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七夕发展
1、有从七夕看中日文化差异的日语论文吗
第六课 七夕
七月七日は七夕です。七夕の行事は、8世纪ごろに中国から日本へ伝えられました。日本では、この日、子供たちが纸に愿いごとを书いて、竹につるします。
ところで、中国には、七夕にまつわるこんな古い话があります。
昔、ある所に、贫しい牛饲いの若者がおりました。若者は、兄の家で暮らしていましたが、ある日、家から追い出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若者は、牛といっしょに暮らし始めました。そして、毎日とても丁宁に牛の世话をしてやりました。
ある时、牛がこう言いました。「明日、湖で天女たちが水浴びをします。天女の服が置いてあるから、赤い服を持って隠れていなさい。その服の持ち主が、あなたのお嫁さんになる人です。」
次の日、若者が湖へ行ってみると、牛が言ったとおり、天女たちが水浴びをしていました。若者は、言われたとおり、赤い服を持って隠れていました。
しばらくすると、天女たちが湖から上がってきました。一人の天女が、服がなくて困っていました。その时、「あなたの服なら、ここにあります。」と言って、若者が姿を现しました。
その天女の名前は、织姫と言いました。织姫は、天の神様の孙でした。
二人は、すぐに仲良くなりました。若者は织姫に、「人间の世界に残って、わたしと结婚してください。」と言いました。
二人は、结婚して幸せに暮らし始めました。毎日が楽しくてなりませんでした。かわいい男の子と女の子も生まれました。
ある日、牛が若者に言いました。「わたしが死んだら、わたしの皮をとっておきなさい。そして、困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ら、その皮を体にかけなさい。」そう言い残して、牛は死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そのころ、天の国では、神様が织姫を探していました。织姫が人间の世界から帰って来ないので、神様はとても怒っていたのです。そして、二人がいっしょに暮らしているのを知って、连れ戻しに来ました。
神様は、织姫を连れて、天に升っていきました。その时、若者は、牛が言ったことを思い出して、牛の皮を自分の肩にかけました。皮を着たとたんに、若者の体は、天に舞い上がりました。
若者は、一生悬命追いかけました。そして、もう少しで追いつきそうになりました。けれども、神様が大きく腕を振ると、若者の目の前に、大きな天の川が现れました。若者と织姫は、天の川を挟んで、离れ离れ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す。
织姫は、悲しくて悲しくて、毎日泣いてばかりいました。そして、毎日若者に会いたがっていました。神様は、そんな织姫の姿を见ると、かわいそうでなりません。そこで、年に一回、7月7日だけ、二人が会うことを许してやりました。
7月7日になると、たくさんのかささぎが天の川に桥をかけます。この桥の上で、若者と织姫は一年に一回だけ会う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す。そのために、この日だけは、人间の世界からかささぎがいなくなるということです。
2、为什么今年有2个7夕情人节?
http://blog.taocu.com/m/50600/log/2006/27287.shtml
7月31和8月30日是双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国情人节“七月七”由于恰逢闰七月,出现了38年一遇的两个七夕节,分别是阳历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释:农历出现闰年是因为农历一年约为354天,而阳历一年中有365天,两者相差约11天,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差距,每19年农历要置7个闰月。今年是农历狗年,七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白露,立秋后的中气处暑落到另一个月去了,这样七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说到今年闰七月,因为我们在今年农历的第八个月份当中没有一个中气,所以就把第八个月份设置为闰七月,就是有两个七月。)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今年为何闰七月?
新年伊始,当人们翻阅新的日历时,便会发现明年(狗年)农历七月紧随其后的不是八月,而是“闰七月”。为什么明年会多出个“闰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从历法谈起。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根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在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两者不能整除,为方便起见,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例如,2002年春节在阳历2月12日,正是寒冬季节;2003年春节在阳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采取措施,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农事活动也无章可循——时而10月种麦,时而9月种麦……这自然是很不适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
远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加的月便叫“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12年×12个月+7年×13个月)×29.5306日=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就不会错乱了。
至于闰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秦朝以前,曾把闰月置于年末,叫“十三月”;汉初则置闰月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各个月份。现在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3、中日两国同有七夕节,那在历史上两国的七夕节有何不同?
