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简图
即肉干。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1)古代送礼简图扩展资料:
束脩的引申义:
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据我们统计,《盐铁论》有1处,《汉书》有1处,东汉碑志有7处,《后汉书》中则有9处。《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刘宋,但其史料以《东观汉记》等为依据,故可视同东汉史籍。在汉代,随着《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
源于《论语》的记载,使得作为肉脯的束脩,引申出从学事师之义。以往视为年龄标志的例证,作为从学之义更为切当。
2、清朝的官员之间是如何送礼的,到底有什么做法?
在清朝时期,很多在朝官员都给比他们官职大的人送礼,他们送礼的方式都很不一样,相比于直接送金钱,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比较别出心裁的礼物,这样反倒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还不会被查出什么来,有一个人就将如何送礼这件事记录下来,这个人就是清朝有名官员——翁同龢,他便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自己送礼的各种信息。
就比如当时他去探望左宗棠的时候,因为知道左宗棠为人清正廉明,必然不会接受自己赠送的礼物,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人都为左宗棠献上很多礼物,但很多礼物都被左宗棠退了回去,翁同龢便投其所好的选择去赠送左宗棠一些上好的老酒和一些大米,虽然说这些东西的价格并不昂贵,但是投其所好,反倒是让左宗棠对翁同龢刮目相看一番,后来两个人的关系也比较不错。
当然,翁同龢送礼的记录并不只有这一次,在当时贺亲王儿子结婚的时候,翁同龢同样也送上了一样的绍兴老酒,不过就当时而言,贺亲王的身份自然要比左宗棠高上很多,所以除这些老酒之外,他还赠送了一只肥美的羊,不得不说,翁同龢送礼还是很有一套的。
其实清朝官员送礼也有很大的人情世故在里面,并不是每个人的礼物都可以收,如果礼物太过贵重,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说在收到礼物的时候,还要仔细思考一番
七夕情人节,古代的人也会送礼物给恋人,一般会送梳子,发簪,手镯,手绢(汗巾),香囊,首饰等。
七夕情人节,古代的人虽然不像我们现代过得这么隆重,又是送玫瑰花,又是出去旅游,又是发红包。但是在古代,七夕情人节一般男子都会给恋人送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的。
古代七夕节最常见的情人节礼物就是香囊了。我们都知道,古代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会佩戴香囊,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香囊都不是买的,而是自己做的,需要手工刺绣出来,然后再装上香料之类的填充物。因为香囊价格不高,而且又是自己亲手做的,所以说意义比较特殊,一般是七夕情人节送礼物的首选。
第二种选择就是首饰之类的,比如说好看的发簪,好看的手镯等。古代人的头发都比较长,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头发都比较长,都需要用发簪把它装饰起来,那么发簪就变成了一样非常实用的礼物。
在古代手镯是男女双方定情的信物。一般的手镯是不能随便赠送的,普通朋友之间是不能赠送手镯的,只有是男女双方定情的时候才需要送手镯。
第三种礼物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梳子了。因为在古代梳子是一种最常用的东西,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每天都需要用梳子梳头发。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出嫁之前都要由家人来给自己梳头发。所以说梳子也是情人节必选礼物之一。
第四种礼物就是手绢或者是汗巾。在古代女性会在手绢上绣上自己的闺蜜,或者是绣上一些美好的寓意,然后把绣好的手绢送给自己心爱的人。那么男性也会选择自己贴身使用的汉巾来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子。
4、古代文人送礼送什么
一.古代百姓之间送礼
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的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年节到了,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祝福、庆贺类:春卷、鹿肉、“福”字等三国时期便有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同事食用,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五辛盘”后来则逐渐演化为春卷。
清朝,春节前皇帝会赏赐大臣一块鹿肉,上写“福”、“寿”二字,与鹿肉谐音为“福禄寿”;还会赏赐御笔亲书的“福”字,当然,这些“福”字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由近臣代写。
实用类:荷包、对联、酒肉菜肴、黄历等送黄历的习俗古已有之,因为黄历是大家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手册。而宋代时,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数量多少,价格高低,主要在于祝贺新春之意。
清朝时期,人们到了过年则是送荷包,因为当时荷包是生活的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也含有一种美好祝愿之意。
二.古代官员之间送礼
自唐朝开始,正月初一才开始享受假期,据唐六典记载,过年有7天假期。宋代的时候则延续了这个天数,但到了元、明、清3个朝代则缩减成了3天,官员新年休假是可以不上朝不办公的,一般是走亲访友、旅游宴请。
在古代,无论你是几品的官员,春节前大多要忙着送礼和收礼。春节官员之间相互送礼,几乎成了古代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而且这种送礼的潜规则,不是你想送就能送得到的。在古代,下属给上司送礼打通关系,首先要打通的人际关系是:看门的人。
官员送礼不会像普通百姓送礼那么寒酸,即使送物品,也大抵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飞龙什么的,一般都是直接送银子。过年是大日子,送礼皇帝不禁,平日专门找人茬儿的御史,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借这个日子巴结上司,是大好的机会。
5、唐朝官员之间送礼一般都送些什么呢?
