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赠送礼物 » 最完美的礼物的阅读答案

最完美的礼物的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3-06-11 09:44:18

1、最完美的礼物 阅读答案

1.(2分)没有找到水2.(4分,每空1分)(1)猛(“拼命”、“毫不客气”等)突出大刘鲁莽直率(2)轻轻(“缓缓”、“慢慢”等)突出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3.(2分)要求:符合情境,与水囊、走出沙漠相关。23.(4分,答出一点得2分)要点:(1)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生的希望)(2)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阴。

2、语文阅读

中考阅读,主要是三种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议论文考点归纳及策略
一、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
(一)寻找文章论点
解题思路: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
(2)开头部分
第一种情况:开门见山,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
第二种情况:引出论点。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事例引出;诗歌引出;现象引出)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部分——结尾;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第一,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第二,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第三,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
参考网址 http://www.5156e.com/page/11-03-15/64157.html

说明文考点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考查点: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说明对象看,属于事理还是事物说明文?从说明方式说明语言看,属于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文艺性)的说明文。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三、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考查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常常在说明一个特征之后,会有举例。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一、二、三……或其一,其二,……首先、其次……等形式。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四、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基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考查形式主要为填空。
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考查点:1.副词:如几乎,差不多,2.数词。
考查形式: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考查形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形式:1.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注意:准确≠精确
2.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的风格。
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那种纯粹说明某一知识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文入选的概率是很低的,命题者通常会依据这么两条标准选择材料:1.内容方面,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介绍说明某一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2.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穿插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灵活生动,可读性强。试题的编制,由传统的说明文阅读四大块题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逐渐转向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考题,强调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考查点:运用文中的原理进行设计、发明。
其它考查点:
1 了解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
2. 诠释概念、词语,特别是科技说明文中。
下定义的形式:……是……
方法:找出解释概念必需区别其它事物的成分,排除可要可不要的成分。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

