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节日 » 轻爱族七夕

轻爱族七夕

发布时间: 2023-04-14 13:27:37

1、日本民众穿和服齐跳舞,到底是为了庆祝哪个节日

日本,是有很多他们自己的节日,每逢过节,他们都会去进行积极的去参加这些活动,日本人是非常好客的,在参加节日活动时候,他们就会穿上和服,他们的和服穿着很不错,非常的漂亮。


日本人会穿和服跳舞的节日有他们的七夕,在这个节日里面,大家都换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来去进行赏月,同时还有烟火放映,大家都沉浸在这欢乐的时刻。和服的种类繁多,无论是我们在各种日剧和动画中看到过的参加夏日祭典会穿的轻薄型的浴衣、在出席重大场合时会穿的有着精雕细琢的花纹、华丽而又昂贵的振袖和服,还是纯色有着暗纹、平淡又宁静的色无地,都是和服的一种。


同时,因为中国传过去的七夕节日,在日本大阪毗邻京都,受京都文化的影响较大,室内有不少的寺庙。其中,四天王寺就是比较著名的大阪寺庙之一。七夕这天,一些年轻男女结伴来到四天王寺游玩,顺便在寺内的七夕许愿树上许下自己的“七夕愿望”。为了营造七夕气氛,寺庙方特意用无数盏小白灯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许愿树旁的棚架上,营造出一种“天河”的感觉。有情男女到此许愿,犹如牛郎织女在银河中相会,此情此景十分浪漫。


在七夕节的晚上时,男女朋友们这个时候来参加大概每个社区都会安排七夕活动,这个时候,男孩子们就会邀请女孩子进行他们的民族舞蹈,这个舞蹈也被称为求爱舞蹈。

2、七夕有哪些风俗啊?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在我国民间有很多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
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3、七夕节的风俗 七夕节的风俗有什么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4、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5、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如知、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做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迅橡弯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6、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7、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亩闷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8、晒书晒衣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9、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10、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七姐诞、吃巧果、接露水等节日习俗。

4、在历史上,南北朝都有七夕,那么南朝与北朝七夕有何不同?

中国大大小小的节日不少,而在最火热的夏日便有这样一个热烈的节日,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因为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个原本是“女儿节”的节日也沾染了几丝的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它更是成为了“中国情人节”,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七夕不仅在现代受欢迎,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被人十分推崇,各个朝代都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还没有成为“东方情人节”的节日,可以说是每个朝代都有新花样。


在历史之上有这么一个时期——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南朝为汉族政权,而北朝属于胡人政权,南朝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礼仪制度都是沿袭着前朝的,而北朝却不一样,北朝的风俗偏向于胡人陵冲,这一点就注定其与南朝相差甚远。那么在如何过七夕节之上,两方又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的地方呢?胡人政权下的北朝又会有什么样的和南朝风格迥异的七夕风俗呢?

公元439年,鲜卑族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从此中国进入了南北朝对峙时期,而这个时候,北朝统治者们学习着中原的知识的同时,也将学习着中原地区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各个节日的风俗,当然其中便有七夕节。

关于七夕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可以推断的是早在西汉初期便已经有了这个节日。《西京杂记》中就明确记载了“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针与开襟楼”,穿针便是七夕节中的一个风俗——乞巧。但是七夕真正确立,应当还是在东汉魏晋之处,这个时候的按月纪日法逐渐替代了原本的干支纪年法,也才真正有了七月七日的说法。

早在北朝前,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已经广泛流传,与此同时,七夕乞巧的风俗也开始逐渐流行,祭拜牵牛织女星许愿,尤其女子希冀能够得到像织女一般的巧手已经成为了七掘汪晌夕风俗中最重要的部分,《风土记》中就详细记载了“七月七日......言此二星神当会......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魏晋时期很多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比如说女子穿针乞巧、曝衣等等。

