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贺卡李小屹的性格
1、雪地贺卡续写不少于100字
过了几天后,天逐渐热了,我见李小屹每天都给雪人拍上一层厚厚的雪,心中不由得想出了一个想法:再以雪人的名义写一封贺卡,一封离别的贺卡。
于是我马上开始起笔,写道:李小屹谢谢你为我身上加雪,但我总归还是要走的,因为我要去看我的朋友们,他们在南极,所以我要暂时离开一下。如果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那就是明年吧,明年的冬天一定要等我哦。我会把我的橘子皮嘴唇留下,给你做纪念的
。再见了,李小屹,我最真挚的朋友。
写完了贺卡后我便用邮递的方法送了过去,等我到家时太阳已经是很大了,雪人也全都融化了,而那个雪人也只剩下橘子皮嘴唇了。我刚到家就听见一个小女孩在哭,这必是李小屹。他拿着那封信一直在哭,但他很高兴。他捡起橘子皮嘴唇,很爱惜的放在口袋里。笑着回家了。
我想:给她一封贺卡更会使他高兴。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
啊!童年的秘密是多么的幸福呀!
2、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北师大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2分)
不给儿童虚假的说教,防止纯洁心灵沾染罪恶。——卢梭
2、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鉴赏(jiàn)秕谷(bǐ)襟怀(jīn)絮说(xù)
B、觅食(mì) 和蔼(ǎi) 颏下(kē) 掳去(lǔ)
C、宿儒(sù)白颊(jiá)不妨(fáng)战栗(lì)
D、蝉蜕(tuì)嫉妒(dù)着急(zháo)模样(mó)
3、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并在方格中改正。(4分)
前仰后和悄粗昌 大言不渐 步履蹒跚 执干戚舞
莫明其妙 深不可测 毫不相干 十万火急
人声顶沸 人迹罕至 高枕而卧 万事如意
4、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
无妨:没有妨碍。
B、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
震悚:震惊。
C、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企望:期望。
D、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言:这里是句子的意思。
5、对本单元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
B、《雪地贺卡》一文讲述了“我”发现一张寄给雪人的贺卡,好奇心之下,“我”以雪人的名义给写贺卡的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后来为了不破坏她的美梦,“我”又给她回复了一张。
C、《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为人质朴、真诚,文中描述阿长的诸多毛病,体现的也是阿长不伪饰的质朴个性,尽管这质朴中包含着那些粗鄙、愚昧。
D、《童年絮味》一文语言富于幽默感,从头到尾,语义翻新,妙语连珠,笔墨酣畅,淋漓尽致。
6、某校初一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凳裤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3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7、用一句话提炼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2分)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8、幽默是一种智慧,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幽默是一项语言能力,让人捧腹后品味到语言的独特魅力。请在以下短文的横线处为书店老板设计一句幽默答话,让盛气凌人的名作家听后羞愧不已。(3分)
一个很有名的作家要来某书店参观。书店老板受宠若惊,连忙把所有的书撤下,全部换上该作家的书,作家来到书店后,心里非常高兴,问道:“贵店只售本人的书吗?”“当然不是。”书店老板回答后继续说,“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回答9-12题。(12分)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启扒,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9、“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3分)
10、将语段第二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为什么?(3分)
11、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3分)
12、这一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14分)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⑴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酷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⑶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⑷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⑸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⑹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⑺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⑼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⑽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⑾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⑿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3、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第⑶段文字“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中加点的词。(2分)
深谙:
14、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3分)
15、阅读本文第⑸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3分)
16、阅读本文第⑺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3分)
17、研读本文第⑻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8-22题。(14分)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⑴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⑵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⑶我合上教案而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⑷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⑸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6)“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⑺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⑻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⑼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⑽“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四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⑾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⑿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⒀“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⒁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⒂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⒃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8、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2分)
19、第⑺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这当中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不超过80字)(3分)
20、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3分)
21、作者在第⑩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分)
22、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3分)
三、写作(40分)
23、“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健康成长。请以“童年趣事”或“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题,写一篇内容生动活泼的记事文章。②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D
点拨:“模样”的“模”读音应该为“mú”。
3、合 惭 名 鼎
4、D
点拨:此处的“言”是“字”的意思。
5、B
点拨:后来为了不破坏她的美梦,“我”再也没有回复。
6、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点拨: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表意清楚即可。
7、老师不可能一切都知道。
点拨:答案不统一,意思相近即可。
8、别的书销量很好,都卖完了。
点拨:不要求语言一致,有讽刺效果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 9、“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
