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西方节日解决了什么问题
1、外国的节日对我们的影响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现代越来越多的的中国人更喜欢西方节日而非传统节日。当圣诞节或情人节来临,青少年涌进酒吧,餐馆,百货公司为了庆祝这些节日打折扣吸引顾客。
西方节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吸收新的节日也可以充实国人的生活,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应对措施
中国传统需要通过教育更好的传承,如果当代教育只是传授科学技术,重视经济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具备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当今时代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在全球泛滥,而青少年还未真正的成熟,很容易就会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使更多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产生自豪感。
2、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有:
3、为什么要了解西方节日
无论是平安夜、圣诞节以及是情节人,中国有很多的人都喜欢过,特别是年轻人,那么为何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热衷过西方“洋节?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早在很久之前,中国人一般就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可是到了如今,感觉西方的节日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加受中国人的欢迎,无论是小孩还是年轻人,他们相对来说喜欢过西方的节日,对于传统节日好像变得冷淡一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看完之后让人深思!第一个:西方“洋节”热闹,有活力,忌讳少大家要是注意到西方“洋节”的时间的话,大家会感觉西方的节日一般都是比较热闹、有活力,像情人节就可以两个人秀恩爱去,想万圣节的话大家急可以一起装扮一下出去玩,这主要是以玩乐为主,因此就很受年轻人以及小孩的喜欢,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有不少忌讳的,大家会觉得不尊重祖先,加上中国不少的节日天气都不是很好。现在的人压力本来就很大,那么过节就芹孝是想好好放松一下,这“洋节”忌讳少,能疯玩自然就受欢迎了。第二点:西方“洋节”主题不同,比较新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西方的每一个节日所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想平安夜吃苹果,圣诞节有圣诞老人,万圣节需嫌扒稿要打扮的很新颖,这都是以玩为主,主要是高兴就行了,因此自然就会受不少人的欢迎。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西方的“洋节”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之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就淡下去了,这两种文此链化的碰撞,感觉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好像变得淡了一些,也有很多的孩子了解西方的节日比中国传统的节日多,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也是文化的精髓,我们还是要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还是要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不过从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热衷过西方“洋节”,背后的原因是令人深思的,一方面感觉到中国的传统节日会不会不再受欢迎,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出来现在的人压力很大,总是想利用一些节日让自己解压,看着有点心疼吧!不知道大家对于过“洋节”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
4、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的研究背景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应该都过,共同存在。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都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现在有一部分人主张光过中国传统节日,狭隘的认为不要过西方的洋节日。这种思想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应该抛弃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现在的世界互联互通,联系更加的频繁和紧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西方的节日年轻人过的也多,象每年2月14号的情人节。过西方洋节商人最高兴,花卖的多了,饭店生意更火爆了。振兴了经济,拉动了内须,促友吵进了繁荣。
纵观历史,唐代盛世就是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东西方互通有无,东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包融外来文化和节日,象唐代长安外国人来学习经商传教的人很多,唐代政权的开放性和包融性让唐代才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唐帝国,也促成了大唐盛世几百年。
反观清代晚期,闭改陆门锁国,不与西方社会搞贸易,不与西方社会交流,排斥西方文化和节日,清晚期的统制者陶醉在东方大国传统思想下,认为自我什么都好,不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接受新事物,不接受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结果就是落后挨打。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西方节日也应该发扬光大,两种文化不同的节日都要过。世界文化,世界上的节日互相交流,互相融合这是历史发展好歼侍必然。
5、在年轻人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的西方节日运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谈如何发扬光?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银绝,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正搏衫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仅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举腔“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6、关于研究西方节日的研究感想 100——200字