而到了魏晋时期,名士风流是世人追逐的目标,所以在当时又多加了“曝书”的风俗,不过归根到底,这也就是当时文人们好虚荣罢了,魏晋时期书价昂贵,甚至比布帛还要珍稀,一般人家是无法拥有书籍的。因而曝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书册生虫发霉外,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家庭背景雄厚,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南朝的七夕和我们所熟知的七夕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基本上是沿袭着前朝风俗的,其保留了穿针的风俗,也增加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动,比如说将瓜果放在庭院之中乞巧,如果说有蜘蛛在瓜果之上结网的话,那么就说明乞巧成功了。不过这种蜘蛛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蜘蛛,而是一种叫做喜子的蜘蛛,通体红色,十分善于结网。如果喜子能够在自家的瓜果上结网,那么就预示着自己能够得到织女的眷顾。

如果说南朝沿袭着前朝的七夕风俗的话,北朝的七夕与前朝的区别那就十分大了,甚至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北朝的统治者本身就是鲜卑族,属于五胡,其风俗习惯与中原地区本身就是大相径庭,北朝统治者进入中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使得原本相较于中原地区落后的鲜卑政权变成了一个拥有着两方文化的政权。虽然说有了汉化,但是鲜卑族人毕竟是少数民族,其本身的尚武开放精神是没有太大的改变的,这也是和南朝政权最大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北朝和西域各国交往密切,也吸收了不少的西域文化,其民风剽悍,崇尚骑射和马上英雄,和相较于其,崇尚文人名士风流的南朝更加文弱,南朝和北朝可以说是形成强烈的对比。

北朝既然崇尚骑射,那么七夕也不例外,南朝的七夕节是全民乞巧,北朝的七夕则是举办骑射活动。《魏书》之中就记载了“秋七月七日.....讲武驰射”。可以说七夕骑射是北朝特有的七夕文化,基本上判锋除了北朝,历朝历代没有七夕骑射的风俗,这也算得上是其特殊之处。但是骑射只能说是北朝与南朝七夕风俗中最大的差别之处,而不能说北朝与南朝的七夕风俗完全不同。像南朝七夕时的乞巧等风俗习惯,北朝七夕也是有的。

不过北朝的七夕为什么会有讲武驰射这个传统呢?这其实和其本身的鲜卑文化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和西域文化有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北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密切,交流也十分的频繁,《洛阳迦南记》之中就详细记载了当时“商胡贩客......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西域的文明也逐渐影响着北朝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宗教。

西域有一个很有名气的宗教叫做“袄教”,当时这个宗教在北朝的统治者之间十分盛行,甚至于到了“至于恭自鼓舞,以事胡天。”而袄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叫做特里甘节,在波斯地区,这个节日一般是在七月十三日举办,中原地区距离其最近的节日便是七夕。来自西域的商贩干脆将原本的节日提前,和中原人民一起欢度这原本没有关系的两个节日,一起热闹热闹。

特里甘是袄教里面的雨神,在这一天,波斯人除了会在河岸边举办节日外,还会举办骑射活动,北朝的鲜卑族本身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骑射的传统一下子就戳中了北朝人的心。

除此之外,北魏皇帝拓跋珪便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在中原地区的民族传统之中,七月并不是一个好月份,尤其是七月初七。民间觉得七这个日子带着阴气,尤其七夕两个七更是不详。但是袄教并没有这个说法。在袄教之中,七月七日是其神明塔穆兹的重生之日,开国皇帝拓跋珪七夕出生正说明其被神明护佑,也代表着北魏被神明护佑,为了感谢神灵的庇护和对皇帝的敬重,在拓跋珪生日那天,北朝便举办大型的讲武驰射活动。以上众多因素相加,就慢慢形成了北朝七夕讲武驰射的风俗。

正是因为北朝统治者对于文化兼收并蓄的政策,才使得北朝的七夕活动有了和前朝完全不同的地方。中国的节日并不是只是所谓的传统故事,也有着各朝各代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传承,才 使得中国的节日风俗多姿多彩,而非是单一的。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