10、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11、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第三、四、五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这三句是承接第二句的。
12、这一段话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是很有趣味的。
(二)13、深刻了解(或明白、知道、懂得)。
点拨: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大体意思即可。
14、一要珍惜生命,二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15、通过钟声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
16、痛苦的煎熬;快乐的享受(或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渺小的存在;伟大的结晶(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17、示例: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成为世界的学者、作家、教育家。 文天祥被俘后,不屈从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从容就义。
点拨:所补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文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18、“借你一个微笑”,就是作为老师的“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李俊能够逐步学会微笑,向“我”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19、老师向我借微笑?微笑也能借吗?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平时愁眉苦脸的样子,要我笑?是老师不愿意为我这差生补课而找借口?还是……不过,只要老师愿意为我补习物理,那我就笑笑吧。
点拨:结合当时李俊的处境揣摩他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言之成理即可。
20、做了两件事: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②“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
点拨:第一件事答“课堂上‘我’有意让李俊朗读例题和复述题目要求”也算对);第二件事答“我特意递题目纸条给李俊,促使他和同学讨论完成”也算对。
21、不矛盾。①“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②“我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
22、①李俊因为父亲的瘫痪面临生活的困境而休学,但他凭着“我”帮助他树立起来的自信和乐观,勇敢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人生充满希望。②这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和乐观,就能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就能经受住人生的任何考验。
点拨:答案不,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
23、略
3、质疑释疑_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与释疑举隅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释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释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能够质疑,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
(一)在预习中质疑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光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惟有取得了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可见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时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质疑,不提数量和形式的要求。此外,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打上记号,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思考,并及时评价和验证自己所提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向个性化发展。如教科书七年级《最后一片叶拦银子》一课,学生在预习本上这样质疑:为什么说是最后的叶子呢,再没有了吗?为什么不能有第二片第三片呢?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刚蒙蒙亮,琼西(即乔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为什么要拉起窗帘?这些问题提的比较好,说明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二)从课题中质疑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推敲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地主》这一课,学生提出这样几个疑问,“课题中的‘小地主’指的是谁?为什么用一个‘小’字?课题为什么要用上引号?”教师只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开展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三)从重点词句上质疑
文章的重点词或句子是贯穿全文内容的。在精读课文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写人的文章,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句子或段落就是重点。《雪地贺卡》一文中,李小屹在给雪人写信时,告诉雪人他是多么地想和他成为朋友的那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一共讲了几件事,哪一件描写得最详细,明知是假的我还辩衡升“郑重其事”地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我”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或句子质疑,让他们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释疑,体味解决疑问的乐趣。
(四)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运用传神而含义深刻的标点符号,可引导学生在此处质疑,例如,《故乡》一文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请老爷……”一语,省略的内容是“收下”或“不要嫌弃”之类。可是,若是真那么写了,固然鲜明,只是其含义一览无余不耐人寻味了。鲁迅先生在文中这样巧妙地用省略号来表达,读者可品味出寒苦的闰土因其所带的礼物少而觉得拿不出手,道不出口的难堪心境,透视闰土由于在经济上的窘困和精神上的折磨所造成的麻木迂钝的性格,可看到作为贫苦农民携老的闰土和作为老爷的“我”之间已构筑起的不可逾越的可悲的“鸿沟”。
(五)在矛盾处、空白处质疑
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辩论中引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的思维在同中求异。在文本中“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例如,《孔乙己》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用在一句话之中,这是矛盾的,可以依据此矛盾质疑:孔乙己到底死没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得知这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特殊用意,增强对鲁迅作品语言的感悟能力。这样,抓住这些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为突破口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隐含在两个简单词语中的不同信息,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升华对课文的理解;质疑要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空白”,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展现思维过程,如果能在质疑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时还能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六)从中心处质疑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处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若能依据中心处来质疑,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如《愚公移山》这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据此为重点质疑:本文共写了几个人?每个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
二、教会学生释疑
(一)重复朗读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因此,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捕捉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领会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重要文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思想,进而体会精神,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4、雪地贺卡原文
今年沈阳的雪下得大,埋没膝盖,到处有胖乎乎的雪人。
下班时,路过院里的雪人,我发现一个奇怪的迹象:雪人的颏下似有一张纸片。我这人好奇心重,仔细看,像是贺卡,插在雪人怀里。
抽出来,果然是贺卡,画面是一个满脸雀斑的男孩,穿着成人的牛仔装,在抹鼻涕。里面有字,歪歪扭扭,是小孩写的。
雪人:你又白又胖,桔子皮嘴唇真好看。你一定不怕冷,半夜里自己害怕吗?饿了就吃雪吧。咱俩做个好朋友!
