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赠送礼物 » 农村请客送礼

农村请客送礼

发布时间: 2023-04-12 11:55:47

1、农村请客吃饭,主家一次花了几万,来吃的人都不给礼金,这合理吗?

农村吃两天的流水席,主家一次花了五万多,来吃的人都不给彩礼钱,这合理吗?首先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既然是请客,客人都不随礼,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基段埋本上是不会发生的。毕竟我们是人情大国,“礼尚往来”是我们所崇尚的,既然主家请了你,那一定是非亲则戚,非朋即友,再不济也是友邻右舍。大家日常都是有走动的,不可能说为了一顿饭而不顾颜面、撕破脸皮,连礼金都不给,这样的话以后还怎么“相见于江湖”。




假设你说的这种情况存在,客人们都混吃混喝,不给彩礼,主家为了酒席倒贴了几万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于情于理,我个人觉得于情说不过去,于理却完全能说通。为什么这么说呢?于情,上面已经说了一大通了,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世故的大国。几千年来,大家都是你来我往,礼轻人意重,无论到哪里,难免都会准备一些礼品或是礼金。冲燃中不论关系怎么样,人家收与不收,自己的情义到了,就不会失礼于人。

于理,主家请客,除了白事是迫不得已,其他事情请客都是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那么散山,随礼不随礼就是客人的自由了,你主家也不能强迫客人随礼吧。客人不随礼,你只能用情义来谴责他们,同时也说明你可能交友不慎,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

所以说,即便出现请客没有人送礼的情况,主家顶多自己怨自己,而不存在合理不合理一说。




其实,在当今社会,请客吃喝风越来越盛。红白喜事、添丁进口不用说了,什么升学宴、乔迁之喜、新房上梁等等,更可气的是老母猪下崽也可以请请客,收收礼。诸多的请客名目已经让很多人已经被礼金搞得怨声载道。不去吧,面子上过不去,去吧,钱包遭不住。所以,现在大多人都十分厌恶请客吃饭。

但是,却有一部分人热衷于请客吃饭,他们的目地与动机已经不纯。他们请客吃饭完全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势力或是招摇。这种饭已经与真正意义的吃饭背道而驰,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义,不吃也罢!


2、农村请客送礼之风

结婚请客、生孩子请客、周岁请客、乔迁请客、升学请客、参军请客……近年来,在广大城乡特别是农村请客送礼之风泛滥成灾。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农村请客送礼之风文章内容。欢迎阅读!

农村请客送礼之风

结婚请客、生孩子请客、周岁请客、乔迁请客、升学请客、参军请客……近年来,在广大城乡特别是农村请客送礼之风泛滥成灾。

“中央、地方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国家干部,对普通群众却没有刚性要求。”人大代表张明俊在提交给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建议中列举了一系列请客名目。“一到冬腊月,每天就有几个礼要送,少则几百元,多到上渗培千元。”张明俊了解到,每个农户一年送礼的礼金大概需要2-3万元左右,占到家庭收入的30%-50%。他举例,有户农民去年腊月一天送礼20家,家里出动3人分头送礼,礼金最少100元,最多1000元,当天一共送出礼金高达7000元。

请客送礼之风何以愈演愈烈?张明俊分析,主要原因包括讲排场;第二个是借机敛财,某些“特殊人物”抓住村民怕得罪人的心理,借机大办酒席以此敛财。另外,还有人们的从众心理,“看到别人有事都在办酒席,觉得自己不办就会吃亏,送出去的礼总要收回来,长此以往下去成了恶性循环。”

农村请客送礼之风须整治

为此他建议,省委省政府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正确引导和教育城乡居民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乡村干部,为民办事是责无旁贷、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应该向索取任何报酬。因此,村民向干部请客送礼这种“风俗”,显然是一种不正之风名。

若让这种不良“风俗”滋生蔓延,将贻害无穷。最直接的是损害群众利益,对困难群众则雪上镇空加霜。增花村63岁的孤寡老人钟广福,家里贫困得窗户上玻璃都没有,但为了申请补助,花了600多元请11名乡村干部吃饭。这些钱,是他靠编了3个月背篓卖了钱才积攒下来的。即便花钱请客了,补助还是拖了一年半才办下来。这种“风俗”不整治,也会败坏党风和乡村风气,到头来对干部本身也有害无益。干部虽然一时间满足了口福,得到了好处,但背后却会被村民戳脊梁骨,使干群关系受到破坏,少数干部胃口会越来越大,以致滑向腐败深渊。