结题报告
进入高中我们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对社会的挑战,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这一题目。我们小组决定为了了解和更深的认识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文化对中国人更多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们决定采取的步骤是亲近民众发放问卷调查,当正在计划中时,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择日不如撞日,临时决定先当一次“民众”。就这样我们一行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清明节。过后,我们选了一个明媚的早晨,来到南亚广场,我们都下定决心为了15学分我们豁出去了!拿起胆子对路人进行了问卷的调查,万事开头难,所以接下来,我们进行的很顺利!再者是对老师的采访,对于老师我们特地选择的是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在学科中它们虽都属于文科可是两者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许可,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那么一切计划都按步骤正在进行……
经过我们调查得出结论:
1、 青少年比较倾向外国的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
2、 上班族也都倾向外国的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
3、 中年人(分为两种经济阶层,两种不同趋势)消费观念有所差异;
4、 老年人对传统节日十分热衷。
分析结果:
1、 青少年之所以选择西方的节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形式过于单一,中国现在提倡青少年创新,使青少年更多的接触新鲜的事物,而西方的节日符合这一需求。青少年所选择的节日是能为自己带来欢乐的,有利益的,他们是跟着潮流走的,西方节日是针对于个人所想表达的意愿,而中国传统节日更倾向与团体性,随着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的个人意愿一般占基模主体,所以难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2、 上班族也走在潮流前线,接受的思想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开放的,从经济上讲,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水平较好,所以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有能力去庆祝西方的节日。
3、 中年人分为两种经济阶层。中等阶层在对待节日的看法上更倾向于传统节日,经济决定他们的文化消费,一定的文化影响一定的政治经济,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交融。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决定在不同国家召开会议的时候穿上各国有传统特点的服装;美国纽约市政府把中国农历新年纳入法定公共假日;菲律宾总统还特地穿起大红旗袍,宣布春节为菲律宾全国的“工作假日”。
4、 老年人比较注重国家的传统节日,相对来说在现今社会、经济、政治等全球化的发展,使老年人处于养老安逸的状态,不会对国外节日的新鲜刺激有过多的需求,在加上老一辈的人多数经历过了革命的洗礼,所以爱国的观念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从而让他们对他们的传统节日更加热爱,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用中国的语言来说,他们已经安享天年。
建议: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用于传统的庆祝或是祭祀的日子。
节日可以纪念某个重要的日子,某个重要的人物。例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感恩节是庆祝丰收的,七夕是中国式的情人节,圣诞是西式的春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阶级,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印记。
在加入WTO后的我们,更需要外来节日的熏陶,并不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接受,只会让我们丧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自己的真谛。节日是一个文化的表现,通过节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个民肢丛族独有的文化。节日表现了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对外来节日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中国,一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节日是深有内涵的,且需要用心慢慢品味。
总之,无论是中西方节日都能让人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更热爱祖国,增加民族责任感,并能给人带来欢乐,让人们在烦琐的生活中得到短暂的放松······
衷西洋节日而淡化传统节日,有多方面原因: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敛性和含蓄性相比于西方节日,缺少热情开放和轻松刺激的内容。而当代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思想活跃,对外来的新事物兴趣浓厚。
商家的推波助澜。就像麦当劳食品、好莱坞大片的进入,洋节盛行是西方经济强势搏饥缓带来文化渗透的结果。商家抓住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赋予圣诞节消费、尽情享受的特点,大力炒作,吸引年轻人。 而传统的民风民俗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
所以说一切的外因和内因造客观的就了这一后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来看待着一种现象。要从多方面更深入的探究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们感谢帮助过我们的同学、感谢家长、感谢百忙中抽空出来的老师们、感谢配合我们调查的叔叔阿姨;感谢你们一路陪我们走来,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我们才能如此顺利!谢谢!
