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什么时候开始送节
1、武穴结婚习俗里面 结婚前送节送哪些亲戚?结婚后还送吗?
意,便举行订婚仪式。届时女青年在亲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办酒席热情接待,并邀请介绍人或亲朋好友作陪。男方须赠送订婚礼物给女方,多是现金和衣物,有的还送金银首饰如项链、耳环、戒指等,礼物多少一般由男女两方事先商定。在农村,青年男女订婚后至结婚前,一般还要“送书子”、“送日子”、“下催妆”等。
送书子 又称“过红子”。过去,儿女婚姻由父母包办,双方父母通过给儿女订婚确定儿女之间的婚约。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之说。男女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交换分别写有男女姓名、年龄及家长和媒人姓名等的“书子”,作为联姻依据。男方还要送给女方定亲礼物。除衣服、钱、首饰和扎腿带子、袜子外,另有盐两包,大米两包,针1 对,葱1 对。送盐、米等意为“缘份到了”,送针意为“联姻”,送葱意为“从约”(从破“四旧”以后,送书子一般只送现金和衣服,并不再交换“书子”)。女方回书子时有帽子1 个,腰带1 条、衣服1 身、手巾1 对,袜子和鞋各1 双,烟袋包子1 对(现多是烟两盒)。
送日子 男方根据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等请“先生”查定结婚日期后,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称“送日子”。过去,送日子时一般有“四色礼”:馒头(或鸡)、肉、大白鲢鱼、粉皮。现在多送衣服和现金。送日子以后,双方将结婚日期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们在其结婚前来送礼物。送给男方的称“送礼”,送给女方的称“送填箱”。
下催妆 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妆”,意为催促女方要按时发嫁。下催妆礼一般有红、蓝袄1 对,化妆品1 套,公、母鸡1 对,鱼1 对,肉1 刀。催妆礼一般随嫁妆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妆礼吃不起”之说。鸡称“长命鸡”。下催妆时,女方若留下“长命鸡”,说明女方发嫁时有“大盒子”。盒内有“宽心面”、“压岁馒头”、烧饼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给男方家的长辈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近年来大盒子已不再见。
结婚 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出嫁”。多数按农历选择吉日。解放前,因儿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办,男女双方多在结婚那天才相互认识。境内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某村有两户人家同日同时娶亲,阴差阳错之中,两家都把新娘接错了,并拜堂成了亲。等到察觉此事,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只好将错就错。后来有了孩子,其中一家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则为孩子取名曰“错”。解放后,男女结婚先办理登记手续,后举行婚礼。婚前,男方购置家具,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时,女方家用轿(伴娘称“看轿的”)或小推车(伴娘称“称车的”)将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车都用席子遮起来,出嫁女坐在右边,称车的坐在左边。车后跟着抬橱、柜、桌的和两个扛小杌的人员,通称“抬嫁妆的”。停车时,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垫车腿。后来,改由男方雇车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随车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车至男方大门外停车后,先停留片刻,谓之“磨性子”,寓意过门后性情温顺。此时,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妇”者扶下车,新娘下车时先“踩糕”(一般为米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则新娘不踩糕)。新郎出来迎接新娘,双方交换手绢后,一般在院子里由“司仪”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后,再共进新房。这时,有专人在院子里撒栗子、枣和糖块,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后,男方摆宴席招待宾客。女方前来“送亲”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为上宾,俗称“大客”;其它来送亲的称“散客”。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学或晚辈到洞房“闹房”取乐,农村邻里间上洞房看媳妇或要喜烟,孩子要栗子、枣或喜糖,夜深后都自动离去。此后,新郎新娘由男方亲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里不熄灯,称“长命灯”。婚后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称“过对月”。