增花村暨白塔寺乡等一些农村地区,村民办事请客送礼之丛旅唯风所以盛行,与风俗确实有一定关系。中国是礼仪之邦,民间有礼尚往来的风俗,但它应该限定在亲属、乡邻之间。时代到了今天,这种风俗不应该延伸到百姓与党员干部之间。否则,就演化成了新形势下的不正之风。请客送礼盛行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基层党员干部缺乏严于律己的自觉性,有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此,多次吃请的村支书杨秀光的话颇为典型:“不去吃对不起人家。”而村民为了办事顺利,不得不花钱请客。民李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为了交罚款和上户口,他先后两次请村干部吃饭,花了700多元。对此,他颇为无奈地说:“在农村办事,很多时候要经过村干部之手,有钱请吃饭就好办事,没钱请就难办。”办事请客送礼之风盛行,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央的八项规定没有在基层得到落实。这无疑与市县两级监督不到位有关,亦即监督的触角没有真正延伸到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一项重要内容。办事请客送礼,不仅存在于增花村暨白塔寺乡,在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要整治不良村风,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包括:加强基层干部遵守“八项规定”、“两学一做”教育,提高廉洁自律自觉性;县乡两级党委、纪委强化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加以约束和治理,等等。只要整治“四风”永远在路上,相信农村这种不良“风俗”一定会改变。

3、农村现在去吃酒席,一般给多少钱会比较合适?

农村再去吃酒席的时候,如果彼此的关系不是特别的亲近,一般都会考虑给200或者300块钱都比较合适。邻居之间相互送礼,都没有什么可攀比的,毕竟如果邻居家在有事的时候对方去进行送礼,彼此产生了礼钱上面的交易。在日后自己家在办事的时候,邻居也会用同样的钱进行管理,而且对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人都格外的注重礼钱的事。如果别人送礼比较多而还礼的时候数额不一样,都会容易引起他人的议论纷纷。

农村地区的送礼会看一下彼此之间亲朋好友关系的远近,如果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里面在办喜事的时候,往往送礼的金额就会比较大。尤其是当弟弟,在结婚姐姐送礼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掏1万块钱,因为彼此之间的亲戚关系更近一些。有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多帮助娘家人,而对于其他关系的亲戚送礼的金额上也都会有所不同。在送礼的金额上,没有人会和其他亲戚进行对比,因为亲戚之间的交往也是不一样的。

在办喜事的时候,农村地区都会邀请全村的人员进行来帮忙,不管是红白喜事都是为了图个热闹。有了同村人的帮助,就会让办事的人员家里面看起来格外的热闹当一些。外村人员在看到别人家里面办喜事时,也会相互的讨论对方家里面办红白喜事的排面究竟有多大。尤其是对于有头有脸的人再去到主人家的时候,都会给主人家挣足了面子。

如今的人情往来送礼都是会存在着攀比的心理,以往的人送礼一两百块钱都会觉得已经很多了。而如今关系比较好的,如果不送1000~5000,都会觉得有些拿不出手。因为送礼太少会引起他人的议论纷纷,但如果别人送礼的金额就比较少,那么在还礼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4、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过年走亲戚送礼,互相请客吃饭?

这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每年春节,对太多人而言,像是一场战争。

和父母不住一个城市的,首先得回家,坐飞机,机票涨,坐火车,得买高价票,不想买高价票,就得打一场买票战。

回去,若不是一个问题,你势必还得面临另一个问题:准备。准备好票子,准备好礼物,准备好面子,准备好回答问题。没恋人的,会被无数人问无数次,你还没恋爱?没结婚的,会被无数人问上无数次,你啥时候结婚?结婚没孩子的,一样被问。Ok,你什么都有了,像个正常的成年人了,那么大家会蜂拥而上问你,孩子考第几?