题要: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吮吸着黄河和长江的甘甜乳汁,在广袤而富饶的祖国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节日的举办具有一定的意义,此些活动及某些特殊的纪念方式,及所纪念、承传的是种种优良的精神或是促进某些值得继承的东西的发展的巩固。
课题解释:调查关于中国与西方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清明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关键词:调查结果、活动记录、西方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心得
前言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吮吸着黄河和长江的甘甜乳汁,在广袤而富饶的祖国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远去的节日:寒食节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寒食节之节物风俗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之节物风俗五重建人文诗性信仰,再寻华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节日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接有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她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愿望,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实际上上是民族的一个个精神图腾。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
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世代相传的节庆文化和民间习俗,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可谓源远流长,历代不衰。逢年过节,人们更是约定俗成,普天同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承担着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对中国节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重而道远。为了调查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对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正文
据问卷所知,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特别受欢迎,而且其热爱程度极大。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冷淡了。造成这样,其原因何在?在于人们的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外国,崇拜它的种种,这样喜爱他们的节日也就不觉奇怪了。外国文化和他们的思想扩展到我们国家,不得不让国人也受其影响。许多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校园里的学生。这就增强了人们对外来事物的兴趣和对其追求的热望。
在这里,我们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应该被我们国人宣传。西方的文化和一些思想是值的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我觉的凡事都得有一个度吧。太过分的推崇,是不是有些不妥呢?如此崇拜他们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那些被传承了多年的节日,却被西方的节日取代了,难道这是那么愿意看到的吗?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们太传统了,都什么年代了。可是我们还是要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吧。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西方的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而且其程度让人看不懂。中国的“七七”情人节正在被西方的“2.14”取代。每当西方情人节这天,花店里的玫瑰和其他一些代表爱情的花被一抢而光,商家也因此大赚一笔。很多人反映,情人节这天,平时5角钱一支的红玫瑰可以卖到10元,甚至更高。
听到这样的事,我们的心里真的很难受。我们开始也没有想到,竟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付大钱买花送给情人,但是事实如此,我们也只有面对。当我们问到一些人这样做有必要吗?他们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也有一些人说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觉的这太奢侈了,不是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西方情人节就在我们国家蔓延开了,且其势猛烈,让人不敢相信。还有西方的圣诞,近来也被国人所推崇。许多地方花大费用搞庆祝活动,有的商家也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忙着自己的财路。这不能怪他们。如果大家都不过分热衷这个节日,他们又怎么会想着从这其中找财路呢?
再看看我们国家的那些节日,如今又有多少人看好。难道这不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吗?甚至,现在的春节,都没有什么人热爱了。一年不如一年的气氛。尽管每年我们都搞春节
联欢晚会,看起来还不错,气氛蛮浓的,但是,事实上没有多少人重视。那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如此,我们说的只是现在的一个趋势,以及大部分地方的一个现状。中国节日被冷淡,西方节日被推崇的现状,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值的我们深思的。
7、研究中西节日差异的意义有哪些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西节日 中西文化 差异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猛答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彩缤纷的熟栗糕 铭天 天津
棉花糖 铭天 天津
龙嘴大铜壶 铭天 天津
敲锣打鼓,喜迎新年 蓝咖啡 天津
耍龙舞狮扭秧歌,欢欢喜喜过大年 蓝咖啡 天津
1、洛杉矶中国年也放鞭炮,不过不是在家家门口,而是在游行活动时 庆如 (1-5)
2、放鞭炮
3、踩高跷
4、马队
5、小丑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梁空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的.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
巴西狂欢枝渣慧 风吹草地 内蒙古
节日里的男人(巴西萨尔瓦多)风吹草地 内蒙古
圣诞夜 阿唐 上海
本文通过中西节日习俗差异之比较分析,揭示其自身的特点,旨在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理解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国的节日习俗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生产、生活及祭祀三大类型;除了某些单独的祭祀节日外,在大部分生产与生活类传统节日中,祭祀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此外,这三种类型的节日都被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起来.
在中国,春节是春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从汉魏以前的农历立春之日逐渐改为农历正月初一,节日食品从早期的春盘、春饼、屠苏酒,到后来的年饭、年糕、饺子等多种多样.古人认为,立春之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于是在这一天便有了劝人耕种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绩,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耕种需要强壮的身体,因此在饮食上有了相应的食品.最早出现的是由五种辛辣刺激蔬菜构成的五辛盘即春盘和屠苏酒,目的是强健身体以利耕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劝民耕种的意义逐渐淡化,而希望身体强健之义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希望新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节日食品,如象征幸福团圆的年饭、象征事业发达的年糕和寓意财源广进、吉祥如意的饺子等.这众多的春节节日食品无不寄托着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向往.
春节又俗称“过年”,因时在农历岁首,又称“岁”.古代的“年”、“岁”都与历法和农业生产有关.《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前104 年),……以正月为岁首.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夏历十月为岁首.”又,“年”即谷物成熟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 “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春秋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可见,“年”原来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也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具体而言,春节包括有“除夕”与“元旦”两个组成部分,该夜的零时以前为除夕,之后为元旦.在古代,每当年节来临,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这就是《后汉书》所说的:“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祈望丰收,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以便迎接来年繁忙的农事活动,并在爆竹声中祈祷来年的丰收.人们生存形态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生活类型的节日也大多倚赖于生产性的岁时节令而产生.
