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送什么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大特点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大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4-22 21:58:54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写作特点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芦则源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陪态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盯拆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抒写离情别绪有何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纳基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慷慨豪迈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两句,既点明了送行的地点,又点明了朋友的去处。 “望五津”,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留恋,也表现出对朋友去后处境的关心。三四两名与上文紧密相联,既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我安慰。之后作者进一步宽慰友人:虽态敬然天各一方,但只要朋友知心,就好像近在咫尺。这两句诗一扫离别情绪,为友人宽解,鼓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点明题旨:不要在分别的路上,象儿女情长那样别泪沾巾吧!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这诗写的是送别的题材,却没有什么黯然销魂的消极伤感,有的是宽阔的胸襟、深厚的帆茄慎情谊和积极的慰勉。在古人送别诗中,的确是高人一等的。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有何独特之处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陆唤.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亩兆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早耐凯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立首诗的特色四联分别有什么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四联的特色分别是: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

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巧薯的美学境界核拦;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如下:

城孝氏者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简要回答

城阙辅三秦顷仔,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哪历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雀缓汪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看不出来那里写的不好啊.
特点有三:
1:可能作者在写作此诗的时候有点感叹官场的波澜起伏,故写出同是宦游人.
2:作者起头用上三和五,三五成尊,有三山五岳之说,颇为壮阔.
3:一般人写诗是让对方思念自己的,但是王勃此诗是让对方不要思念自己,要专心的在官场上和那波澜起伏的世界上多多小心,此诗很不错.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特点有三: 1:可能作者在写作此诗的时候有点感叹官场的波澜起伏族桥裂,故写出同是宦游人。
2:作者起头用上消伏三和五,三五成兆闭尊,有三山五岳之说,颇为壮阔。
3:一般人写诗是让对方思念自己的,但是王勃此诗是让对方不要思念自己,要专心的在官场上和那波澜起伏的世界上多多小心。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奇特之处

王勃的这首诗脍炙人口。特别是颈联,只要是中国人,基本上都能顺口背出来。像这种大流行又确实高妙的诗其实赏析很多,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欣赏角度,加上分析出来对人有帮助,才不是废话。

仔细看这首五律,发现挺奇特。这首诗使用了很多五律中特有的技法。

我们知道王勃在676年,27岁上就死了。那一年,杜审言(杜甫爷爷)29岁。沈佺期只有20来岁。宋之问20岁,还和刘希夷一边在桃林饮酒,一边偷偷记下了大侄儿的《代悲白头翁》,后来说是自己写的,造成唐诗上的一桩疑案。也就是说,王勃死的那年,格律体的三大创始人都还都是小哥,也许诗名少年早成,但是整理创造格律体的规制应该还要二三十年之后。

而王勃的这首诗不但平仄严整,还包含了律诗的变格,对仗变体。可以作为格律体的标准例子来研究,这也侧面说明了初唐四杰不但在诗风上对齐拦枣梁体进行了改革,也影响了宫廷诗人在对格律体的创造。我们具体来看:

先看这首出于格律体之前的“五律”的格律。“秦,津,人,邻,咐衡谨巾”韵脚没衡基问题不用多讲,看平仄。“城阙辅三秦”,仄起押韵的格式:“仄仄仄平平”,根据格律体“对”,“粘”的规则(不清楚的关注看其他回答,有解释),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整首诗对应下来,是合律的,唯一有些不同就是倒数第二句: “无为在歧路” ,平仄关系是: “平平仄平仄” 。其实这不是出律,这是一种变格。这种变格极其常见,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也是这一类型变格,这个在前一篇的答题中提到过。变格,这是这首诗格律中的第一个奇特之处。

我们也知道律诗的第二个标准就是除了平仄不能出错之外,颌联和颈联都要求对仗。到了后期要求没那么严了,颈联也是必须对仗的。这首诗的颌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是不对仗的,可是王勃是格律体产生前后的人啊,他的五律不该颌联不对仗的。这就是这首格律诗的第二个奇特之处,首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对仗的,因为第一联对仗,第二联就不用对仗了,这种格式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叫“偷春对”。

第三个奇特之处还是在首联,倒装,这也是很多古诗使用的手法,并非语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其实是三秦辅城阙,五津望风烟。明白了这种写法之后再去读别的倒装古诗,豁然开朗。

“旧时三秦之地,拱卫着长安城高大的城垣宫阙,我们在这里遥望蜀中的风烟,苍茫千里,尘飞蔽眼。就在这儿握手相别了,心中也不必太过悲伤,毕竟天下为公,去哪儿都是革命的螺丝钉。四海之内,知己相念,便是远隔天涯,心意相通如比邻而居。咱们不要在这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孩一样哭哭啼啼。”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其中也有不少用典,但是就算不知出处,也毫不影响这首诗的理解。全诗格律优美,意境旷达,毫无离别的悲怆之气,在送别诗中独树一帜。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抒写离情别绪有何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首联即事写景,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之任”的处所,其中已隐含惜别的意思,气象雄浑开阔,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在点出"离别”二字后,忽然又转到。“宦游”上来意思是,都是“宦游之人”,别中送别更其可悲。颈联是乱让全篇的中心所在,说理以言情,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息相通,即使远在天边此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穗陪友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最后两句是再次劝慰友人,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显得情深意猜槐长。

9、请以王勃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解释诗的特征

首先,诗歌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样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
2.饱含真情
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3.立意新颖
诗歌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
5.跳跃自如
诗歌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
7.节奏和谐
节奏作为音乐术语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现象。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前者为外在节奏,后者为内在节奏,只有外在和内在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古人对形与象是分别论述的,认为:形,指形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象,是映象,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人通过视觉对物体的直观映象。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
10.虚实相生
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

王勃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册逗亮,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指孝。“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州宽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哪竖衫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纤穗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李腔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