每个人都很热情,每个人都很关切,但你,如果可以,不想回答任何一个人的问题,因为你感觉不到那份真正的关心。

公益在线免费心理咨询来访者招募中..... 数位心理专家在线为您解答困惑 擅长范围:情感挽回、中芹婚姻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少年儿童问题,个人发展、情绪问题、情感问题、自我意识、心境障碍、神经症状、性困扰、心理危机等。需要免费咨询请在我的主页个人简介处或主页背景查看哦

春节期间的请客送礼吃饭,一样有这样的问题。我老家的农村,大家差不多都携带类似的食物礼物而来,若收下,太多;若转送,不礼貌;若拒绝,那绝对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战争。

晚上,男人们会赴一个又一个的酒席,一个晚上赴三四个酒席不算夸张,最后烂醉回到家,家里说不定还有一拨人等着你。

中国式的请客送礼,就像是强买强卖,对方的好意,你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给对方面子。

邻村有一句经典的说法——“不把客人灌醉,就是待客不周。”这种好意,真正吓人。

不管行为上如何表达,这些画面中,都缺乏直达人心的爱意,其中的感情,总给我肤浅感。

一直试着理解这些行为、这些画面。一天,突然看到了答案。

那天,照镜子发现长了两根白发,让我们家阿姨看看,是不是别处还有白发。阿姨说,呀,有白头发了,我给你拔出来吧。我说,阿姨,不用拔,你只是帮我看看还有没有更多白发。她说,有白发不好,我还是给你拔了吧。我再一次向她强调,阿姨,你只帮我看看就好。她看了后说,没别的,就这两根。

接着,我回到书房写东西,阿姨跟上来,手里拿了一全套的夹子。我注视着她,再一次认真地说,阿姨,我不想拔。这次,她终于听到了我的话,退了。

她走后,我感觉到心有点堵。忍不住思考,她的善意,却堵住了我的心,这是为什么?

表面上的原因是,她的善意不是我想要的。当我站在她的角度上,想象我是她,那样说话,那样做事,瞬间就明白了更深的原因。

我的感觉是,她封闭了自己的心,切断了自己的感受。她是个非常好的人,这次也特别想对我好。然而,因心是关闭的,她根本就没接受到我发去的信息。她用头脑判断我需要什么,然后强迫症一样地去满足我,并且认定我就需要这个。结果是,我一遍遍澄清,她却听不到我的意思。

简而言之即,她的好意,没有心的参与。

当晚,在与一位来访者做咨询时,发生了类似的事。结合到一起,一个画面呈现出来。他们两个人的心,都包裹着一层坚不可破的硬壳,硬壳外面,是许多种讨好行为,像一层流动的、稠状的果汁。他们随时都在捕捉别人需要什么,很愿意付出,但这层稠状的果汁,没有能力判断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所以,他们只是知道要对别人好,但却不能给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并且,就算给到了对方想要的,因没有心,也就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这份礼物是没有温度的。结果,它只是一种应酬。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价值感建立在对方是否承认自己之上。所以,对方必须收下他们的礼物,给予他们肯定,否则,他春培正们非常受打击,觉得特没有面子。

 于是,这构成了中国式请客吃饭送礼的一些特征: 1、送大家都送的礼。因没有心,所以不知对方要什么,不知自己想送什么,干脆送大家都送的。于是,礼物严重同质化。

2、礼轻礼重,构成面子大面子小的竞争。春节的酒席,则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

3、礼物必须收,敬酒必须喝,否则,对方的面子就受伤了。

4、礼物送来送去,收来收去,亲人见来见去……最后,身心俱疲。

就像流水,流过岩石。中国式的请客吃饭送礼,多只能在头脑上拼命记住发生过什么,而不能进入到心里。心里留下的,多是疲惫,与人群散去后的那种失落。

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实属不易,若你不跨入到中国式请客吃饭送礼的洪流中,那么洪流中的人都会视你为异类。不过,你可以试试,用你的心去扒悔感受,若你送礼,若你请客吃饭,你想怎样又有质量又可以不累。

毕竟,关键不是别人活在一个硬壳里,关键是,你能不能将你的心打开。

5、农村选举拉帮接派请客送礼怎么办

这是一种必然现象,要选举就要拉选票。世界各国选举舞弊行为时有所闻。在我们这个地方,请客送礼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最简单的人情办式。

现在,选举只在农村基层村公所一级进行,村民对待选举,基本上是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关我什么事,一种是谁给我好处我选谁,因而,选举的民主与法制之路建设完善还很长。

对于选举中的拉帮结派、请客送礼现象,肯定是违反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是必须要纠正的违法行为,对这种行为,首先要取得证据,然后到上级组织举报查处。避免查无实据。

6、农村红白喜事都请客随礼的风俗是陋习吗?应不应该破除?