说道七夕,我们先来了解下七夕起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便是七夕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同时七夕其实也是日本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来源于中国,一说到七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甚至很多人认为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就是中国的七夕节的来源,其实并非是这样的。
首先,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和七月初七这个日子结合在一起都已经是汉以后的事情,但在汉朝难道就没有七月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的存在吗?其实不是的,汉朝就已经把这个日子当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了,有了一定的节日风俗。
比方说在汉朝的《四民月令》之中就记载着这一天“可合药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
而牛郎星和织女星和七夕也是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的根据现代学者的考究,和七夕真正有关系的星辰应当是北斗星,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掌管着北斗星的神是北辰星君,而非牛郎织女二星,尤其是织女星,其最开始只是为一个计算时间的星星被人注意的。
《夏小正》中就详细记载着其“初昏,织女正东乡......织女正北乡,则旦。”
七月和十月怎么看?看织女星的位置就好了。
虽然说最早的时候七夕与牛郎织女并无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牛女之事......千载之下,妇人女子传为口实可也,文人墨士乃习为常语”,也由于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七夕便逐渐和这个故事结合在一起,也从单纯女儿节开始染上“情人节”的色彩。
了解了七夕,再来回归题目,看看两者的不同。
现在中国的七夕还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但是日本的七夕却不太一样了。1873年,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废除了原本使用的阴历,统一使用西方历法,但是有些地区仍旧守着老传统,所以说在日本,七夕究竟什么时候过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有的地方西历七月七号过,有的地方仍保留在阴历七月初七,有的地方还改到了西历八月七号,日期之上的差距可以算得上是中日两国在七夕之上的最大的不同之处了。
日本的七夕看似和中国的七夕息息相关,但是其实里面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其中除了日期的不同之外,最大的不同便是精神内核。
中国的七夕是女儿节,是闺中少女玩乐的日子,而日本的七夕可和玩乐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祭祀,是将少女献给水神以免除水患的一种古老的仪式。
那么中日两国七夕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 精神内核
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一样,中国的七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女儿节,只不过后来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加入其中,使得其增添了爱情的味道,随着后世人的口口相传,七夕才逐渐变成了一个带着“情人节”意味的节日。
而日本的七夕表面上看是和中国的七夕节一脉相承的,但是日本的织女可不光只是谈情说爱和让少女们心灵手巧的,还要负责满足人们的各种心愿。 日本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有一根线的纸签之上,再把这张纸签绑在一根竹枝之上,这样自己的愿望就会被实现了。
不过呢,日本七夕的本质确实和所谓的“爱情”有关。上文说到了日本的七夕是少女献祭的仪式,这和中国的河神娶新娘很像,日本的这个祭祀其实也就是给少女和这所谓的水神举行婚礼的仪式。
2、 七夕的变迁
中国七夕的乞巧风俗大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而隋唐时期,乞巧的形式逐渐的多样化,并不仅仅局限在编织之上,歌舞诗歌也逐渐融入进乞巧活动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民间还形成了七夕求子的风俗。
