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节日有什么特殊服饰
1、56各民族的服饰特点、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短一点的)
汉族 民族服装汉服,又称华夏衣冠,交领右衽,淡雅飘逸,款式多;传统节日多,比较著名的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 花朝节 上巳节 中元节 乞巧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中秋节等等;席居与正坐是汉族的传统坐姿,同时也坐椅子睡床,基本不盘腿;饮食文化丰富,注重分餐与养生,分为八大菜系; 拥有悠久的音乐传统,有本土的琴 瑟 埙 篪 钟 磬 笙 尺八 洞箫等和异邦汉化过的琵琶 胡琴 筚篥等
朝鲜族 受汉族影响深重;民族服装朝鲜服,有明式袄裙发展而来;传统节日多与汉族相同;受汉族影响 也有席居与正坐的习惯 同时也睡温突盘腿坐等习惯;饮食文化与汉族类似,但烧烤食品丰富;传统乐器有伽倻琴(朝鲜筝) 奚琴 筚篥等
藏族 民族服饰藏袍,多为交领右衽,地处高原,故穿着厚实;传统节日多为藏传佛教节日 黄藏历元旦 雪顿节等;生活习俗与藏传佛教息息相关 实行天葬;饮食多牛羊肉 另有酥油茶 青稞 酸奶等;乐器有根卡等
京族 同样受汉族文化影响;民族服饰为越服 模仿汉服而来 女子多穿四身袄;传统节日同汉族 但也有独具特色的唱哈节;生活习俗多席居 渔业文化丰富;饮食受汉族影响 但地处热带又有自己的特色;乐器有越南筝 独弦琴等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等穆斯林民族风俗相近 信仰伊斯兰教 吃清真食品 戴小花帽 但有些事农业民族 有些是游牧民族 固有一些区别
回族 遵循伊斯兰传统 戴小白帽 吃清真食品
俄罗斯族 风俗和俄罗斯相同 穿欧式服装 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
苗族 瑶族 壮族等民族服饰多交领 但没有严格的左右衽区别 受汉文化影响
傣族 民族服装为交领多左衽 信仰小乘佛教 传统节日有泼水节以及一些佛教节日
蒙古族 民族服装为蒙古袍(deel) 传统的蒙古袍(多为礼服)为交领左衽或右衽 传统节日有白月节及一些藏传佛教节日 信仰藏传佛教 饮食多为牛羊肉 牛奶等 实行合餐制;居住在蒙古包内,属于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不同于中原
满族 民族服装为旗装 男穿马褂女穿旗袍 对襟立领盘扣完全不同于汉族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此外女子带旗头;受蒙古影响 又有点受汉影响 也过春节等 此外还有颁金节 本为渔猎民族 饮食有萨其马 酸汤子等 实行合餐制 多盘腿睡炕,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民族语言满语几近消亡
羌族 为牧羊民族 服饰以袍式为主 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传统节日有羌历新年;饮食有喝咂酒等
白族 白族人崇尚白色,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节日有三月街 火把节;饮食有生皮等
彝族 服装多为黑色 包头,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传统节日有火把节;有著名的传说阿诗玛;有姑娘房和跳菜的习俗
景颇族 常穿竹筒裙;传统节日目瑙纵歌;信奉万物有灵;喜食野味
黎族 服装多为黑色 地处热带较为清凉;擅长织布,有跳竹竿的习俗;有食竹筒饭的传统
高山族 严格来说 高山族并不是一个民族 而是对台湾诸多民族的统称 分为泰雅族 阿美族 鲁凯族 卑南族 邵族 邹族 太鲁阁族 排湾族等等众多族 地处热带 生活习俗较为原始 有断发文身的传统
2、中国各民族节日 服饰 风土人情资料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 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 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 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 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 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 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 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基诺族:“特弁开” 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衣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圆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着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 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
蒙古族: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头缠草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妇女穿右大襟
上衣,下着长裤,外套蜡染百褶长裙。 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独龙族:“卡雀哇” 一般穿红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子衣着均较简朴,不戴帽。妇女多披发,跣足。
水族:“客端节” 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色圆领右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花青布鞋。 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在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
满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 有祭天,祭祖风俗,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
其它的,就不太清楚啦
3、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服饰有哪些?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和龙舟节等,苗族的服饰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上身穿花衣,下着花色百褶裙。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服饰特点
状族民族节日与服饰春节是最隆重的节山差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雀坦,在服饰上男子比较逗岁皮素,女子则多姿多彩。
回族节日中有三大节日即尔德节,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
4、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服饰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苗族苗年。白族年节三配丛月街。服饰有蒙古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少数民族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肥腻华夏民族或者在周边外国或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
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
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消卖仿、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
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帝国在蒙古高原兴起。拿纤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宋,入主中国。
5、苗族节日要穿什么样特殊的衣服吗?