农村婚丧喜庆送礼的习俗,农民并不认为是一种坏习惯,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村民之间的普遍回报。农村红白喜事都请客随礼的风俗是陋习吗?应不应该破除?

第一:不仅仅是穷人。过去,普通家庭建造房屋都很辛苦,更不用说财政资源了。因此,当一家人盖房子时,亲戚、朋友和邻居会互相帮助。这种随行礼物一般是以劳动和物质为基础的。例如,建造房屋的人自愿工作和捐款,例如,工匠在修缮房屋时需要吃饭,亲戚、朋友和邻居送食物和蔬菜,一些人送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亲戚、朋友和邻居可以帮一点忙。其目的是减轻建房者的经济压力。虽然这种伴随礼物很少体现在金钱上,但它比过去在农村较为常见的金钱更强大、更实用。

第二:在过去,老年人的死亡也是普通家庭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亲戚、朋友和邻居也应该互相帮助。第一,志愿工作和贡献;二是伴随仪式。这种伴随仪式岁颤埋包洞亏括物质和金钱。这些材料主要是粮食、香纸、油和蔬菜,也就是处理葬礼时可以使用的东西乎蚂。过去,一个村庄的葬礼被称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家庭举行葬礼时,全村人都会帮忙。

第三:现在在农村,部分钱已经成为所有婚礼和葬礼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不喜欢把东西发给别人。世界上并不缺少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给钱似乎更直观、更实用。而对于金钱的成员来说越来越强烈,以前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仪式越来越重,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浅。有很多人趁机捣乱。当他们没有钱的时候,他们会找一个聚会来接受礼物,这让许多农民很痛苦。

7、北方农村男女结婚前女方亲戚请客送礼钱吃饭风俗称做什么?

我是保定徐水的,我们这里好像叫“添厢”!意思是给厢房多添些物件或钱等东西,以示女方家的“实力”。

8、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现在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村里各种酒席也渐渐多了起来,过个三天两头不是这家办酒就是那家办酒席。在农村人们都喜欢趁年底办酒,这样可以图个热闹,二来年底了农民大都回家了,办酒席可以多一个帮手。

在我们广西农村,在村里办酒席也是像主人家说的随礼两百,而且关系一般的随礼一百都行。办酒席前一天,人们就会提前预算要购买的酒菜以及准备的桌子、凳子、锅头等等,最后由主人家或者主人家亲戚到街上购买,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前来帮忙,妇女洗菜、切配,男人准备柴火、炒菜等等。

农村人大都比较热情,现在能在村里办酒席的家庭其实条件都是不错的,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如果在村里办酒席都要吃个两三天,而且也像题主说的人们随礼200元,一家老小都来吃。这个是没有什么的,既然主人家能主动邀请别人前来,那么主人家就不会在乎这点钱运带,而随礼也只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在乎钱多少。

如果一些农村主人家人缘不好的,即使办酒席也不会有多少人前来,这会让主人家很尴尬,这样的事在我们那里也发生过。记得我们隔壁村就是有一家人红白喜事从来不参与,后来到了自己家亲人去世,很多人都没有去他们家帮忙,看着主人家可怜的样子,即心疼又愤恨。所以人生在世,做好自己,不要斤斤计较,要乐于助人。 关于上面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在我们广东,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都是很随意的。你只要给个小红包,然后人过来吃饭就好,而且来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觉得越有扒悄让面子。有喜事,办酒席,本来图的就是热闹喜庆,而不是客人的份子钱。

像广东佛山顺德,那里吃酒席,主人家更是一分钱都不收。把红包接过来,然后又还回去。如果客人,硬是把红包塞给主人家,东家还会不高兴的。

在东家看来,我请你来是为了热闹,吃酒席的。你能来吃我酒席,这已经是给我东家面子了。而且多几个人来,更热闹,我更加有面子。那我还怎么好意思拿你红包呢?