到了宋朝,乞巧和女孩子们祈求有一双巧手的原意有了一点的改变,那就是男孩子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而这份巧求得不是一双巧手而是祈求聪明。
而日本关于七夕最早的记录是在其执统天皇五年的时候,不过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提到了而已,日本在其平安时期编写的官方史书《续日本纪》中记载了当时的圣武天皇在其天平六年也就是公元734年有关于七夕的记录:“是夕徒御南苑,命文人赋七夕之诗,赐禄有差”。 而《万叶集》中也多次记载了日本贵族们举办七夕宴会的故事,包括在现在的日本正仓院里还保留着奈良时期在七夕仪式之上所要使用的针线作为佐证。
在《续日本纪》之上,圣武天皇在天平六年的七夕是看了相扑比赛的。而到了平安时代,相扑变成了日本七夕的一个重要项目,不过后来因为和平成天皇的忌日相冲,改到了七月二十五日。
日本贵族在这一天还会在叶子上写下和歌或者写下自己的愿望进行许愿,关于日本贵族在这一天吟诗作赋也是受到了中国的汉诗的影响。 到了镰仓时代,七夕不仅仅只是日本皇室和贵族的节日,连当时的日本佛教也会举办相应的仪式庆贺七夕。
3、 盂兰盆节
七月初七除了七夕之外,也是日本的盂兰盆节,在日本关于这一天有着截然相反的两条传言:在关东到东海地区流传着这一天下雨就会诸事顺遂的传言,而在进畿地区直到四国地区。
甚至于中国都流传着下雨就会带来不详的传言,还有女孩子只要在这一天洗头就会变漂亮的传言,这些传言使得日本的七夕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节日,而是和盂兰盆节相交融形成的富有其特色的节日。
4、 日本的纸衣
在中国,七夕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饰品,但在日本人会有专门的纸衣,这是由七夕借和服的风俗演变而来的带着日本特色的一种风俗,尤其是在七夕不仅仅局限于大人之间,而是逐渐流传在孩子们之中后,纸衣也愈发的流行,其也从和真和服差不多大小变成小型和服。 比如说京都的七夕纸衣就大多是用千代纸做好层的,大约只有15公分左右,十分的小巧,但是却很精致。这些纸衣大多有花鸟鸟的花纹,一般为长袖或者小袖,除了材质和大小以外和真正的和服别无二样。但是这样的风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总结
其实中日两国的七夕相差的很大,还有很多并没有在此提及,日本毕竟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其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虽然说很多东西是从中国借鉴过去的,但是也有很多是融合了其民族传统进去的,是有着其民族特色的,这也是保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所在。
4、七夕的由来?怎么日本也有七夕的?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日本七夕是在日本的七夕节日的相关习俗及历史由来。在日本,人们也有过七夕的习惯,其详细来源渊远流长,是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中国的七夕与日本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将它本地化。除了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传说”外,日本人加进了棚机传说。“棚机传说”原出《古事记》,谓古时有一少女棚机的为了替村庄消灾解难,在水边织衣祭神,并结成一夜夫妻。奈良时期以来,七夕纪念棚机及牛郎织女并存,从七夕的日文是たなばた可见“棚机传说”的影响。另外补充一点,日本七夕的念法为“たなばた”由日文中的“棚机つ女(たなばたつめ)”(织女)而来,而不是直接由口语的翻译为七夕“しちせき”。
5、日本人是如果和七夕节的,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说来不可思议,日本的七夕比之中国的七夕,情节里的男主竟然不是牛郎,主角相会时也没了鹊桥,七夕活动里倒是多了相扑这一出大戏。 日本知名汉学家内藤湖南曾有言道:“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卤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经接触就成了豆腐。”七夕佳节,且和文史君来一尝日本七夕文化这块回味悠长的嫩豆腐吧!
一、从“原味”到多味的日本七夕中国古代最早的七月七日本来并非“七夕”,而是“晒节”。事实上,日本最早的七月七也是如此,有所不同的是,“七夕”传入日本前,相扑是岛国人民最初的“过节”活动。在《日本书纪》中记载有,垂仁天皇七年(即纪元前23年)秋七月“乙亥……则当摩蹶速与野见宿祢令角力”,这场竞赛最终以野见宿祢的胜利告终,因此他也被奉为日本的相扑始祖。
(日本相扑)
据《日本书纪》第十四卷记载,随着七世纪大陆纺织集团东渡日本,七夕的传说故事和相关信仰行为也被带到了日本。据学者毕雪飞考察了成书于奈良时代末期《万叶集》记载的七夕和歌推断,中国的七夕传说故事的传入是在日本白凤时代即(即公元645至710年)。