祝愿:新年快乐 心想事成!
沈阳岐山三校二年四班 李小屹
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这张却让人心动。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诚挚的关爱。
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襟怀,只露一点小角。回到家,放不下这件事,给李小屹写了一张贺卡,以雪人的名义。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
李小屹:真高兴得到你的贺卡,在无数个冬天里面,从来都没人送给我贺卡。你是我的好朋友!
祝愿:获得双百 永远快乐!
岐山中路10号三单元门前 雪人
我寄了出去,几天里,我时不时看一眼雪人,李小屹是否会来?认识一下也很好。第三天,我看见雪人肩膀又插上了一张贺卡,忙抽出来读。
雪人:我收到你的贺卡高兴得跳了起来,咱们不是已经实现神话了吗?但我的同学说这是假的。是假的吗?我爸说这是大人写的。我也觉得你不会写贺卡,大人是谁?十万火急!告诉我!(15个惊叹号)你如果不方便,也可通知我同学,王洋,电话 621X X 10;张弩电话 684 X X 77。
祝愿: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李小屹
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年月。在这场游戏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尽管李小屹焦急地期待回音。
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着一个女孩,背对着我家的窗。她装束臃肿.胳膊都放不下来了。这必是李小屹。她痴痴地站在雪人边上,不时捧雪拍在它身上。雪人桔子皮嘴唇依然鲜艳。
我不忍心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更不忍心破坏她的梦。不妨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件贺卡的奇遇。
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地幸福。
5、《雪地贺卡》阅读答案大神们帮帮忙
题目: 雪地贺卡 第一课时 预习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今年沈阳的雪下得大,埋没 xī ( )盖。 2、雪人的 kē( )下有一张纸片。 3、你又白又胖,jū( )子皮嘴唇真好看。4、她装束yōng( )肿,胳膊抬不起来了。 二、选词填空: ①我_________ 也_________ 过一些贺卡,这张却让人心动。(邮寄 寄出 接收 接受 ) ②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_________ ( 诚挚、恳挚、)的关爱。 ③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对,希望不至于_________(伤害 损害 )孩子的感情。 ④我_______让李小屹就这么盼望着,像骗了她。但我_______破坏她的梦。____让她惊讶着,甚至长成大人后跟自己的男友讲这贺卡的奇遇(不忍心 不愿意 更不愿意 更不忍心 那么 不妨)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嫉妒: )2、我把贺卡放回雪人的襟怀,只漏一点小角。(襟怀: ) 3、我寄了出去,贺卡封面是圣诞老人驱策雪橇。(驱策: ) 四、文学常识填空: 《雪地贺卡》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族人,当代作家。他与歌手腾格尔、 画家胡戈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感知探究 六、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的感受,完成下面填空,并阐述理由。 的李小屹,给雪人寄了一张的贺卡 , 的“我”,给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 理由: 2、文中有几张贺卡?都是谁给谁写的呢?各体现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 一、阅读第5段到结尾,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以“雪人”的名义给孩子寄贺卡?他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你认为作者对不对? 2、“我把贺卡放回去,生出别样的心情”。“别样的心情” 在文中指什么 ? 3、“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如何理解文中“幸福”的含义? 4、推测⑧段中李小屹在雪人前站着时的心理活动,并用具体语句描述出来。 5、“我”究竟应不应该再给李小屹回信?如果继续回信,你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6、怎样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的含义? 拓展提升 假如你是路人,看到李效益的第一张贺卡,你会怎么回复?请你以雪人给李小屹写一张贺卡,要求:①要交代贺卡的封面;②贺卡的内容要与李小屹贺卡内容有关;③贺卡的格式要正确。 请你结合文意,模仿作者的口吻,为《雪地贺卡》续写一个片断,100字左右。 答案: 第一课时:预习反馈: 一、膝颏橘臃 二、①寄出 接受 ②恳挚 ③伤害 ④不忍心 更不忍心 不妨 三、①: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②:胸襟、胸怀 ③用鞭子赶。四、鲍尔吉.原野 蒙古族 草原三剑客 五、时间:今年冬雪天 地点; 沈阳岐山中路10号院内 人物;李小屹、我 起因:我发现雪人的怀里有贺卡 经过:略 结果:我保护了孩子的童心。 