如果你硬塞东家红包,那就是你看不上东家的意思了。以后,咋们的感情就要生分了啊。

在亲朋好友中,除了近亲和自家兄弟外,那些远亲和朋友的,都不太会一家人来吃酒席的。大多都是派一个代表过来凑个数的。

现在大家的生活变好了,对于大鱼大肉在自己家都已经吃腻,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吃一顿好的而全家去吃酒席了。

在农村,去吃酒席,路程比较远,农村路又不好走。而且去吃酒席要的时间又长。不像城市,只是吃一顿饭,一两个小时就走人。

一般农村的酒席都是一去,就要去一整天的。年轻人们,都是不太愿意去的。平时家里有肉吃有酒喝,不太会为了一顿吃的,而浪费自己一天时间的。

我发现,在农村里,去吃酒席的,都是老一辈的多,他们是不得不去。不去会伤面子和感情,所以老一辈的,才派个代表去参加酒席的。

像近亲和自家兄弟,他们就是因为和你家熟,和你家亲,有血脉关系,才会一家人很欢喜地来吃酒席的。

而且,像那些近亲,如舅舅家,姑姑家的,他们一家人来吃酒席时,给的红包一般是到场的亲朋好友中,比较多的。

以现在的物价,除非一些真得家庭情况不好的,才会给一两百块。这种情况下,作为东家的,都会体谅的。

别说他们已经尽力给红包了。要是给一块钱红包,东家也不会介意的。毕竟这是自己的血脉至亲。

就像,你舅舅来你家吃饭,需要给钱吗?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东家看到那些只给一点份子钱,而全家来吃酒席的客人,不会不高兴,还会很欢喜。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家还很高兴?

农村有句老话是专门针对随礼这事说的:多来多往,少来少往。意思是你现在随礼给人家多少,将来人家得按照这个给你往回赶,所以,对于随礼这事,农民觉得随意就好。

办喜事本来就是快乐的事情,农村人喜欢热闹,越是喜事越盼着热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能够携儿带女来参加喜事的,都是给面子的人,事主当然开心。

悠然把随礼这个事情好好跟大家叨叨叨叨,随礼又叫赶人情,比如说邻居家里有事,需要去春局参加,去了得也随礼,到咱家有事时,邻居自然会随礼回来,这就叫做赶人情。

赶人情这事在农村应该说还是蛮被重视的,无论红白喜事,都要派一个信的过的人当天现场收礼金,并且记下随礼人的名字和礼金的数目,到时候主人家会依据这个随礼单往后赶人情。

农村办喜事,都会提前给客人们下通知,在集市上看到当面说也好,电话通知也罢,都会在告诉完什么喜事、喜事日期后,顺带着嘱咐一句:一定要全家一起来!!

因此,喜事那天的客人数是按照通知到的客人全家计算的,然后根据人数定喜宴,到了喜事当天自然是看到全家都来才开心呢,不然喜宴空了桌多浪费和尴尬啊!

随礼200是个普通数目,不多也不少,是最近这两年刚提起来的数字,以前都是100元,普通关系都会送这个数目的随礼,事主将来会依据记着的礼金数目往回赶人情。

当然,农村也有个别奇葩人物,比如十年前他们家里有喜事时是随礼100元,现在人家家里有喜事了,他们从随礼单上看到是100,便会赶人情还礼金100元。

不过这样的人少,也挺让人讨厌的,他们不考虑钱币升值问题,就怕自己吃了亏,是农村里最让人讨厌的死脑筋,一根弦,这样的人家人缘一般都不好。

喜事事主在当日,如果看到客人携全家老少来,会非常开心的,因为他们觉得客人来的越多就是越给自己面子。随礼200元是当下礼金最基本的数目,礼金还是那句话:多来多往,少来少往。

说到农村办喜事,在我们老家农村大多数人是送100元了,全家去吃,从晚上吃到第二天晚上,还有的送50元,也是全家去吃,但主人家也会热情的招待每位朋友,但也有的超过送100元,但毕竟少数。所以提问者说送200元,全家去吃,主人家还高兴,这也不怪。

第一我们农村办喜事是自己办,大约一桌酒席的成本在300元以下,总体酒席办下来也不会亏,就算亏,也亏不了什么。

第二主人家也是图喜庆,不是为了赚钱。

第三也是为自己以后送礼,压力没那么大,别人送你多少,以后你回礼就回多少,别人也理解,也一样会热情招待你。

所以办喜事要图快乐,不要图钱,这样办喜事酒席才有意意。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各地办喜事的习俗不一样,这随礼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像咱们老家和湖南交界,我姐就嫁去了湖南,这两地相隔不到百里,这办喜事随份子钱差别就特别大,我姐那办喜事,对主家来说,只有亏没有赚,客人随礼大多200,也不算少,但回礼重,一般头天晚上吃一餐,第二天中午还有一餐,每次都要给客人回礼,少说要60,这样一算,等于客人只来了80,要再算上拖家带口的,只有亏没得赚。