日本最早关于七夕的活动记录,可见《日本书纪》对持统天皇五年(即694年)七月七日的记载:“宴公卿、仍赐朝衣”,宴请公卿在节日中没什么特别的,但赐衣(属于纺织品)的行为则大有文章。
至八世纪,中国七夕文化中的赋诗与乞巧活动也逐渐传入日本,不过相扑这一“原味”的传统活动并未退出七夕的舞台。《续日本纪》记载了圣武天皇天平六年(即736年)“秋七月丙寅”,这一天,天皇不仅观看了相扑戏,到了晚上,还专门到御南苑令一众文人为七夕作赋。
自此,关于七夕赋诗的记录不断,从圣武、孝谦、平城,到嵯峨天皇的各朝七夕基本已经确定了聚会——相扑——赋诗的乞巧奠(日本对七夕仪式的称谓)的内容。但此时一系列的的七夕活动和传说故事还仅仅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传播,对民间的影响不大。
二、于庶民文化中兴盛发展的七夕乞巧以“展示丝织品和诗宴”为主要内容的宫廷七夕活动,到平安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唐代的供花、用五彩丝穿七针、于庭院中的竹竿之上悬丝祈愿等形式多样的七夕活动,大部分都为日本所吸收引用(竹竿悬丝暂未流行)。在活动的规模上,日本也不输唐王朝之宫廷乞巧。
(日本的七夕祭)
进入镰仓和室町时代,往日盛大的宫廷乞巧仪式已有了简约化的趋势,其发展也逐渐靠近中式七夕。随着室町时代庶民文化的勃兴,中国民间七夕于竹竿上晒衣及悬挂彩丝祈愿的乞巧活动在日本民间逐渐流行起来。在此时的宫廷,据《徵古囡绿》记载已经出现了“竹竿上悬挂五色帛和丝以乞巧”的乞巧仪式,这无疑是对以往宫廷展示绢帛和民间悬挂愿丝的结合。
至江户时代,日本七夕逐渐有了回归本土原味的新内容:青竹“笹(tì)”代替了七夕“竹竿愿丝”中竹竿的地位;原先五彩的丝也被五色“短册(写有表达祝愿的纸签)”所取代,并参与“七夕送(第二天放入流水中)”的活动。到了江户时代末期,庶民文化之兴盛甚至影响到了宫廷的乞巧仪式。《禁中近代年中行事》中记载了此时的宫廷乞巧中,竹竿被带枝叶的竹子代替,并在竹枝之间的系上绳子,再悬彩丝于绳上。同时,竹子上还系有同样用彩纸誊写的七夕和歌(短册)。到了第二天,这些青竹“笹”和“短册”都会被放在流水中。这一带有类似于祓禊(fú, xì)的行为也被称作“七夕流(或七夕送)”。
(动漫中的七夕场景)
当然以往的宫廷乞巧仪式也并非荡然无存,在某些贵族之中,传统的七夕活动还是有一方保留之地的。
三、日本七夕的“特色”前文所述的日本七夕文化之中,最具日本特色的就是乞巧仪式里“笹”的存在了。
日本七夕中“笹”,是外来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的缩影。“笹”既与原本中国七夕文化中的竹竿有关联,又带有日本青竹的特色。要知道,在日本的神道祭祀观念中,“笹”一直被视为是“依代(即可供神灵寄身之所,一般是石头或树木)”,因此它又是具有祈愿、辟邪作用的神圣之物。
(现代日本的笹与“短册”)
青竹代替竹竿悬挂五色“短册”,实际上也体现出了日本神道因素对七夕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七夕活动更具备了民间祭祀的性质。
除了“笹”之外,日本七夕传说故事以及故事中的意象(如某些情节或事物)也颇具日本特色。
在常见的多个版本的日本七夕故事中,其主要情节大致是一位青年男子将仙女的飞行道具——羽衣藏了起来,导致仙女只能留在人间做他的妻子。他们成家生子后,仙女偶然的找到了被藏起来的羽衣,回到了天上。男子则是从仙女临走时的嘱托或别的地方得知了登天的方法,并努力登上了天(这里的登天工具通常是象征着有无限生命力的竹子、藤蔓等)。在天上,仙女的父母设下种种难题,在仙女的帮助下,男子一一破解了它们。但在最后的考验中,男子或是切瓜用错了“刀法”(日本人民认为瓜只有横切才可变为船),或是忍不住偷吃了瓜(瓜是乞巧的常见供奉品),得罪了住在瓜中司水的蛇神,导致瓜中涌出了滔天巨流,成了分离他们的天河。因此,男子只能在七月七日与仙女会面。
(东京铁塔内的人工“银河”)
以上故事中的一些特殊情节设置都反映者日本特色的观念或习俗。特别是仙女的主动离开以及男子的“上访”,折射了文本发展时期——仍处于母系社会的奈良时代的妻问婚(夫妻处于长期分居状态,由男方到女方家中走婚)的婚姻制度。而仙女父母的强势阻隔与奇葩考验,则反映了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过渡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导致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婚姻制度从走婚发展到了同居的前婿取婚。
四、日本七夕神话改造说来十分有趣,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早期日本的农业发展并非主流,这也导致了日本七夕神话里本来是农耕文明的代表的“牛郎”的缺失。有日本学者研究,在日本某些地区的七夕传说中,对于故事主角的职业介绍有多达12种截然不同的版本(有渔夫、樵夫、商人、猎人、烧炭人、种花人、养犬人等等)。可见,在七夕神话在日本的流传中,日本人民对主角们的身份还是做了较为切合实际的改造的。
(日本的“牛郎织女”)
据晋代陈寿《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有关日本的描述可知,早期日本本土是没有喜鹊的,如此一来,“鹊桥”的存在就和“牛郎”一样不合时宜。那么神话里的主角们是如何相会的呢?