以前,结婚时还有许多讲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谓“姑不娶”,就是当姑的不驾媳妇。“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说当姨的和当姐姐的不当送客。现在结婚,不再讲究这些事情。
生育
过去,人们片面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观念。自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8 0 年代后,计划生育工作逐渐纳入地方政府的常规化管理,群众在思想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一般“一对夫妇一个孩”。农村夫妇头胎是女孩的,在符合条件下,可生二胎。
家庭生孩子增添人口,称为“添喜”。生男孩的,在家门口挂红(布)子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意为“能打会算”;生女孩的,只系红子和蒜头。孩子出生后,男方要向女方娘家“报喜”,并告知亲友邻居。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红糖、小孩衣服、小被褥等礼品,由新生儿的舅及其他亲人择日前去给孩子“铰头”。但铰头不能骑月(即跨两个月,指农历),民间有“不铰头不能见舅”之说。铰头时,其舅用剪刀象征性地铰铰孩子的头发、手、脚等,“铰”手脚是防孩子日后“手贱”。亲友邻居在“铰头”前送鸡蛋、红糖、小儿衣服等,表示祝贺。
分家、温锅
分家 在农村,男子结婚后,父母将生活用具、粮食、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给儿子,称“分家”,此后夫妻俩开始独立生活。
温锅 新婚夫妇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时,双方父母及其亲人要携带礼物前去为其“温锅”,新婚夫妇设宴招待。城乡居民搬迁新居后,亲朋好友也有前往为其“温锅”祝贺的。
过生日
老年人过生日,有从办完儿女的婚事后开始的,也有从5 0 岁或其他年龄开始的。生日这天上午,儿女要带礼品前往祝寿,兄弟或朋友也有前往祝寿的。全家人欢聚饮宴(也有在下午饮宴的)。
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独生子女的关心、疼爱,有些家庭开始给小孩子过生日。
丧葬
殡葬 当地对死者实行土葬。各村以一姓或一族为单位,共用一块墓地,但因生产而死的妇女不入祖林;夭折少年也不入祖林,另埋一处,称“少亡林”。婴儿死后弃于“官地”(也称“舍林子”)。现今由于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妇女因生产死亡或未成年人夭折的已很少见。
从1 9 7 7 年4 月开始推行火化,现火化率已达9 5 % 以上。人去世后,尸体要送火化厂火化,再将骨灰入棺土葬,但土葬不留高坟头。
老年人在弥留之际,即给穿上寿衣(多由女儿制办),生前没穿寿衣的,死后也给穿上。死后,先由长子为其“指路”,送其一个魂(迷信说法人有三个魂,一个去西天,一个附尸,一个去转生)西去,子女等方可大哭出声;还要派人到亲戚家“报丧”。报丧者不能进亲戚家,多在村头请人传达。亲戚知道后,即前往哀悼。人死后,要在其大门外一边(按男左女右)竖放一大柳枝,上系纸穗,象征家有丧事,邻居亲友方可进门送“纸”(指烧纸),表示致哀。柳枝在入葬时拿去坟前烧掉。但送纸可延续到“五七”坟前。
老年人死后,子女要“披麻戴孝”,其他亲人也穿孝,但轻重有别。第一次指路后,开始上土地庙(因各村已无土地庙,一般是在村外设一亡者灵位)为其另一亡魂“泼汤”,有“三顿”、“五顿”、“七顿”不等。泼汤时挑汤罐者即是治丧主持人,跟其身后手提酒壶者为死者长子。泼汤期间,死者尸体运往火化厂火化。骨灰运回后,多在门外“入棺”。挖墓穴、抬棺木、埋葬等工作,由“举重府”完成。“升棺”前由大儿媳妇扫棺顶,“升棺”时由主持人摔“老盆”。送葬时,女子不能到墓地。长子在领棺下葬时,其腋下须夹一用包袱包着的圆旋饼(平时人们买旋饼吃时,卖饼者要将饼掰成几块方可卖给顾客,以避讳)。是日晚“送盘缠”,将扎糊的纸马或纸轿(也有用谷秸代表驴子的)等,拿到设置的亡者灵位前,将亡灵牌捧上马(轿)后点火焚烧,并由长子指路送其上西方(迷信说法此魂去见阎王,经阎王评定功过后再去转生)。
革命功臣、英模人物、离休老干部等去世后,县委老干部局为其主持召开追悼会,各有关单位敬献花圈。五保老人去世后,其丧葬由村民委员会责成专人负责。
上坟 死者埋葬后的第三天,子女给其“圆坟”,后再择日上“五七坟”(多数在3 5 天以前)。时下上“五七坟”,有些亡者的子女们为摆阔气,讲排场,给亡灵买些纸扎的家具、家电、汽车、摇钱树等等,大操大办。“五七坟”前,子孙近邻等每晚要去坟前点把火,守一会灵,以免亡灵寂寞。再后子女都参加的祭奠活动是一年坟、二年坟、三年坟和十年坟。十年坟都定在第九年上,有“十年坟九年上,儿女越过越旺象”之说。以上每次上坟时,都在上午,忌过晌。平常均由男性上坟,多为儿孙(都在下午)。每年都要上忌日坟、年坟(春节前几天),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及吃“新麦包子”(麦收以后,农民用新麦子磨面包水饺,敬天、上坟,全家人尝鲜)时也要上坟。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上坟有“前三日,后十日”之俗,即如果当日因事不得上坟,可在前三天或后十天内上坟。
够全了吧... 如果够详细请给分. 嘿嘿
武穴结婚习俗里面 结婚前送节送哪些亲戚?结婚后还送吗?