随礼回礼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我姐那一带,酒席的菜十分的丰富,不管什么菜,都是用盆来算的,并不是当地人吃的多,而都是打包的,菜一桌就人手发袋子了,打包用,吃完倒是省了捡菜的事。

主家本就没打算办个酒席还得靠接份子钱发家致富,在当地的习俗,办酒席就是给大家热闹的,街坊邻居都一样,习俗也一样,所以,像来200全家都去吃的,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回礼重啊,主家也不会因为这个不高兴,因为大家摆酒都一样的。

似乎是这么个理,我姐那的人,特别喜欢多生,家里的孩子越多越好,似乎不用钱养一样,我姐就生了三个。

可百里之外,咱们村这一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主家办酒席就很精打细算,菜上的很丰富,但量不一定够,你筷子稍微慢点,可能都不够分一块,当地更没有打包的习惯,吃完也就走了,剩下的菜,主家会捡菜分类,给家里的亲人们一人分一点。

精打细算体现在哪里呢?主家发出去邀请函后,会粗略的计算一下人数,预计好桌数,接份子钱的时候,心里也会很在意,似乎感情的深厚此时都在红包里了,你要是来200全家人来吃,你要不是帮主家干活的,多半事后遭人口舌,被认为贪小便宜,不懂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很少有人随礼200,就全家去吃饭的,全家去吃饭的,都是帮着做事的,又随礼又帮着干活,主家哪有不开心的呢?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首先,农村里办酒席就是图个热闹。在农村里一般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才办酒席的,而红喜事的话则主要是老人过大寿、子女结婚,或者是家中乔迁,而近些年如果子女考上了大学也是会举办酒席的。白喜事,那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而在办酒席的时候,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尤其是红喜事,就是要让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大家共同庆祝。因此自然是来人越多就越热闹了。只要把所有前来的人招呼好了,把喜事办得热闹,那即便是自己亏一点,也是无所谓的。因为在农村里,大家都是很在乎声誉的,都想要被人称赞,而不想办个喜事,还被人说闲话。

其次,办酒席时主人家并不在意礼金多少。虽然近些年,农村里办酒席的时候随礼的金额是有所上涨了,一般都是要一百起步了,关系好一点的普遍都是两百,而血缘关系亲近的,走得比较亲密的那就是四五百了,甚至还有些上千元。但是,在农村里办酒席随礼,只要在正常范围以内,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随礼这个是礼尚往来,别人来得多,你去得也多,并不是说只收不进的。何况还有一点,在农村里绝大多数人家办酒席都不是为了挣钱的,不能说亏钱了就不办,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想着办酒席来敛财。

最后,全家去吃的多数是关系好的亲戚。像关系一般的朋友、村里人,是很少全家去吃的。而一家人来参加酒席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关系比较好的亲戚。而亲戚之间一起来,这样不仅显得重视,而且还顺带走了亲戚。让主人家看到他们一家人都来了,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在农村里走亲戚,都是很喜欢带着小孩子一起来的,这样人多也是非常热闹的。在农夫所在的村里,有些人家里办酒席了,还会特意邀请亲朋好友们一家大小全部到访,有的人没来,甚至还会开车去接他们一起过来,这一点农夫就感觉非常好。
其实,现在农村里办酒席,多数的目的还是为了热闹,而要想热闹自然是人越多越好。在农村里办酒席,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场地大,再多的人也能坐得下,而且办酒席的成本也要相对低一些,多几个人也多不了多少钱。所以客人随礼200,全家人都去吃,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也是农村人情味的一种体现。

农村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200元,全家到场吃喝,主家还很高兴吗?其实,这只是个表面现象,里面的内容很复杂。

农村办酒,不管是哪类酒,都要择个日子,有个长达一至半月的准备工作。把远近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通知个遍,某月某日我处办酒了,到时恭候大驾光临哦。

一切准备就绪,那一天到来,寨上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有厨艺的青壮年男子杀猪宰牛,妇女儿童洗刷锅瓢碗盏,喜气洋洋,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一般来说,农村办酒要吃三餐,(隔晚拢客,次日还有两餐,正席一般在下午三点举行,这正席是最丰盛的。在我的家乡,正席这餐,要有二十多碟菜数,硬菜(指肉类)占80%以上,配菜也相当齐全。

上面讲了许多铺垫,现在转入正题,不能跑了''礼金''这个主要话题。提问中的''随礼200元,全家到场吃喝,主家反而很高兴'',真的是这样吗?