记叙文考点
1 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语境义
把握重要词句是现代文阅读(不仅仅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因此,也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题目。
文章的重点词语主要包括下面几种:
1.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总是作者有意为之,因此往往也是考点。
2.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时用到的成语等
对这些成语,要回答的主要不是成语的基本义,而是该成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即在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方面的作用。这就要从文中查找相关信息,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回答。
3.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
指示代词中,表示近指的如“这”一类,答案基本要到前面去找,而表示中、远指的如“那”、“其”之类,答案一般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探寻。
4.产生了新义的词
有些词语含义本来就很丰富,而在具体语境中往往还会产生新义。如1998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要求理解“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一句中的“厄运”一词的含义。根据全文有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厄运”的具体含义是“秘密情报站将要被破坏,全家人将要被杀害”。
2 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语境义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1.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
记叙文中不少标题既有浅层的意思(一般为标题的字面意思、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文章的叙事线索或文章中主要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等),还有深层的意思(即标题的象征义、与标题有关的文章主人公的品质精神的含义、标题涉及到的不同人物与这一标题的联系等)。议论为主的文章,标题句同样重要,在阅读时,都要反复咀嚼。这不仅对文章的理解大有好处,也为解类似的题目作了充分的准备。
2.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有的句子有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子的浅层意思或表层意思往往与句子的字面意思有关,句子的深层意思则是句子字面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含蓄的、双关的、暗示的、特殊的含义,也就是作者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而要明白说话人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就要从说话人的身份、性格、说话时的背景等来考虑,要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不能凭空猜想、主观臆测。
3.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一般说来,作者所以借用修辞手段来表达,总是有其用意的,这些句子也是重要考点。回答这类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如:“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容易理解文中的________,能引起________的共鸣”。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4.过渡句
过渡句在结构上基本作用是或承上或启下,或是既承上又启下。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5.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这些句子是作者对所叙事情、所记人物的情感态度,而且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关,也往往是文章的思想闪光点,对这类句子认真体味,领会其深刻内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3 理解记叙中心
关于记叙中心的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概括文章的内容
理解记叙中心的前提是对记叙文内容的概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根据要求概括出全篇或某些片断材料的基本内容。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以下方法:
(1)要素概括法
(2)共性提取法
文中如有多件事情,可先将其中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再找出这几件事情的共同点,将共同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如《藤野先生》中的记叙藤野先生和“我”的事情有四件,根据这四件事情的共同点,这部分内容可概括为“藤野先生热心指导中国学生”一句话。
(3)关键词句捕捉法
关键词在此处指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关键句是指文中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词句往往是文章内容、中心的集中表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内容的概括大有好处。
2.归纳记叙的中心
在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记叙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剖析出所记叙的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或揭示出事情的意义、哲理。这里,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事情的意义、哲理,就是文章的中心。
4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的考点主要有:
1.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情感
2.理解文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因此,要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更容易理解人物、把握人物、评价人物。换言之,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状态一 的,用“衬托了……”,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状态不一致的,用“反衬了……”)。另外,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作用还可以同对环境描写的鉴赏结合起来。
2.感受读者自身的情感
感受读者自己在阅读某个章节时的情感,就是要求考生写出读了某个章节时的内心活动。它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联系原文,必须联系实际,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
写好阅读感受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选择最深的一点感受进行阐发,不可旁逸斜出,漫无中心;
(2)要有针对性,不能脱离实际地泛泛而谈;
(3)要讲究一定的结构层次。
如《简单的希望》一文写一位脑瘫孩子艾米写信给圣诞老人,希望在圣诞节这一天别人不要再欺负她。信刊出后,艾米在短期内收到两千多封信,来信都对她表示关怀和鼓励。
有一位同学谈了自己这样的感受:
在《简单的希望》中,大家对残疾人的关爱这一点最使我感动。
艾米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两千多封来信。写信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艾米精神上的鼓励,使艾米重新找回了自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感受到人生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许多超市和银行门口都设有方便残疾人的专用通道,公交车上有残疾人专座,工厂企业招工,残疾人必须占一定比例,这一切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给残疾人的尊重和温暖。
今天,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这种给残疾人关爱的风尚。
6 鉴赏写作特色
中考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能力的考查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文章表现手法的鉴赏 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如文章人称的选用,对比、烘托、象征、想象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体表述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如针对《故乡》一文用对比手法刻画闰土形象所写的鉴赏:
《故乡》一文采用了对比方法,写出了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多重压迫下所发生的外貌乃至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少年闰土是“紫红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而到了中年,脸变得“灰黄”,手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好像松树皮”,写出了闰土外貌上的巨大变化。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聪明、充满活力的小英雄,而到了中年就变得呆滞迟钝,愚昧麻木,成了一个木偶人。这外貌和精神上鲜明的变化,深刻表现了封建压迫、封建剥削和封建文化对农民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2.对文章表达方式的鉴赏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记叙文中,重点是描写。首先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神态方面的描写,目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答题时,要辨清文章运用了描写中的哪一个小类,再通过仔细咀嚼,理解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怎样的性格特征。一般可先写出人物具有何种性格品质,再举一两例写出文章中是用怎样的描写来刻画这种性格品质的,最后总结。
如对《送报少年》一文的鉴赏:
《送报少年》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勤奋、踏实、认真、有孝心的少年形象:他在大雨天迟到时,“浑身衣服湿透,像一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淡淡的几笔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不怕艰难、对工作负责的少年形象;在他送报发现门是虚掩着的时候,“他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朴素的一句话,表现了他懂礼貌、尊重人的朴实品格。
其次是环境描写。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不但提供人物活动的地点和背景,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能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情感。具体解题时,要写清这些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怎样的生活背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如对《孔乙己》一文的环境描写的鉴赏:
《孔乙己》一文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起到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重要作用。文章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短短的几句话,介绍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这是个贫富对立(有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物价飞涨(四文钱的一碗酒涨到了十文)、人和人之间关系冷漠、互不信任的社会,这种社会背景,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第十一段开头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写出了阴冷、悲惨的感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所以,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是很成功的。
3.对文章语言运用的鉴赏
这类鉴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鉴赏,是朴实或生动,是豪放或婉约,是清新或凝重,是直白或含蓄,要认准文章的语言具有哪种风格,然后进行分析鉴赏
如对《走进天堂的门票》一文的语言风格的鉴赏:
《走进天堂的门票》一文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哥哥的那句“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短短几字不仅表达了哥哥的忠告:上大学只是途径,不是结果,需要继续经受汗水的洗礼;也暗示了文章的中心: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脚踏实地地下苦功。文末,哥哥写在纸条上的八个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更是将做人的成功要诀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显文章主旨。作者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文章语言鉴赏的另一个层次,就是从文章的炼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展开。答题时,先指出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方法,然后选用适当的例句,并分析其作用,最后小结。如对《最完美的礼物》中的修辞方法作的鉴赏: 《最完美的礼物》一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如文中的“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和“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既写出了沙漠的特点和气候的恶劣多变,也突出了队员们在沙漠上跋涉的艰难,反衬了郭教授品格的伟大。文字虽然不多,但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详略安排、选材剪接、结构安排等角度进行鉴赏。
7 评价文章内容
评价文章内容,属于收集、理解文字信息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阅读中的创造力的体现。这类题目的总要求是:言之有理,即要有正确的观点;言之有据,即要有一定的事实或道理来证明;言之有序,即说理分析要有条理。
从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评价记叙文内容的考点有以下几种:
1.针对文章内容,补充文章观点
题目往往是针对文章本身某个现象(比如某人的某个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阐述理由,解题思路应该是,对原文的观点或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接着发表自己的补充意见,最后阐述自己理由。
2.针对不同观点,作出个人分析
题目不是要求考生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要从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出发,依据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通过前后、正反等比较,作出相应选择。既可发表肯定、赞同的意见,也可发表否定、批评的意见,还可以同意某一点,否定某一点。解题思路是:先表示对文中某个观点的态度,再自己提出一个观点,阐述相应的理由,然后小结。
3.提炼新的观点,深入论证阐发
题目针对文中的某一点(如文中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根据这个观点,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阐发。比如,2003年上海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成全一棵树》后面有这样一道题目:“读了《成全一棵树》后,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片断。”
有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读了《成全一棵树》,我最深的体会是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文中孩子给了小树成长的机会,小树茁壮地成长了;母亲给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让残疾的孩子成了一名作家。可见,机会可以塑造一个人,机会可以改造一个人,机会可以完善一个人,机会可以成全一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机会,机会是通向成功的关键。机会让人进步了,世界也将繁荣昌盛。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机会,那么,人类就不会发展前进,祖国乃至整个世界将会退化,生命也将黯淡。机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所以要学会给予他人机会。
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炼论点,如对弱小者如何关怀、信任、培养;弱小者自己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用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等。
写法上,要围绕论点展开议论,在论证方法上,以讲道理为主,也可适当简要地摆一二个事例。在基本结构方面,提炼出论点后,可先对原材料作简要的分析,引申到对现实及自身的论述;或者第一层以正面论述为主,另一层以反面论述为主,再简要地小结一下。语言上要以议论为主,而且要注意简洁生动。
参考网址 http://tieba.baidu.com/f?kz=598061836

