽子”风味突出。成都市新津县张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叶儿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盐粽子工艺考察、滋润爽口、软糯清香、口感舒适、味道质朴而鲜美,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个体小食、名工艺、名产品评展会上,获“名小吃”奖;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评展会上,获“传统奖”;同年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迎亚运美食节献艺,受到中外顾客欢迎;1990年12月,张月英制作的椒盐粽子、洗沙叶儿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叶, 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 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4、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吃什么?
黍米粥、做面燕、吃鸡蛋。
俗话说:“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又到了冰河开,燕归来的时节。山上的野菜也抖掉了身上的泥土,吐露出嫩嫩的新芽,尽显那绿油油的绿装。家门前的杏树,每年都在寒食节前,绽放她秀丽的粉丹丹的容颜;房檐下叽叽喳喳的大雁,不辞辛劳的唌来泥土忙着修补或另筑新巢。春,又脚步轻盈的来了!
万物回春,农村也忙碌了起来。而这寒食节,算是春天里隆重的节日了。村里的婆娘们也忙活着操办寒食节的各种美味。根据烟台栖霞南乡的习俗,要准备面食的面燕,杂粮的糊黍米,还有用豆类杂粮等制作的豆戚前拦饽饽,以及寓意着家里日子生发的黄豆芽等。
糊黍米当属费时费力的一种。它主要的是糯玉米、高粱和麦子,经过加工,做成的混合粥米,在寒悔滑食节至清明节期间,每天早晨都美美的喝上一大碗。加工过程就是在碓臼里加上点水,把玉米、高粱、麦子进行反复的掂、捣,进行脱壳。再将捣好的谷物晾干皮,用簸箕扇一扇,再用手搓一搓,反复几次,把谷皮处理干净。这掂捣扇搓谷物的婆娘,是这个季节村里的一大“景观”。
使用的玉米,当用糯玉米为佳,做出来的粥黏糊糊的,也很甜。高粱籽挑选颗粒饱满的,吃起来有嚼头。在老辈,这高粱红粥是让人又爱又恨的粮食,能填饱肚子但消化起来也比较费劲。麦子用最原始大麦比较好吃,可是去皮时候太费事。有句民谣形容道:“管哪么搓,管哪么捣,当不了腚沟有块草。”就是说的大麦那个缝里的谷皮弄不干净,所以现在都用小麦。一般再配加上一点红小豆、豇豆、豌豆、花生米,现在还有加大枣、桂圆、枸杞等在大铁锅中熬制而成。加工的越精细,这个粥也就越好喝,这是多少出外的人,日思夜想的家乡味道。
俗话中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在栖霞豆包就叫豆饽饽。过去,豆饽饽也就是这个时间才能吃上。豆饽饽的制作关键在馅上:豆馅不仅仅是高胡红豆沙,是地瓜干、红小豆、豇豆等粮食,在锅里蒸熟后,在碓臼中掂捣碎,然后拌上白糖,做成团子。再发面,如同包包子一样将团子包上蒸熟即可。这种食品当属最充饥的,退回几十年以前,在农村想吃一顿并不容易。
5、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答:吃腊八蒜,喝腊八粥。
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陵喊。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誉穗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尺虚野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6、中国春节传统饮食有哪些?