我家住农村,我附近的几个自然村寨,80%以上都是同姓家族,寨上有喜酒,我都被安排在收礼处收礼金,对收礼非常熟悉。

主家准备一个收礼薄,是登记各方来客礼金礼物的。一般来说,各方来客的礼金有多有少,视内亲还是一般亲来定,不是千篇一律的200元。内亲的礼金礼品是相当大的,比如说,姑妈家嫁女,当舅舅的外家送礼最多。我们这里有户人家,舅舅送给姐姐嫁女除给沙发电视洗衣机外,还给了12000元的礼金,物质现金加起来就是20000多元,这还不够,还给外娚女准备了从头到脚的衣服。

至于一般的亲戚朋友,所送的礼金,根据和主家的关系亲密程度,有的送几千的,几百的,一般关系的大都送1至200元。送礼没有规定,随意,一台酒下来,主家大概收入100000左右,也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少收个4至50000元,一般都收个7至80000元。

其实,农村办酒席是亏本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地方风俗形成,家家有酒都要办,你不办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本事嘲笑你,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人家借钱都要办,为的是争个脸面。到头来负债累累,三年五载都还不清。

现在,政府提倡,农村酒席尽量少办俭办,农民群众是欢迎的!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还很高兴?

记得我太爷爷前年过九十大寿的那天早晨,家里来了很多很多的客人,甚至有一些人连我都不认识。当时我父亲早早的就在学校旁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八桌的酒席,本来以为八桌就已经差不多足够了。结果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八桌酒席还是远远的不够,后来没有办法只好又增加了三桌酒席。

后来爷爷说这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习俗,每逢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总是希望两边的亲戚朋友来的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家几口人全部都来。其实这是对主人家的一种尊重与肯定,让主人家感觉到特别的有面子。如果你家办喜事的时候来的客人非常的多,那就说明你家在当地混的还不错,算是个有头有脸人物显得非常的有面子。

说到份子钱我们那边可能和大家有所不同。一般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最低都是五百、六百甚至上千上万的都有。同村的那些隔壁邻居可能包的份子钱会少一点,但至少也在两百或两百以上。如果少于这个数目的话大家都感觉拿不出手,感觉一点面子都没有。

人逢喜事精神爽,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办喜事,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好事,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分享快乐,共同庆祝。
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行政单位,再细分为组或队,同组居民更象一个大家庭,因朝夕相处,不是亲人更胜似一家,谁家有大事小情,都会主动帮助,大家分担。

长久以来的乡村生活模式,渐变成了以后的乡俗。没有法律的约束,也没有政府的参与,人们自发的行为。

喜事聚餐同举杯,大家祝福一齐来,同享几日不说愁,随礼二百心意到,主家只为待大家。

礼金不论多少,只是礼尚往来的象征,不会看得太重。

在农村,关于请客办酒席方面,还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地方频频出现“冷席”现象,就是拿了钱却没有多少人去吃饭;有的地方,有的人家随礼200元,全家总动员去吃席。但是,对于后者,主家却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办喜事就是图个热闹,喜庆。来的人多说明主家人缘好。

在农村办喜事,图的就是人气,就是热闹。左邻右舍,携儿带女,来的人多,都是给面子的人,哪怕是来吃饭的,主家也很高兴。因为这样说明主家的人缘好。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席对人的吸引力已经很小了。再说,大家现在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人都忙着挣钱养家,如果不是特别近的关系,根本不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去吃一顿酒席。

因此,对于主家来说,能来的人,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得人多,也说明平时人际关系好,主家觉得长脸,自然高兴。因此,有些人家,尤其是办喜事的时候,通知各亲戚朋友时,往往要说上一句:“全家都来啊!”