在日本和歌的描述中,两人会面之夜,他们使用了更为贴合日本人民实际生活的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船。学者董璐认为,虽然相关和歌也有“打桥”之类的说法,但终究不变其水上浮船的本质。日本民众还将相会之船与水面漂浮的红叶相联系,在七夕和歌中更有了“红叶为桥”的说法。红叶桥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七夕神话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也使得日本七夕文化更填了几分别样的异国风情。
6、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中国的情人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又称乔奇节、齐杰节、乔奇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源于七夕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经过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在当代具有“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国情人节起源时间
中国情人节,也称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人皆在之”。巧姐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在民间也称为“七姐妹”。乞巧节是女性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她们必然会要求婚姻幸福。不同年代,各地求技的方式也不一样。最有名的就是穿针求技,就是谁穿针快谁就“准”,慢的就叫“准”。失去它的人会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到它的人。熟练的蜘蛛丝就是把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织网是多么的巧妙。明清时期流行的投针试验,是指将缝衣针放入盆中,通过盆底针影的形状来判断是否“巧”。
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也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在古代,民间把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加上二月二日和三日的倍数,六月六日,列为吉日。“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严谨,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七”与“老婆”谐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7、中日七夕不同的原因求日文的
七夕(たなばた、しちせき)は、日本、台湾、中国、韩国、ベトナムなどにおける节供、节日の一つ。旧暦の7月7日の夜のことであるが、日本では明治改暦以降、お盆が7月か8月に分かれるように、7月7日又は月遅れの8月7日に分かれて七夕祭りが行われる。五节句の一つにも数えられる。
古くは、「七夕」を「棚机(たなばた)」や「棚幡」と表记した。これは、そもそも七夕とはお盆行事の一环でもあり、精霊棚とその幡を安置するのが7日の夕方であることから7日の夕で「七夕」と书いて「たなばた」と発音するようになったともいう。
元来、中国での行事であったものが奈良时代に伝わり、元からあった日本の棚机津女(たなばたつめ)の伝说と合わさって生まれた言叶である。
そのほか、牵牛织女の二星がそれぞれ耕作および蚕织をつかさどるため、それらにちなんだ种物(たなつもの)・机物(はたつもの)という语が「たなばた」の由来とする江戸期の文献もある(wikipedia)
8、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到来了如今社会都有了哪些新变化?
七夕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其实这一个节日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生了很多的改变,比如说大家在现在生活之中,每当到七夕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如果说很多的情侣在这一天要共同过七夕的话,其实形式和从西方传过来的情人节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对于很多情侣来说,七夕这一天是比较重要的日子,他们会在这一天去约会,不过内容其实也并不会有太多的新意。
在古代的时候,七夕是一个比较隆重且重要的传统节日。当它慢慢的来到现在生活之中的时候,首先从形式上就已经简单了很多,不再像原来那般的热闹兴致。
大家会发现,慢慢的很多的传统节日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在现在生活之中已经变得非常的简单,很多繁复的仪式都已经被慢慢的省去。到现在为止,所存留下来的不过是一个节日的外壳而已。
以七夕节来说,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的描述,会看到在七夕那一天百姓是非常热闹的。会有很多的男男女女聚在一起,除此之外还会举办很多的活动,整个城市的氛围是非常好的。
但是就现在为止,七夕节当天除了很多的商家会通过打折或者是赠送礼品的方式,吸引情侣的目光之外。整个城市之中也不会为七夕而发生其他的改变,甚至整个城市也不会因为七夕这一个节日而变得更加的隆重或者是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