春节古称元旦,是中国的第一传统大节,包括年前和岁后两个部分,以岁首那天为界限,岁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分别把驱旧和迎新作为两个主题。古代封建各个王朝,其过年的风俗有所不同,其中唐代宫廷的过年习俗较为特别。
进入腊月以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传统的年节从腊月开始,“腊”本是祭名,后指腊月,多指腊月的第一天,即十二月初一日。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唐代时,朝廷统一给官员三天假期。腊日的风俗是击鼓驱疫,吃腊八粥,泡腊八醋,也有馈赠礼物的习俗。
唐诗和一些笔记小说中经常提到,在腊日时皇帝都会赐给臣下“腊脂”,有口脂、面脂。口脂就是现在的唇膏,面脂就是涂在脸上防冻防裂的护肤品。赐腊脂意味着皇帝的天恩,其盛放腊脂的容器也很讲究。
除夕之夜,宫中守岁照例要君臣唱和,应制作诗。唐太宗李世民有《守岁》和《除夜》等诗流传后世。在除夕夜,唐代宫廷还要举行傩舞也称“大傩”,仪式非常盛大,多达千人。民间的驱疫仪式也颇为隆重,鼓和面具是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器。
唐初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悬挂“桃符”,用一块桃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两位驱鬼大神。唐代后期,又改画“钟馗捉鬼图”为门神。据说,钟馗却有其人,他因面貌丑陋而没考上进士撞台阶而死,死后天帝命他专职捉鬼。一日,唐玄宗梦见钟馗在宫中捉鬼吃,醒来后让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竟与梦中所见状貌相同。此后每逢年节,皇帝常把年历和钟馗像一并赐给群臣。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因为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十国期间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所作,写的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春联开始盛行的时期是明代,此后演变为固定的春节习俗。
每年的新年佳节,唐代的各个国家机构照例也要放假,虽然不办公,但也有朝贺之礼,场面十分宏大。唐太宗有《正月临朝》和《元日》诗,大臣多有奉和。元旦朝贺,有仪仗队,有歌舞表演,场面隆重。和凝的《宫词》中有一首描写朝贺庆典的诗:
正旦垂旒御八方,蛮夷无不奉梯航;
群臣舞蹈称觞处,雷动山呼万岁长。
另外,包佶的《元旦观百僚朝会》写道:“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王建的《元旦早朝》写道:“大国礼乐备,万邦朝元正”;杨巨源的《元旦呈李逢吉舍人》写道:“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这些写的都是元旦朝会的情景。
元旦这天,皇帝还会赐给群臣以柏叶驱邪益寿。松柏延年,耐得飞霜雨雪,以柏叶泡酒,在新的一年饮柏酒。《元旦恩赐柏叶应制》诗写道:“劲节凌冬劲,芳心待岁芳。能令人益寿,非止麝含香。”意思是说,柏树凌霜傲雪,坚毅挺拔,人有此精神,则延年益寿。
6、中秋节古代中秋送礼送什么?
中秋佳节临近,逢年过节,为了维持关系,还是要给重要领导送礼。送礼是联络感情的一个好方法,而就成了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一、中秋礼品茶:在如今茶市场火热的今天,中秋礼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礼品茶顾名思义就是临近中秋,我们将茶做为礼品互赠家人、朋友,以传达我们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二、中秋月饼: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月饼,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三、电子按摩器: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应该送一些解压、保键的产品,人性化电子控制,操作简单,控制方便。
7、古代送礼礼单有哪些?
