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该怎么正确过洋节日
1、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外国的节日???
每当某些西方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心态总会显得比较微妙,一方面,年轻人以一知半解的心态追捧这些节日,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则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年轻一代对“洋节”的热衷会削弱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的影响力,。如今的年轻人很喜欢圣诞节不假,但他们过的圣诞节早已没了西方圣诞节的宗教信仰色彩,只不过像情人节、光棍节一样,成为宣泄情感、放松自己的载体罢了。我过圣诞节,并不是因为信奉了上帝,信奉西方的自我主义。我乐意过平安夜,因为它是一种美好祝愿的象征,仅此而已。对待圣诞节,就像对待洋快餐一样,我也会去吃,但是,不会依靠它。就像洋节日,过了之后就放下了,不会想其他的什么,更不会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联系起来。
其次,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各民族虽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但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一个优秀的民族首先要懂得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硬要把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视为异端来排斥,无异于精神上的自戕!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成果,但现在却被国外运用得炉火纯青。况且中国的“五·一”劳动节和“三·八”妇女节,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产物,现在不照样受到国人欢迎?!所以,只有在不排斥异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这样民族才能不断走向强盛。一个没有文化国界线的民族才能最终成为繁荣昌盛的民族,而时刻小家子气的、唯我独尊的民族只会裹足不前,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最后,过节是为了舒缓一下气氛,也许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节日越来越丰富,可传统文化不是要变就变的,对于外来文化保持审慎的态度是应该的,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上策。联名发起抵制圣诞节的活动,认为这样才显得是真正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但无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还可能为狭隘的排外情绪煽风点火。
百花齐放,这个世界才精彩,对待洋节日,我们不能杞人忧天!
2、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过洋节
年轻人为何爱上它
近些年,众多的洋节在国内各城市大行其道,让一些人深感忧虑。其实,担心这些是多余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这些节日时年轻人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传统节日与洋节日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如何。
记者身边的许多朋友每年到了中秋节、春节等节日,两口子都要为在谁家过节而争执一番,往往是中秋节在女方娘家过,春节在男方父母家过,第二年再换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每个中国家庭都非常重视的,必须认真对待。
再看过洋节日时年轻人的表现:情人节,必定是两人的世界;圣诞节之类的,至多不过是赠送祝福的圈子大点而已,这些节日的原来意义早已被年轻人模糊,变成了聚会、狂欢的盛宴。说白了,也就是找一个大家都愿接受的理由玩乐一番。
圣诞节是西方人庆祝耶稣诞辰的节日,它无疑不能与我们传统的春节相提并论。在我国没有一个单位在圣诞节放假的,而春节却是法定假日。每到春节,无论离家多远的中国人,都想方设法回家与家人团聚。
对于商家来说,无论是“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还是春节,都成了他们攫取利润的重点。而当这些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自然就瞄准了圣诞节之类的洋节。
在中国,参与圣诞节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他们大多以起哄、凑热闹的心情参与,也趁此机会与情侣、朋友一起增加感情。
由于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太大,而过传统节日的时候要守规矩,在心理上很难放松。也只有在洋节日里可以撒欢玩乐,轻松一下。另外,如今年轻人之所以热衷过洋节,这同我们近年来对外较为广泛的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一些西方洋节“乘虚而入”也是符合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和思维。年轻人喜欢过洋节既是时尚,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众说纷纭话洋节
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指出,造成西方节日“入侵”,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我市民间艺术家刘秀森分析,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单位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要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无血缘关系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此外,洋节的来临也符合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
但是,在接受外来节日时,一定要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要一味“拿来”主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市剧作家任金义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围绕着阖家团聚和一个“吃”字。我国之所以在传统节日期间强调“吃”文化,主要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买些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因此过传统节日的热情也大大降低了。