再者,农村都是这种情况,关系近的,拿一份钱,全家出动去吃席,而且一些近亲,还会给主家打打下手,帮忙迎来送往,或者发放一下糖果、酒水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来吃酒席的人多,总比办了酒席没人来吃,出现“冷席”的现象好多了。

二、生产力发展了,主家不在乎收支多少。

现在,农民朋友们或者靠着种植、养殖,或者出外打工,家家户户生活基本接近小康,因此,他们不太在意办酒席时,收支是否平衡,或者不会考虑是否有盈余。

办喜事,他们往往都有心理准备,也没有想着通过办酒席敛财。所以,在出现拿200元的份子钱,全家来吃酒席的情况时,主家也不会去考虑收支方面的问题,自然也会乐呵呵地招呼客人。

三、其实一般情况下,主家请客不会亏钱。

在农村请客,往往是在自家院子里摆酒席。主家一般是提前买好鱼肉蛋菜,或借或租一些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请村子里厨艺比较好的人担任厨师,做好饭菜请客。这样算下来,一桌酒席的成本,算上酒水,也就是二百多块钱。

现在在北方,流行一种“空中快餐”。就是一些流动的餐饮机构,他们自带灶具、餐具,以及厨师和服务人员等,在主家的院子里摆酒席,一桌收费最多三百多块钱。而且鸡鸭鱼肉、汤菜主食样样齐全,档次也相当不低了。

农民朋友们请客,酒的档次一般都比较低,最多也就几十块钱。这样算下来,就是用“空中快餐”,加上酒水,一桌也就400来块钱。

一桌可以坐10个人,如果出现两个家庭,每个家庭拿200元的份子钱,每家各有5个人来吃饭,总共10个人,就可以坐满一桌,主家正好不赔不赚。

如果再有人家拿了200元,只有一、两个人来吃酒席的话,一桌就可以收入1000元以上,而支出只有400。这样的话,盈余就不少了。

但总体算下来,主家还是不亏钱的。

可见,农村办喜事时,有的人家拿200元,全家来吃酒席,但是主家却很高兴,一来是喜事本来就图个热闹、喜庆,人多显得有人气;二来是人们富裕了,主家办大事的时候,在花钱方面都有心理准备;三是细算下来,就是出现少量拿200元全家来吃酒席的人家,主家总体也不会亏钱。

当农民朋友们衣食无忧的时候,尽管是拿着200元,全家来吃酒席,但主家却不认为对方是因为缺吃少穿,不会认为对方是少廉寡耻,而更多的是认为,对方跟自己关系近,是来给自己捧场的,其它得失方面倒是考虑得比较少了。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当然很高兴了。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主家还很高兴,这代表着时代的进步,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9、在农村,走亲戚成为了“走过场”,这是为什么啊?

现在的走亲戚跟以前的走亲戚相比较已经变味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亲戚、朋友的走动,而是利益和“还人亲”的走动方式。换言之,就是不是为了吃饭,而是要将“礼”送到,或是要将以前收过的“礼”还回去。正所谓“礼尚往来”,但是已经不是原来闲暇时互相走动的意思了。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避免不了婚丧嫁娶,新生命出生、乔迁新居、金榜题名等等事情。这些按习俗都得请客吃饭,大家一起共同庆祝一番。

以前在农村的时候,除了过“大生”也就是“满十”,结婚、丧事,需要请周围邻居和三亲六戚以及社会朋友外。其他的一些事情,基本请客的范围都是自己比较亲的直系亲人和朋友。在自己家里面,做几桌农村的土菜,大家围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根本不会在乎你是否随礼,因为大家都是至亲,都是一家人。

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请客、送礼倒成了大家很热衷的事情。请客不完全是为了去大吃大喝,大多是碍于面子,今天他请客了,明天我想法设法也要请回来。今天我送了他“礼金”,那我也要办一场大宴将“礼金”收回来。

久而久之,请客送礼之风越来越盛。在农村,好多人为了“礼金”都头疼不已,一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有好大一部分都“随礼”去了,好不心疼,但又无能为力。人家都在走,难道你不走吗?

所以说,在农村好多人去赴宴都是迫不得已,人家请到了,你能不去吗。吃饭不是主要目的,目的是要将“礼金”送到。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礼到人不到”或是送礼以后饭也不吃的情况!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