端午节是夏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其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粽子.许多民俗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农事节气──夏至.而夏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常出现在农历的五月中.这一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杂草、病虫害最易滋长蔓延的时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为了提醒人们重视夏至、管好田间,也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丰收,早在商周时代,天子就在夏至日专门品尝当时主要的粮食黍米,并用它来祭祀祖先.《礼记?月令》言,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这一活动逐渐渗透、影响到民间并形成习俗,出现了“角黍”即粽子这一特殊食品,供人们在夏至祭祀和食用.由于端午节从夏至发展演变而来,于是“角黍”也成了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言:“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可见,端午节和粽子的产生与农事节气有密切联系.“端午节” 最初似为南方古老的百越民族祭祀自己的图腾——龙的节日,后来将其与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便蕴涵了更深刻的将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秋节是秋天的重要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它处于孟秋、仲秋、季秋的中间而得名.其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然而,中秋节的形成及其与月饼之间产生的对应关系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飘香,瓜果满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收获这一切,同时对大自然产生了感激之情,而月亮既是大自然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国人推算节气时令的重要依据,于是周朝就有了祭月、拜月活动.到隋唐时代,人们在祭月、拜月之际逐渐发现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便开始赏月、玩月,形成了以赏月、庆丰收为主要习俗的中秋节.唐人欧阳詹《玩月诗序》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在这个良辰美景、赏心悦目的节日里,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自然不会忘记用美酒嘉肴相伴.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饼也许就是后世“月饼”的始祖.到宋代,中秋节赏月宴非常盛行,而且宋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中有了“月饼”的称呼和品种,只是未与中秋节联系起来.月饼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节日食品大约在元明时代.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起义时,就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月饼中,在互赠月饼时传递消息.这表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元朝已很普及.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此后,月饼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形如圆月,用以祭拜月神,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二是饼为圆形,象征团圆,寄托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的祈求与渴望.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情感,在西方人传统的节日中,是难以体味的.
冬至节是冬天的重要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一月,没有固定的日期.其节日食品较多,主要有馄饨、羊肉、粉团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后也是大量贮藏农作物及其它食物原料的重要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此,一年的农事忙碌即将或已经结束,五谷满仓,牛羊满圈,该是人们初享劳动成果的时候了.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这个日子.许多研究者认为,大约在汉代,冬至就已成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人们将冬至的庆贺规模扩大,使之仅次于春节过年,有些地方又有“亚岁”之称.冬至节是阴阳交替、阳气发生之时,食馄饨暗寓祖先开混沌而创天地之意,表达对祖先、对大自然的缅怀与感激之情.此外,羊肉也是冬至的节日食品,不仅是冬季的极佳滋补食品,而且寓意吉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这些祭祀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深厚的血缘宗法观念的民族,以及中国长期维持着一种立足于自然经济形态的农业社会密切相关.如果说敬神拜佛等祭拜活动(如众多的佛教菩萨、道教神仙的寿诞等)只是具有某种宗教信仰者才会重视的节日,那么慎终追远的祭祖活动则是大部分中国人普遍认同和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
西方的节日习俗
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其残存的农牧业生产性传统节日大多仅仅具有地域性而非普适性的特征,并且局限于各地区的农村乡镇,或者某种农牧产品的生产地.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作为一年周而复始的年节,本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注重的节日,但在西方,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已经让位于基督教的圣诞节.虽然西方各国大多仍然在欢度年节,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甚至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性大节,而是世界各地同时欢度的各具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岁时节日.基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形态与历史文化特征,节日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生产性、生活性或宗教性的文化特征.还有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某种相似内涵的北美洲流行的“感恩节”.但是,这些具有特定地域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无疑不会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普适性,不可能进行异地移植.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在西方国家,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时间大多在阳历二月中,一般开始于封斋节的前三天,节期为三天.其习俗主要是举行各种宴饮娱乐活动,尽情节日.最初,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教徒们便自发地在封斋开始之前举办各种宴饮娱乐活动,以此宣布即将暂时告别肉食,称为“谢肉”.“谢”即为辞别、告别之义.由于人们在宴饮活动中可以尽情狂欢,故又称此活动为“狂欢”活动.到公元15世纪,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下令于封斋节前三天举行庆祝活动.从此,狂欢节便作为一个节日被正式确定下来,并逐渐在西方及其他国家流传开来.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民族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由于狂欢节的缘起与教会封斋时禁止肉食和娱乐的规定密切相关,加上二月正是冬去春来、值得庆贺之际,因此其习俗便离不开肉食和娱乐两方面.但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其习俗是以娱乐为主、饮食为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色彩日益淡化,世俗的庆贺色彩不断增强.如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人们不但在家中宴饮欢歌,而且穿着奇特的服装,脸上戴着面具或涂着各种色彩,踩着高跷到大街上,尽情节日.许多点心店则特别制作一些面具糕点,供应顾客;一些饭店、酒吧还制作各种面具饼干挂在墙上,象征生活开始新的起点.把狂欢节娱乐推向颠峰的是巴西,但其“狂欢节之乡”的美称不是源于饮食而是规模盛大且十分精彩的桑巴舞表演.