其实人们不是不希望过节,只是缺乏一种有情趣的节日,而洋节的到来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圣诞节,朋友聚在一起,挥洒激情;情人节,恋人们卿卿我我,说不完的甜言蜜语……这些洋节的到来,适应了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后的多种需求。
我市文艺评论家康锐说,中国的节日很多,也很必要。这些节日已够我们欢庆的了,像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对我们来说没有必要过,它还不像母亲节、父亲节,这些节日很接近中华民族的传统,有意义。
外来文化的进入是好事,但是问题出现在我们接受的环节上。在许多年轻人的眼里,更注重接受西方人如何去享受。西方人不单单是享受节假日,他们同时也需要工作。虽然我们接触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但很多还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大多是从西方的节日和快餐中体会到所谓的西方。
我国正处在发展中阶段,目前还不十分富裕。如果富了,人们天天过节也可以。
我们早就过洋节了
外来文化虽然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溶在血液里的中国文化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洋节进入国人的生活是很自然的事。一方面说明我们和外国人及外国文化接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愿意在国际上交更多的洋朋友,过洋节也是对他们文化的一种尊重。其实中国很早就开始过洋节了,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另外,近些年联合国提出的“世界粮食日”、“世界助残日”等,这些日子实际上也是节日,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奥运会也是节日。
拿什么放在孩子梦中
传统虽然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体系,仍有糟粕,但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仍可作为连缀当代精神生活的金缕玉片。我们应该直面的一个事实是,在众多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日下降,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褪色。面对席卷大中小学校园内的洋节风潮,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里,传统节日的阵地正不断失守,逐步被洋节所替代。在传承的载体上,一种文化观出现了断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在孩子传统的天平上多放一些东西,把传统的一些概念多放在孩子的梦中。
当然,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的习俗,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陋习,传统的习俗也应该更新,并将如今的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注入其中。
3、大学生过“洋节”越来越流行,应该吗?请帮忙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时下流行过“洋节”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新安二高二三班 陈媛锋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
大学生过“洋节”,到底为哪般?
--------------------------------------------------------------------------------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是以吃为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还是吃,生猛海鲜,海味山珍。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虽然对学校餐厅的饭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还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因此,有天天过年的感觉。可是生活当中,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交际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其二,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洋节”在学校里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光棍节,大家凑到一块,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的男光棍请女光棍吃饭,唱KTV,或者到避风塘,去聊上一晚上,参加派对舞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万圣节,大家给自己戴上可爱的面具,做自己平时也许不敢做的事,说自己平时也许不敢说的话,吃可口的南瓜饼。
其三,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买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家里买一块精致的桌布……礼轻情义重。
也许,大学生过洋节并不是坏事,但关键是大家不要只顾着过洋节,而忘了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应该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
=================================================
如何看待“过洋节”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容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
=================================================
4、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应如何对待外国的节日?
从整个市场上看,可以分为:
第一,洋节比土节更为热闹,比如情人节等等,反正是要花钱比较多的,相对于中国的节日来说吧。
追崇的原因是:比较时尚,比较前卫,也较吸引人,有时候也能摆摆阔气,满足一下虚荣心。