2、新婚的第一年送节是怎么送的?
新婚的第一年送节一般是在春节、中秋送礼,具体如下:
1、春节送礼。
传统讲究好事成双,所以备的礼品数量一般是双数而非单数。年礼,既有数字上的讲究,也有谐音上的讲究,首先是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个吉利,就连水果篮里的水果数,最好也是双的。
回家的时候可以考虑送鸡,寓意着吉祥如意;送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新鲜的水果,给老人家备几瓶好酒、好茶叶;还可以送一些最近流行的电子产品,比如计步器、电动牙刷、高性能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等。
老人家上了年纪后,身体会越来越差,送计步器让父母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送电动牙刷可以在技术和时间上起到一定弥补作用,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口腔清洁;送高性能吸尘器,可以预防灰尘对老人家带来的伤害,预防肺炎和哮喘等疾病。
2、中秋送礼
第一选择便是月饼,包装精美,滋味纯美。配上酒精度数稍低的桂花酒或是糯米酒,或是一份上好的茶叶。在月圆之时,喝茶,饮酒,赏月,品月饼,儿孙缠绕膝下,此情此景便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了。
给父母等长辈备茶礼,可以考虑绿茶,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瘙痒症等疾病方面有独到优势的锰,也以绿茶的蕴藏量最多。绿茶是适合老年人喝的茶饮之一,但不宜多饮。普洱茶,普洱茶茶性温和,适合送给老年人。
(2)婚前什么时候开始送节扩展资料:
新婚的第一年回娘家的禁忌:
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的日子,有的地方是有规定什么时候回的,这个新人记得回家前,问问长辈。
大年初一是合家团圆的喜庆日,按照传统风俗,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的,因为在这些地区人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大年初一需和夫家人团聚在一起,如果在大年初一这天回娘家,会造成夫家不能团圆的局面。
一般来说,新妇回娘家住的时间不宜太长,住的时间太长,一是误婆家的事,二是误娘家的事,已出嫁的闺女是客人了,不免认真对待,很多旧的习俗在当今也渐渐被人遗忘,因此一些旧时第一年回娘家的习俗了解一下便可。
3、结婚前男方通知女方家庭什么时间举行婚礼、俗称送日子
送日子,又称看日子、通日、送好、会话、下婆帖、问口、下礼、查日子、送
娶牌,即古代的请期。请期,原只是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请女方同意,在山
东的一些地方,还要同时送聘礼。鄄城的请期,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
有相当的代表性。要好就是在结婚前选一个吉日,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双
月双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用一红纸条写上“坤命×
相×月×日×时生人”,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
结婚的吉月利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
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旧时推算时,多有歌诀可依,如算
行嫁月的歌为:“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
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迎亲、送亲人属相忌讳歌为:“辰子申忌蛇鸡牛,
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戊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
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家选择后再确定,目的是为了避开女方的月经期。择
定吉日后,便写成婚书送往女家,这就是送好。婚书的内容和格式如下: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年×月×日
“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红衫、蓝
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
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
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莱阳、牟
平等地,送日子也称通日,男家同时送彩币备女家妆奁之资。“通日”必于娶前四
十天的双月行之,自此女方就不出外门,在家准备待嫁。莱阳在通日时,男方还要
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日照称为问口、下礼,男方向女方送聘
礼,女方回礼简单,但礼品中新女婿的鞋和帽必不可缺,故民间称新女婿戴的帽子
为“丈人帽”。日照又称将投启与下礼合并而行的仪式为“一盒子磕”。鲁北地区
称为下婆帖,同时要送“铺地钱”为女方妆奁之资。
4、结婚前男方要送节礼吗
<
5、结婚前一年三节男方需要去女方家送节吗
肯定是女方家的规矩吧?
你问她,你是嫁女儿还是我上门?
规矩那么多。娘家有没有弟弟哥哥。有的话都是给他们的。
6、和女朋友还没订婚,要送年礼吗
有,如果不送女方家里心里就不高兴了,反正是要结婚的,送点礼他们心里见你对女朋友好,心里也更放心她嫁给你,如果不送,女方心里肯定不高心,认为你不重视她,不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