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有较大的苗族聚居区外,广西、四川、海南及湖北地区也有分布。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木业。
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三苗:古族名)部落。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迁徙的足迹不仅遍布南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过境,走向异域。如今越南、泰国、老挝以及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人在生活。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或枝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姿扒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迹团昌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
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6、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服饰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有:
1、汉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民国妇女后上穿“斧口衫”,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别,下着裙子,有凤尾裙、百褶裙等。
2、壮族
壮族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3、满族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其中最具特色的旗袍。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还崇尚白色。早期的面料大多都是用烙铁烫绘的方式绘制在兽皮和毛毡面料上。
4、回族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5、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头、颈、胸及手等部位配有银饰,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妇女外出时,要带头巾或蒙面纱。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
7、土家族
土家族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8、彝族
彝族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9、蒙古族
蒙古族妇女爱穿长袍,并系腰带,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戴翻檐尖顶帽,配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女士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自制成。
10、藏族
藏族妇女穿藏袍,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脚穿藏靴,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佩戴珠宝、金、银、铜、玉、等精美首饰。传统藏族服装主要是是动物的毛和皮加工而成。
11、布依族
布衣族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裤脚等处,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她们喜欢佩戴银质耳环、项圈、手镯,足蹬尖鼻绣花
12、侗族
侗族女子上身穿开襟紧身衣相配,下身配裙子,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和细纱之分。她们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13、瑶族
瑶族妇女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瑶族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服饰均用自染土布制作,采用桃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7、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和衣服
傣族的泼水节非常热闹,傣族人会泼水,到了夜晚,他们把火把点着围在一起唱火把歌,在泼水节的前一晚上,他们兴奋的都睡不着啦,到了第二天,他们把自己家的水放在一个盆子里面。在一起撒水,他们都非常开心,因为泼水节是傣族人的一个重大节日,他们穿着衣服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好看极了。有的上面画着一朵朵花,上面还有很多香味,有的是花香,有的是草香味,
8、傣族的风俗和节日和服装特点是什么?
风俗: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节日:
1、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2、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3、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服装:
1、女性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女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2、男性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饮食习俗: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9、藏族的传统节日,服饰,
传统节日 「望果节」、「展佛节」、「失勤节」、「雪顿节」、「藏历新年」等是藏族主要节庆。 服饰 藏族广布 ***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䙓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傃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节庆亦一如汉族,有新年、端午节及中秋节。藏历年约在阳历二月中旬,是他们最隆重的节日。 *** 为迎接新年,通常在前一年的十月初已开始准备,如磨面、准备制酥油茶、炸果子及做新衣。到了除夕夜, *** 也惯吃团圆饭。年初一, *** 习惯留在家中庆贺新年。 藏历六月中旬,藏族人一起欢度欢乐节。其时,人们穿上华丽衣服,带来帐篷及食物,在草原上扎营欢叙,一起对歌、射箭、拔河、摔角及登山。 由于藏族的信仰是喇嘛教,因此,每逢新年、释迦牟利诞等盛大节日,各寺庙必定人山人海,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服饰 *** 主要穿着传统的藏服。藏族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及大襟,衣服材料多以皮制、布制及氆氇制。女子冬季穿长袖长袍到脚,夏季穿无袖长袍及脚,内里穿着颜色鲜艳的衬衣,前腰系上一块彩色横条的绸布带。而男子亦穿长袍,但齐膝而已,他们更喜欢穿牛皮长靴。 至于发型方面,基本上不论藏族男女,均喜欢留长发:男的爱将头发留长披在脑后,或将头发梳成辫子,再盘起来;女的则喜欢将长发梳作双辫,甚至梳成多条小辫子,并在辫梢系上许多金色银色的小装饰。此外,藏族的男女,均爱戴帽子,他们夏季爱戴呢制礼帽及毡帽,冬季爱戴狐皮及羊皮帽。
参考: cd.emb/pshe/civic/50project/pwin_hrsres01
clc.polyu.e/xinan_trip/ *** _culture4
10、你知道哪些民族的传统节日?他们在传统节日时穿什么样的.的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那天人们穿上蒙古悉穗族服装来参加这次盛会。回族的传统节日是开斋节。那天回族人要穿上并或回族的睁蔽卜服装来到清真寺庆贺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