这种思想是不提倡的,因为中国的节日还是得传统继承下来的好,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洋节而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第二,洋节中有圣诞节之类的,这是宗教信仰,对于圣诞节由来已久,促进信仰也是可以的。因为信仰自由嘛,佛教也曾流到国外,这是文化间的相互促进。不能说是好坏。
第三,我们在引进外来的文化或节日之前,对中国的节日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教育孩子们传统节日,要教育孩子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创建和谐社会。
第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好的,去掉不好的。这才是正路。
第五,平淡对待洋节和土节,以中庸之道淡然处之。看成是一种文化交流也不错。
5、青少年应如何正确对待外国的节日
现在,很多学生都觉得西方节日讲情趣,有新鲜感,热衷于过外国的“洋”节日。我们中国向来都是包容一切的。犹如一个平静的湖面,扔进一两颗石子,会泛起一阵波澜,之后又会归于平静,这就是为什么匈奴、鲜卑、回族、蒙古族、满族等等等等民族会被我们同化于一个中国之下,回顾历史,我们祖国、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但是到了现代,我为这个伟大的骄傲开始焦虑了。短短的改革开发的30年时间,我们对于时尚潮流的追逐、对于外国信仰的崇拜、对于外国节日的极力模仿,让我们渐渐的丧失了民族的特色,成了被别人同化的对象了。用圣诞节和我们的传统春节做对比,就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记得小时候过春节,会为一件新衣服而快乐,会为一顿美味而兴奋,春节是我们想要过的最好时光了,而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几乎天天在过春节,也少了对那节日的追求了;而圣诞节作为一个新兴的所谓节日,我们倒也过的比较兴奋了,兴奋度超过了春节,我觉得过圣诞节的那些人,首先是处于追逐心理,就像是小孩子抽烟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样;其次是攀比心理,别人都可以学着外国人去做,而且学得很虔诚,自己就要比他更虔诚。对于外国人节日的过度追求的越深入,对我们节日的重视度就会越减轻。我们好像成了被同化的一族了,外国人倒是替代了我们的先前能海纳百川的位置了,长此以往,我们到底会保留住什么传统?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又能学到多少精髓呢?我看最终的结局很难脱离“四不像”的悲惨境地。永远牢记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去学习别人,缺少了传统指导下的学习,只会让我们陷入更加迷失自我,到了下一代就更加的积重难返了,传统就彻底被淡忘了。不能让我们的传统和文明葬送在新新人类身上,因为我们永远是中国人!而中国的传统,就是我们称为中国人的依据。
6、大学生应该如何过洋节
岁末年初,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节日季”。中国的、外国的,算起来有10多个。这个“节日季”,让我们感受到,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洋文化涌入中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如今,洋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看看今年的圣诞节吧,似乎来得格外早,12月初,商家张贴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地闯入消费者的眼帘。这几天,商店内外更是装饰得花团锦簇,吸引消费者不由得频频光顾。再想到不久前的万圣节,几个年轻人穿着怪异的服装,排成一列,一边互相交头接耳、一边向路人挤眉弄眼,行走在教场街和华严街。还有母亲节、父亲节花店的簇拥景象;情人节里,年轻人牵手大街小巷、影院茶楼,甜蜜浪漫的画面……一个个过去曾那么遥远的西方节日就这样闯进了我们的生活。许多人惊异于洋节日的大举“入侵”,担心会冲淡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其实,对于大多数国人,尤其是对热衷于过洋节的年轻人而言,未必会真正体会每个节日的内涵,只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消费、娱乐的机会而已。就在今年万圣节那列搞怪的年轻人队伍中,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过万圣节,几个年轻人嘻嘻哈哈地回答,好玩呗。问:还过什么洋节?答: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问:怎么过?答:聚会、聚餐、购物。问:为什么?答:热闹、浪漫、开心。这一问一答可以看出年轻人过洋节的一种心态。
洋节日之风盛行,最大的推手恐怕非商家莫属。无论什么节,吸引来消费者就行。商家看中的就是洋节的“吸金力”,促销不仅仅是营利的噱头,更能打动消费者的还是实实在在的让利。据华林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近两年,该公司推出的营销活动,圣诞节是百货类商品唯一做通宵的节日。去年,圣诞节的单日销售额是平日的4~5倍,客流量比平时更是高出8倍。除圣诞节外,论及百货的销售情况,情人节次之,母亲节和父亲节再次之。而超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春节时销售额会大幅增加。
洋节日之于国人,无论是消费娱乐也好,还是追风图乐也罢,许多人担心的不单单是过一个节日,而是在接受一种文化。大同铁一中老师侯彬就不无感叹:一个西方的舶来节日,为何会在历史文化悠久,且不乏本土节日的我国如此受到追捧?洋节日受到追捧,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改革开放以后,外国文化逐渐渗入,其中自然包括“节日文化”;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其三,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变得贫乏、有限,甚至清明、重阳、七夕等那些过去被古人十分重视的节日,也被许多人淡忘了,“洋节”自然“乘虚而入”;其四,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喜欢热闹的气氛,西方的节日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容易受年轻人的喜欢。侯老师认为,外国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毕竟让一个人懂得感恩,记得父母的生日,心怀家庭和祖国也是我们中华文化所传播的。我们应该教育年轻人在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髓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摒弃外来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应该注入更多先进的精神内涵,让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感受到节日的魅力,而不是肤浅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