女方嫁妆
一房产:十二块瓦(庄院十二间房),贴红双喜字
二、田产:十块土坯,包彩纸
三、木器家具
1.地面上摆的木器家具:黄花梨攒海棠花围拔步床一张、酸枝三屏风罗汉床一张、酸枝美人榻一张
琴桌、书桌、各式几案、八仙桌、黄花梨顶箱柜(内放铜钱或银子)、黄花梨立柜(内塞满棉花)、楠木书柜(内放儒家《论语》一册;佛教《金刚经》一册;道教《道德经》一册;皇历一册)、楠木多宝格一对(内放金、银元宝各一对)、豇豆红瓶一对,上贴新婚多吉的红条、黄花梨连三横柜、樟木箱子四对(内装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楠木匣子若干对、梳妆台一座、衣架、铜盒架(上挂布掸子、铜鞋拔子、鞋刷子、蝇甩子等物)、立地大穿衣镜一架、太师椅、圈椅(均带坐垫)各四张,兀凳、绣墩各四只。
2.炕上的木器家具:嵌螺钿黄花梨炕桌一张、嵌螺钿黄花梨金钱柜一对(内装铜钱或金锭、银锭)
四、摆设:
1.沉香木镶玉如意一柄、岫玉如意一柄
2.铜质蜡扦一对,上插方形雕有龙凤和喜字花纹的藏蜡。
3.锡质油灯一架,内盛香油和蜜。灯油内以红头绳为芯。
4.镀金小座钟一座、银怀表一个
5.绿玉翠竹盆景一盆、银镀金六方盆料石梅花盆景一盆
6.大瓷掸瓶一对,内插红、绿鸡毛掸。
8.粉彩茶叶罐一对。
9.白瓷茶具一套、紫砂茶具一套、玻璃茶具一套、木鱼石茶具一套
10.各样瓷器:花瓶、坛子、碗碟、杯盏。(白瓷、青花、粉彩、豇豆红)
11.素三彩瓷果盘一个、大青花五彩果盘一个。内装苹果和石榴。
13.素三彩十八子攒盘一个,装满喜果。五彩百宝纹多宝格盘一个,内装蜜饯干果。
14.陈女贞酒一坛
15.铜盆内扣大红绣鞋一双
16.挂镜、挂屏,有同喜、竹梅双喜、荣华富贵与玉树临风四种花样
五、化妆品及日用品:
1.梳理用具:黄杨木梳六匣;湘、蜀竹篦子两匣;紫檀木梳妆匣一个
2.洗漱用具:漱口盂、银质刮舌子、牙刷、青盐;彩色手巾、檀香皂、桂花碱等。
3.化妆用品:胭脂盒、胭脂垫、棉花胭脂、画眉膏、画眉笔、白兰头水、玫瑰水、桂花头油、扑粉、鸭蛋粉、雪花膏、花露水。
4.床上用品:绣着满床笏缎子床帘、幔帐。
5.彩缎衾褥、鸳鸯枕。八铺八盖。
6.各式不同的门帘、窗帘、椅披、凳套。包括缎子门帘,玻璃珠门帘,绿走水,五彩流苏等
7.四季衣服、鞋袜及其它穿戴物。
其中:
1)皮、棉:大毛皮旗装,银鼠皮、灰鼠皮、羊皮、珍珠毛各一件。各种棉旗装十二套。
2)夹衣:纱夹、绸夹、缎夹、布夹旗装。共三十二套
3)单、纱:单衫、纺绸、湖绸、茧绸、薄纱花布大褂。十二套
盛暑季用的实地纱、麻纱、亮纱大褂。十二套
还有白细布或夏布衬衣配套,以防露体。十二套
4)外罩儿,即敞衣,绣有五福捧寿、凤穿牡丹、百蝶穿花、万字长春等吉祥图案。十二套
5)尺头(即衣料):各色上等丝绸三十匹,香云纱六匹、各色彩缎二十匹,织锦缎二十匹,云锦十匹,蜀锦十匹,各色绢纱十二匹,绒呢十二匹
6)被面:绣花缎子被面三十六条
7)鞋:花盆底鞋二十双、各色绣花鞋二十双、各色江绸绫袜四十双、各色针黹四十分、包头手巾四十分。
8)其它零星小件,包括绣有不同吉祥图案的汗巾、丝线腿带、不同形状的荷包等等。
六、金银首饰
珊瑚朝珠、金珀朝珠、蜜蜡朝珠、沉香朝珠各一盘
青玉各式佩四件、白玉各式佩四件、水晶各式佩两件、金珀各式佩两件 珍珠手串、翡翠手串、珊瑚手串、沉香手串各两串
翡翠搬指二件、象牙搬指二件、有眼鹿骨扳指二件、牛角搬指二件
赤金镶宝扣一对、白玉鸳鸯扣一对、攒珠累丝蜜蜡松石褂纽四副、玉柄象牙柄小刀火镰两分
金项圈四个、银项圈六个
攒珠累丝金凤一个、双鸾衔寿果金簪一支
衔珠金凤簪一对、点翠镶嵌和田白玉凤鸟簪一对
点翠累丝凤簪一对、点翠银丝团凤钗一对
赤金累丝长簪一对、赤金镶嵌长簪一对、翡翠长簪一对、白玉长簪一对 万福万寿点翠长簪一对、双喜如意点翠长簪一对
镶嵌珍珠长簪一对、镶嵌宝石长簪一对
翡翠白玉点翠珊瑚珍珠宝石玛瑙玳瑁牛角水晶各式挑簪各两对
金银杂簪二十二支
金银镶嵌大小耳挖子若干、压鬓花、金银绢花头正儿、关头丁若干
赤金累丝镶嵌镯一对、象牙包金镯一对、白玉镯四对、翡翠镯四对
寻常金银镯子八对
翡翠环一对、珍珠环一对、白玉环二对、绿玉环二对
珍珠耳坠四对、翡翠耳坠两对、宝石耳坠两对、赤金累丝镶宝耳坠两对 白玉玛瑙松石银溜金耳坠各一对
翡翠钳三对、白玉钳三对、点翠钳三对、镶嵌珍珠钳三对
镶嵌宝石钳三对、各式小金钳六对(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 寻常金银珠玉耳环十六对
金指环六对、玉石戒指两对
红蓝宝石、紫晶、蓝晶、松石、青金石戒指各一对
赤金扁方一对,银镏金扁方两对
镶珠双喜钿、双如意银边钿、米珠花钿、玉珠花钿各一
珊瑚坠角两对、青金石坠角两对
正珠坠角两对、祖母绿宝石坠角一对
翡翠南珠坠角一对、米珠小坠角四对
东珠六颗,小正珠十颗,湖珠十二颗,米珠四十颗
琥珀四块、红宝石四块,蓝宝石两块,绿宝石两块
七、古玩字画:
织金彩瓷瓶四对、郎红玉壶春一对
成化斗彩瓶一对、宣德五彩云纹带盖罐一对