感知探究:六、1、天真、纯洁、纯真 可爱、有爱心, 善良 真诚 有爱心 谨慎 细心 敏感等,理由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阐释即可。2、三张贺卡。两张是李小屹写给雪人的,一张是“我”替雪人写给李小屹的。李小屹的贺卡,第一张体现了童趣----赞美雪人,第二张体现了童真----等待回复,这两张贺卡体现了李小屹具有的童心---同情、关心、祝愿,体现了她的纯真、美好的心灵。“我”替雪人回贺卡,体现我对童心的呵护、珍爱以及真心的祝福 第二课时: 感知探究:一、1、是被孩子的纯洁、美好的心灵,孩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普遍的同情和关爱所感动。“我”的举动,是对这种心灵的呵护,对这种关爱的回应,对这种可贵情感的珍重,所以“我”的做法是对的。 2、①幸福的心情----李小屹是个相信神话的孩子,多么幸福,我也有过这样的岁月。②谨慎的心情---在这场游戏之中,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3、作者认为沉浸在幻想中是幸福的,孩子气的幻想是宝贵的,沉浸在孩子气的幻想中的人是幸福的。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的赞美,对童心的赞美。4、点拨:注意要表明李小屹的心理状态依然沉浸在关爱雪人的感觉里这层意思。示例:李小屹在出神地思索:雪人为什么还不回信?是我问雪人他是不是假的他生气了吗?难道这事真是假的?5、当“我”发现孩子处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时候,“我”没有再回信。因为,一旦回信就打破了幻想,打破了梦境,破坏了幸福的感觉。 6、童年秘密是童趣中特别珍贵的一部分。因为幻想,因为好奇,孩子有许多可笑的动作,有许多大人不解的快乐秘密,这些秘密使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也使他的成长充满情趣。所以说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拓展提升: 二、略 三、示例:从那个星期天以后,李小屹天天就到雪人旁边等待。她是一个多么单纯的女孩。从我家窗口望去,可见她是一个并不怎么高的小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子,脸上长着些雀斑,小脸被冻的通红。那时我看着她,真想告诉她真相,可是还是忍着,告诉自己不能破坏她的梦。一天我下班回家,路过那儿。发现李小屹还在那里等,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小妹妹,你在这做什么?”她一开始就看了看我,没说话。然后我又说道:“前几天这个雪人告诉我‘春天要来到了,它要到其它的地方去了,不会再在这。有一个叫李小屹的小女孩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希望她别再等它,就当这是我们第一次的约定。’” 李小屹看这我说:“好吧,我遵守约定,希望雪人在其它地方也会快乐。”说完就走了。我看这她的背影,不知我这样说是对还是错
采纳哦
6、雪地贺卡读后感300字
在其内容方面来说,〈雪地贺卡〉要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单得多,但是都是写儿童之趣的,只不过一是通过回忆从儿童之视角写自己童年的无限趣味,一是从成人的视角直写眼前儿童的趣味。这样一比较,两文虽都是写儿童之趣味的,但写作的视角便有不同了。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是遵循着在同一主题或题材之下文本的多样性的选文标准的。
〈雪地贺卡〉内容简单,唯其内容简单,所以文章不长。但就是在这不长的文字里,我们还有对其咀嚼与品味的趣味。
作者就写了两件事,一是小朋友李小屹给院子里的雪人写一张贺卡,一是我借以雪人的名义给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但是,这简单的事里却蕴含着丰富的趣味。我读这篇短文之后试着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为什么“我”代雪人给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之后,后来却又不给李小屹回贺卡了呢?
李小屹相信神话而给雪人写贺卡,如何理解她的这种行为?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寄出也接受过一些贺卡,这张贺卡却让人心动。我有点嫉妒雪人,能收到李小屹这么恳挚的关爱。”这张贺卡让人心动的原因是什么,能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说具体吗?“嫉妒”这个词在这个语境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后一句话的句序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文章中还有类似这样我句子吗?找出来体会这样的句子的意味。
在我们童年时是否有过类似于李小屹这样的行为,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最主要的要说出其中的趣味。
我试着提出这四个疑问,有关乎主旨理解的,有关乎语言品味的,也有关乎对自己童年生活趣味述说的。意在把我们现时的所读,引入到对生活的思考。或许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读懂了这篇文章,也就了解了儿童生活趣味的一个方面了吧。
7、回复李小屹的贺卡
我随便编的:态闹
李小屹:没想到连我都回收到贺卡,现在像你那埋闭备么天真、活泼的孩子已经寥寥无几弯毁,我们来做好朋友吧!
8、雪地贺卡里的嫉妒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了反语的手法,更体现出了李小屹关爱的程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嫉妒,起到了比无脊春毁森尘微不至过之而不樱备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