中国春节传统饮食有饺子、春卷、年糕、元宵等。
1、饺子
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则是财源不断。
2、春卷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并且在漳州一带清明时节也吃春卷,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
3、年糕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中国汉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大米或糯米,煮成饭用打制或水磨成粉后压制而成的糕,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姿启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4、元宵
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
民间过元宵节吃迹洞如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颤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5、糍粑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里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阴寒潮湿,为了作热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铁架,没有我们就用火钳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让它软化可不容易。
7、重阳节吃重阳糕有什么来历?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让亏历
1、重阳糕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2、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住在山脚下的农夫。他勤于耕作,日子过得富足。有一天,一个卜卦的先生未找到住宿,农夫将卜卦先生请到家中款待饭食并留宿。卜卦先生非常感激。第二天临行前对农夫说:“你九月九日有灾祸,最好搬到草木稀少的高处去住。农夫对卜卦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为了防止万一,农夫在九月九前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高山顶上,那里草木稀少。九月九日一早儿,当他们站在山顶朝山下家中望去时,那里已是一片火海。此时,大火沿山脚蔓延而上,幸好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草木,才幸免于难。
3、农夫一家九月九登高避灾的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于九月九将家搬到高处以防不测。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年年搬家不是一个好办法,再说,平原地区没有山,无法登高。人们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重阳节这天吃糕,因"糕"与高"浩音,吃了糕,就表示登高消灾之意。从此重阳节食糕风俗形成了。
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
生产制作
方法一
原料配方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红绿果脯100克
·红糖50克
·豆油25克
料酒50克
制作步骤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
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重阳糕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坦碧神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慧腊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方法二
原料:粳米粉、糯米粉、豆沙、各色干果、红绿果脯、白糖、油、清水。
做法:
1. 将粳米粉、糯米粉、白糖、油、清水一起搅拌,揉搓成干湿适中的松散的粉状;
2.将搅拌好的粉静置一段时间,充分吸收水分后过筛成细粉;
3. 取糕屉,平铺清洁的湿布,放入一半的糕粉抹平,放入锅中先蒸5分钟;
4. 取出糕屉铺上一层豆沙抹平,再倒入另一半糕粉抹平,表面撒上各色干果、红绿果脯肉,放入锅中继续蒸约20分钟;
5. 将蒸熟的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漂亮美味的重阳糕就做好啦!
8、元宵节除了吃汤圆还可以吃什么?
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元宵,还有这12种节令美食。
1、饺子
在我国北方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更何况是这么隆重的节日!其实在古时,就有元宵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河南还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十五这天吃饺子,十六这天吃元宵。寓意团圆吉祥,扁扁圆圆又一年!
2、油茶
我国有些山区,则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说法,扁食指的就是水饺,而打油茶则是类似于一种加了菜、水果的咸粥或甜粥类面食小吃。过年期间,人们天天大鱼大肉,到了元宵节,估计没有什么比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油茶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了。好喝又暖胃,特别是过年期间容易上火、厌食,吃饭没胃口,看什么也腻,这时候一碗油茶是最治愈的。
3、生菜
在我国广东,元宵节有“偷”摘生菜的习俗,并拌以糕饼煮着吃,在老广人眼里,这种食品代表着吉祥!再就是因为生菜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作是吉祥富贵,财源滚滚的七喜庆之物!
4、枣糕
作为曾经的宫廷点心,枣糕以面粉、枣泥、红糖为主料,烤制而成,流落到民间后便成了元宵节的传统点心。枣糕虽然没有其他传统点心那般细腻精致,但是馥郁醇厚的枣香味,只一口,便成了人们喜欢的味道,这也是枣糕这么多年来一直受热捧的重要原因。
5、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并且这种食物老少皆宜,不像吃元宵的时候禁忌那么的多,老人孩子还必须少吃一点。
6、面条
在我国江北地区,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意思就是说人们过元宵节期间,吃完了元宵之后赏花灯,游玩了一晚上,肯定饿了。赏完花灯,等摘下花灯后就要吃碗面条,也寓意长长久久、顺顺妥妥,这才有了“吃了以后望明年”之说。
7、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8、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老仿咐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9、糟羹
台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都晓得,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月圆,吃汤圆,寓意全家团团圆圆。而台州偏增加一天,十四、十五,两天都过,而真正的元宵夜是正月十四。
过元宵,台州人一般不吃汤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糟羹。糟羹是用山粉勾芡的,所以又叫山粉糊。老话讲,先苦后甜,咸羹讲究味道,突出大渗“鲜”味,先尝为好,把“甜”放在后面,于是,十四夜吃咸羹,十五夜吃甜羹。
10、汤团
江浙沪地区更多的将元宵节的节食成为汤团,而非汤圆。上海的汤团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本地的大汤团,二是宁波汤团。
本地汤团,个头有乒乓球大小,比一般的汤团要大不少,所以叫大汤团。干糯米粉作皮,馅心主侍纯要是咸口味,如鲜肉或者菜肉,也有甜口味的,如豆沙、芝麻等,但还是以鲜肉或者菜肉更多见。
11、年糕
在元代的时候就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食用年糕的记载,年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必备的食物之一,因为年糕又可以叫做“年年糕”,能够谐音“年年高”,有着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
12、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