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酥“复活”而设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时间大多在阳历四月.在其习俗中,既有宗教仪式,也有特殊的节日食品──彩蛋.据《圣经》记载,耶酥在去耶路撒冷参加犹太教逾越节时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第三天即星期日便复活升天了.基督教教会为此设立复活节以示纪念,并在公元325年,由罗马帝国的尼西亚教士会议明确规定其时间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即阳历的四月中.由于复活节是教会为纪念耶酥而设,因此节日前夜或当天都有宗教纪念活动,不仅在教堂举行弥撒,有的城市还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与此相应的是吃彩蛋和滚彩蛋活动.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把鸡蛋染成红色则象征基督用自己的鲜血为人类赎罪,因此许多家庭的复活节早餐少不了彩蛋.有时,家长也把它们藏起来,让孩子去找.最初的彩蛋是真鸡蛋煮熟后染成的,后来更多用巧克力制成,大而空,中间装有巧克力或其它糖果.彩蛋的吃法有两种,一是直接食用,以崇敬的心情缅怀基督;但更受欢迎的是通过滚彩蛋比赛食用,将食与乐与纪念结合在一起.如在英国北部、苏格兰等地,人们把彩色煮鸡蛋做上记号从斜坡上滚下去.谁的蛋先破,就被别人吃掉,谁就认输.若彩蛋完好无损,则预示主人会有好运.在这项活动中,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
在其节日习俗中,除了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还有圣诞宴会、圣诞树和圣诞老人.在《圣经》中没有明确记载耶酥的出生日期,但到公元354年,罗马教会则规定12月25日为耶酥诞生日,并举行庆祝活动加以纪念.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世俗的祭祀太阳的农神节相一致,意在表示耶酥的降生就是太阳的再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圣诞节逐渐演变成西方国家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并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注重合家团聚、热闹节日.圣诞节有隆重的庆祝活动,尤其是12月 24日晚圣诞前夜,基督徒们走进教堂作弥撒,唱圣诞歌,诵赞美诗等,以庆贺耶酥诞生、圣诞节到来.孩子们则盼望圣诞老人送来糖果、玩具等礼物,而他们会给圣诞老人准备一些夜宵食品.除了庆祝活动,圣诞宴会是圣诞节时必不可少的家庭团聚宴会,但举行的时间和节日食品不一定相同.如意大利、法国等是于圣诞前夜举行家庭宴会,类似于中国的“年夜饭”.意大利人是先吃“年夜饭”,主要食品有金枪鱼、蛤蜊、墨斗鱼及果仁饼等,然后去教堂作弥撒;法国人是弥撒结束后才回家慢慢享用圣诞晚餐,主要食品有鹅肝酱、栗子火鸡、松露菌和蛋糕、香槟酒等.而英国的圣诞宴会是在圣诞节中午举行,常见的食品有烤火鸡、圣诞节布丁和百果馅饼.烤火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海家从墨西哥带回火鸡以后才成为英国圣诞节食品的,在此之前则长期由野猪头和烤孔雀充当.圣诞布丁是由葡萄干、苹果、果皮蜜饯及香料、少许白兰地等为原料蒸或烤制而成的,通常在布丁顶部要插一个冬青树枝作装饰.百果馅饼是用多种果干为馅烘烤成的油酥面饼.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的圣诞宴会上,当全家人围桌而坐时都必须多放一把椅子,空一个座位,因为这是给“主的使者”耶酥准备的.宴会结束后人们便围着象征吉祥快乐、生命永恒的圣诞树尽情唱歌跳舞.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特有的最古老的节日,由移居北美大陆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所创.时间为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主要节日食品有火鸡和南瓜馅饼等.这些食品作为感恩节的节日食品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始终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们不仅能使人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恩泽,还能激励今人进一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由上述可见,节日和节日中的饮食习俗是人类生活的最亮点,虽然中西方因地域、历史、文化、思想等的差异造成了各自节日食俗的一定差异,但正是这样才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才使得各自拥有了吸引对方、尊重对方的独特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求同,不但会失去本真,也将使人类生活趋于单调乏味.
