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饼串
1、山东七夕巧果的做法
导语:夕节这一天要吃“巧食”。“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是七夕节这天必做、必吃的一种传统节日面食。下面就由我为大家带来山东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食材:
主料:面粉125克、牛奶60克、糖16克
辅料:干酵母1克
做法:
1.拿出一半的`牛奶(冬天记得用温牛奶发酵快点),加入酵母,搅拌融化
2.面粉过筛,和糖一起加入容器内。将牛奶和酵母的混合液慢慢加入面粉内,搅拌成絮状,看情况再加入剩余的牛奶(注意水不能过多)
3.用压面机反复压,压出光滑的面片
4.然后揉成团(你也可以手揉,比较费劲)
5.面团放入大盆内,改保鲜膜,发酵2倍大(戳孔不会马上反弹即可)
6.将发酵好的面团排去空气,整圆,搓长条,切割成10克一个的小面团
7.将糕点模具撒上薄薄的一层粉
8.将小面团加入模具内,用手指用力按压,使其贴合
9.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团
10.使劲磕出
11.将巧果胚一字排入不粘烤盘内
12.将烤盘入预热180度,第二层,大约15分钟,表面上色即可
2、山东地区七夕的活动是怎样的?
每年的七夕节,山东各地都会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神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
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神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如此,一直唱到十二月。
胶东地区多在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誓结成七姐妹。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果,还有巧菜,就是在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用面粉制作的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
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还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4天左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
乞巧活动以后,姑娘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不管结果如何,在乞巧的过程中,姑娘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情,会随着岁岁年年七夕节的到来,而让彼此终生难忘,并成为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曲阜地区在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此外还有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轴线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
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和织女会面,一片其乐无穷的景象,让人回味绵长。
在七夕之日,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荣城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
在荣城,七夕这一天,女子都要做“巧花”,即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莲蓬、荷花、竹篮等。当地民众认为“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
在莘县,人们过七夕节的时候要搞重七。一般是7个女子,摆列7种瓜果,并各包馄饨7个,各置一钱于馅中,合而煮之,分盛7盘,焚香7炷,循序7拜,分而食之,以值钱之多寡验巧之失得。
潍县的人们要聚在一起,每家出一些米和面做成饭,并在这一天的黎明时,分以7人一组吃下,谓之“乞巧饭”。
在掖县,为了乞巧,女子们还要特意设立一个“乞巧筵”,姻亲们纷纷送来瓜果和五色饼。沿海的日照地区,女子在七夕夜多到海边去看五色云,即“巧云”。在禹城,乞巧活动已经不限于仅女性之间进行,甚至连男人都专门举办“乞巧会”。
在莱州,旧时农历七月初七,妇女要供奉织女,以乞心灵手巧。还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以乞巧。七月初六开始供奉,七月初七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意为送巧姐姐。
很多大人都把“巧饼子”用线串起来,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七月初七,婆家还要做巧饼送给新娶进门的儿媳妇,也有的送10个大饽饽、面鱼、包子。
在商河,牧童还会采集一些野花插在牛角上,以“贺牛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在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
栖霞民间庆七夕也有洗巧头的习俗,就是农历七月初七早晨,女人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了巧头,一年四季头脑清醒,遇事不糊涂。
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作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妇女们用面粉加入糖或蜂蜜用模子制作出来的带有牡丹、莲、梅、兰、菊等花样图案,还有象征吉祥意义的鱼、兽等各种动物图案的面磕子,用锅烙出来。
然后,将7个穿成串,戴在小孩子的脖颈上或手脖子上,既美观,也可食用,更重要的是用来辟邪。大的巧果放在锅里蒸,用来供奉牛郎和织女和祈福。
七巧果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并且有一定的讲究,鱼形的,代表农民的日子年年有余,生活越过越好。福字寿字的,代表老人吃了以后身体健康长寿。一长串的,小孩比较喜欢,吃了以后,代表着脑子聪明,以后一定会学习好,身体健康。
山东地区乞巧节供品主要以面制品为主,并要求制作精美。丰富多彩的七夕习俗,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与希望。
3、巧饼的由来是什么?
巧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点。属于七夕节食品。古时,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名曰“巧食”,妇女、儿童用五彩线缕贯“巧食”抛掷屋背,谓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同时,妇女陈“巧食”及果品,取绣线编织香袋斗巧。现虽仍有吃“巧食”之俗,但“巧食”均从店铺购买。
答案来自百科4、乞巧的习俗求答案
乞巧节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各地有各地的风俗。
山东一带有吃七个颜色做成的花色面饼,俗称“巧饼”的风俗。还有吃包有七种不同蔬菜的饺子的习俗。
福建一带,姑娘们有比谁的针线活做的好的习俗。输的一方要给赢者准备节日礼物。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
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
各地还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听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的习俗。
5、七夕为什么吃巧果寓意是什么怎么做
七夕节到,人们会吃巧果,吃巧果是为了期盼自己和友人灵备态携巧,那么大家了解过什么是巧果,为什么要吃巧果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饮食文化一起来看看七夕为什么吃巧果,它的寓意是什么吧!
七夕为什么吃巧果的三个传说
1、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闭正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2、七夕做饼如手指与口舌状,名曰“巧食仿伏”,妇女、儿童用五彩线缕贯“巧食”抛掷屋背,谓让喜鹊衔去搭桥,夜渡牛郎、织女过银河相会。
3、巧果是七仙女洒的泪,给宝宝们戴上,女孩子会心灵手巧,越来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灵巧
七夕节民间习俗吃巧果。巧果又称作“乞巧果子”,花样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人面粉、芝麻,拌_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
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摆上巧果、莲蓬、白藉、红菱等,家人和亲友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浩瀚的夜空,一边品尝各种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亲友会变得灵巧起来。
巧果是什么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巧果种类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_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的做法
原料
面粉500克、温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
2、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3、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