粉彩鸡缸杯一对、成化斗彩鸳鸯荷花高足杯一对
宣德霁红瓶一只、宣德兰釉留白梅瓶一只
子冈白玉和合二仙摆件一尊、三层绿玉熏球一个
玉辟邪一对、玉马一对、玉璧一对、玉璜一对
沈周的山水一幅、王希孟的山水一幅
范宽的山水一幅、仇英的仕女图一幅
陈道复的花鸟一幅、苏汉臣的婴戏图一幅
蔡襄的行书一款、米万钟的行书一款
文征明的小楷两款、陈献章的草书两款
八、药材香料:
人参、丹参、何首乌、灵芝、麝香、沉香、冰片、牛黄、雪莲、当归等药材若干 檀香、藿香、丁香、甲香、白芷、胡椒、苏合香、安息香若干
同仁常、西鹤年、琪卉堂日用成药六匣
九、书籍四箱、文房四宝一箱
十、陪嫁丫环及仆役:
丫环四人 家人四房
男方礼品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聘金:这表示着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这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镯(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女方的礼品 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叶、生果、莲藕、芋头和石榴(各一对)、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一对):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槟椰(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民间聘礼必备的9样
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8、古代的人过年送礼都送什么?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日子。过去,一过就是半个月,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过年。有地方兴致高的,整个正月都算是过年,吃喝玩乐整30天。正月初一过去叫元旦,一大早皇帝大宴群臣,然后放假一月,让官员们好好歇着。官员们这一个月吃喝玩乐的花销,基本上取决于送礼。大宗的送礼是元旦之前就要办完的事情,下属给上司送,地方官给京官送,同僚互送,同年、同乡互相送。有实权的大官小官,自然满盆满罐,但剩下的穷京官,也得捞点余沥,所谓冰敬、炭敬,过年的时候,来的就是炭敬。翰林和中书,没有事可管,官阶又不高,但是过年之前,他们的同乡、同年(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中在地方任事者,大抵忘不了送点钱礼,否则这些穷京官是无论如何都过不了年的。明清时,北京消费习惯是一年赊账,年终结算,没有这笔炭敬,别说过年的吃喝,连账都躲不过去。初一之后,人们要走亲访友,当然也断不了要送礼,不过这种时候的送礼,大抵收支相抵。因此,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大抵要忙活两个月,年前一个月忙着送,年后一个月忙着吃和送。大日子是中国人花钱的日子,因此,别人都可以歇着,唯独商家歇不得。铺子里的伙计,大抵只能在年三十夜里歇一下,大伙一起吃顿年夜饭,头顿饺子还不能煮好,非得把所有的饺子煮得开了包,俗称“挣了”才行,图个口彩。年前人们忙送礼,商家忙出货。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看上去顺眼,过去有种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点,年节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官员送礼,不会这样寒酸,即使送物品,也大抵为稀罕玩意,比如鹿脯、飞龙什么的,一般都是直接送银子,清代已经有钱庄了,一张银票就够了。过年是大日子,送礼皇帝不禁,平日专门找人茬儿的御史,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因此借这个日子巴结上司,是大好的机会。反过来,这个时候,也是上司大捞一票的好时机。元朝的蒙古上司,喜欢讨礼,明清的汉人官儿不好明讨,改成骂,小骂则皮袍来,大骂则古玩来。对于相当多在乎仕运的官员来说,其实不用骂,礼都会奉上。最大的问题是送什么才能讨上司的欢心,直接送钱当然好,但数目太大,则有贿赂之嫌,送别的就得看上司的喜好了,万一人家讨厌的偏送上去了,不仅花钱费力没讨好,弄不好把现在的官也给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