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诸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实际上,这是将属于浅表层次的物质文化与属于深层形态精神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对文化之性质特征缺乏深刻了解的皮相之见.其实,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远远不是优胜劣败、强进弱退那么简单;对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产生最重要作用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否具有普适性与包容性,而这又与该文化的生存形态及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中国的现代节日文化越来越呈现向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而非情感寄托、精神升华转变的趋势.而在西方,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注重于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
“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节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我们年复一年地穿越着春秋冬夏,也感受着每一个节日带来的快乐.西方节日文化与中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渊源,并且节日在每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其习俗,可以更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有助于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加强沟通与了解,为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窗口.从节日的起源,历史的发展,到今天的影响;从节日的庆典,礼仪的传承,到习俗的传播,全面、形象、直观地介绍西方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古老而纯朴且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习俗.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节日文化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成为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事实上,这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8、过西方节日有什么好处?
过西方节日的好处如下:
在现代社会,节日已不再是单纯的庆祝活动,节日的提倡是通过媒体引导下各式各样的消费显现出来的。而圣诞节、圣瓦伦汀节等西方节日无疑弥补了消费、媒体和资本这三大元素。相对于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更能刺激消费,带来商机。
而且传统节日可以吸收西方节日的优点,使其更为吸引人,重新受到国人的喜爱。而那些西方节日更应从中融入中国本土特色,使其更符合中国的民族精神。
西方节日举例
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多都已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Valentine而设的。相传他在2月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著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
9、西方节日的利与弊
1、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节日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尽管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与西方文化的传播分不开,但这种变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近代节日的演变,特别是西方节日和生活方式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更应使我们注意在引进外来文化时不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而应该对其合理成分加以传承和发扬。在这个意义上,近代节日的演化或许能为今天的文化保护提供一点启示。
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自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节日在内都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就是全家人聚在一家享用一大桌的美食,在过去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高,所有人盼望的就是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但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如往日了,人们如今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消费,西方节日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精神需求,因此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很多西方节日也很有人情味,比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身边浓郁的亲情和爱情。
2、西方节日的积极影响
西方节日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一方面西方节日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不断吸收新的节日也可以充实国人的生活,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也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趣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3、西方节日的消极影响
西方节日的不断侵入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年轻人这一群体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更是陌生,加之很多中国节日都是阴历时间,年轻人对于阴历的计时方式也比较陌生,所以往往忽略传统节日。
10、过洋节的利与弊
一、利
1、说明中国现在国家改革开放,国家和人民都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西方的节日或者说是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的开放心态,能够接纳外面的优秀的文化传统。
2、国家不反对人民过外国节日,说明政府对于外国文化的包容,从而也吸引外国人来中国经商办企业,对于中国的招商引资也会起到推动作用,因为外国人有时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回到自己祖国过节,而如果在中国能够看到很多中国人也在过他们的节日,就会有家乡一样的感觉,感觉到中国人民的友好。
3、中国人开始过洋节,说明现阶段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另外也说明西方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4、中国人过洋节,可以拉动国内的消费。试想每年的圣诞节,大街上公司里摆满了圣诞物品,这些可以拉动纺织,鲜花等用品的消费。
二、弊
1、使得一些国人盲目崇拜外国节日,崇拜国外,而忘却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崇洋媚外,在社会在造成不良风气。
2、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春节在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淡化春节,中秋,端午节,这是最大的害处。
(10)研究西方节日解决了什么问题扩展资料
我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
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