3、现代文阅读文章方法

一、把握词句
阅读课文能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词义、句义和表达作用,特别是重要词语与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考查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我们阅读文章,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心体会玩味,准确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句子的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读句子必须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地予以解读。
二、理清思路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议论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阐述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说明文的思路则是说明的顺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既要能正确地给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同时说出划分的依据。
三、整体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概括等方法,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表现形式。
理解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的东西,表现为不同的程度,伴随着疑问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将会不断深入。因此,在整体理解这一点上,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试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深浅层次也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只要能浅层次地认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则需要分析。近年来,整体理解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筛选信息、领悟内涵、概括归纳、分析内容。
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处理。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
领悟内涵,就是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旨。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摘录文中现成的词句,而是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组织的语句来阐述文章内容,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可以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因此,中考试题非常重视领悟内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据文本,根据自己的解读,从多个角度领悟内涵,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类试题,一般都集中在对含义深刻隽永的篇章的理解,对文章写作意图、文章标题的理解。
概括归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人甚至断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强,必然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反之,则必定抓不住要点,不能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归纳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在阅读中区别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可见概括归纳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试卷中几乎都有概括归纳要点的题目。
记叙文的概括归纳主要有概括记叙的内容、归纳记叙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文则是归纳论点、分论点,概括事实论据;说明文则主要是归纳说明的事物特征。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关键词句捕捉法等方法;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文章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
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活动。
在阅读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主旨的关系、人物言行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和表达作用的关系等。分析性试题重在剖析具体材料背后的原因、作用、关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什么郭教授的 “骗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这一试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 (《最完美的礼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骗局”即沙漠途中隐瞒了水囊里已经没有水的真相所产生的作用和给人生的启迪:给当时的队员们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险阻。
四、体验感悟
体验,也就是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有意识的情感体验能增强读者的情感活动,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内心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文章、陶冶情操的目的。
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触而领悟。在阅读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阅读感悟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试题:选择文中 (《老海棠树》)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关键是感受要深刻,感点要明确,阐述要充分。
五、鉴赏写作特色
古人读书强调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近年来,对写作特色的鉴赏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文章表现手法、描写特色和语言修辞的鉴赏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就本文 (《最完美的礼物》)的写作特色 (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点评。
鉴赏写作特色关键要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对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六、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是近年来深得重视的阅读能力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鉴赏与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见,评价文章内容应当提升到形成莘莘学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
评价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俱存,鱼龙混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评价能力,判断是非正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马蹄任意践踏的草地,而应该有自己正确、独到的见解,批判错误的观点,弘扬正确的思想,从而发展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文化。
七、文化积淀
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考试必定十分重视文化积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积淀的深浅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文化积淀包容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在中考复习中主要有语言积累、名着积累、名人轶事积累和生活积累等四个方面。
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包括成语、诗词、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积累。中外传统的文学名着和文学人物也应该有最起码的了解。而名人轶事凝聚着古今中外社会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着他们的成长经力、处世原则和高风亮节。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围绕某一论点列举名人事例,能正确清楚地叙述名人的有关经历、事情,从而使阅读的过程变成对话、创作、呼应的过程,激活读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储备。同样,丰富的生活积累不仅能促进语文学习,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积累的深浅。它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积淀的考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隐性的阅读理解,没有相应的思想积淀、知识积淀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是寸步难行的。近年来,在注重隐性的文化积淀考核的同时,更注重了显性的文化积淀的考查。
请看以下两道中考试题:1.沙尘暴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2.文中为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试从课外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
显然,只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毫不困难的解答这些试题。
八、综合运用
在语文学习中,综合运用是指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和言语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在阅读中,综合运用是把文本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的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阅读学范畴,在阅读与表达、阅读与探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命题在这方面作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语言实践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实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认识和各种文化知识,让读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审美的愉悦,阅读还要学习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这种试题一般表现为仿句的练习,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对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句式特征的仿造。
阅读中的综合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观点,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显而易见,这是 “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阅读不仅是为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显然对平时的教学是一个极好的导向。2000年上海中考试题就作了可贵的实践:
从文中 (指现代文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
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学习题,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能力点。在中考冲刺复习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突破薄弱点,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性复习,认真地感知语言,相信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