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习水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习水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发布时间: 2022-11-17 09:08:08

1、贵州元宵节有什么风俗汉族?

比如在遵义习水一带,就有“烧蝗虫”的习俗。

每年元宵节,在早上吃过汤圆后,村中年轻人就召集一起,上山砍竹子。

家家户户也拿出干木材,选一处村中大型空地,将砍回的竹子和木材堆积很高,待吃完晚饭后,全村老人孩子在一起“烧蝗虫”,这个习俗流传数百年,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一场大型的篝火晚会。

相传,在元宵节当天“烧蝗虫”,祈福全村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村中老人孩子平安健康,也是迎接新的希望,是对过去的缅怀。
在元宵节当晚,村民们还会围着火光唱山歌,待“黄虫”烧完后,再点着火把,绕着全村走一圈。从远处看,灯光焰火闪耀山间。
到了深夜,村里年轻人还会组织一起“偷青”。

偷青是习水农村的传统习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到别家地里去“偷菜”,偷的一般都是村民田地里的菜,偷什么都是有寓意的,比如生菜寓意“生财”,萝卜菜头寓意“彩头”,青葱寓意“人聪明”,大蒜寓意“好打算”,以此讨个好“彩头”。
“偷”青也有很多约定俗成:一是不能偷太多,二是必须要及时吃完,偷青时被发现,将给对方带来来年好运,大家都乐在其中。

元宵一过,牛年春节就要落幕了。吃上一碗热气腾腾、团团圆圆的元宵,愿花常开、人长久。

2、贵州各地有哪些过年风俗?

2018年农历戊戌年即将来临,各地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过新年”啦!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全国到处都充满了“年味”。

贵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很多的传统也遗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肠、腌制腊肉、打扫庭院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得以完整传承。

01余庆县:赶制麻糖迎新春

春节临近,贵州省余庆县群众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过年食用和招待客人。麻糖是当地群众在腊月中为迎接新春制作的特色传统食品,主要以大米为原料,伴以麦芽,通过打米浆、煮米、发酵、滤渣、熬制、冷却、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区: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屯堡人的传统美食。春节将至,农闲的屯堡人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过年食用。屯堡人有过年“杀年猪”祭祖的习俗,为了不浪费猪血,且“猪血”又名“血旺”,为讨个吉利,也为增加节日的喜庆,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豆腐捻成细末和上猪血,加上食盐、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圆圆的一坨,用新鲜菜叶汆水后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层干后即可加工食用,被誉为“屯堡吉祥三宝”之一。

03从江县: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在春节来临之际,与高增乡领庙村开展“吃相思”活动,同迎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联谊使两寨侗族同胞进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别时互赠礼物、抺花脸、唱侗歌,现场欢声笑语,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收眼底。

“吃相思”侗语叫“越嘿”,是侗族地区村寨之间加深友谊的一种规模较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有唱侗戏、鼓楼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对唱、抺花脸等环节,气氛十分热闹。

04思南县:看花灯戏享文化年味

铜仁思南县土家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的说法,土家花灯音乐,传统伴奏乐器不多,但曲牌丰富。传统的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锣鼓诙谐活泼,它使用的锣比一般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所用的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长路眼”“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色。

01侗族

侗族是一个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各地侗族跟汉族一样也过农历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让。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不过侗族还有不少过年活动是该民族特有:例如祭萨、侗戏、长桌宴、行歌坐月和集体婚庆等活动。

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娱过新年

祭萨

春节到侗寨过年最精彩的节目要数祭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大部分侗寨会挑选在初一那天。萨岁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祖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就像汉族过年期间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样。

祭祀一般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祖母吃顿团年饭并在一起娱乐一下”。祭祀分三部分,先拜祭,再吃饭,最后踩歌堂。开始时先进行简单仪式: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然后由一位主祭者(寨佬)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接就开始吃饭饮酒。到下午2点多吃饭结束后,就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由寨佬领队,年轻姑娘们身盛装排成一队,载歌载舞在寨子里游行一周。

侗戏粉墨登场唱大戏

跟汉族一样侗族过年也喜欢看戏,在新春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侗戏开台仪式,都会在大年初一晚上1点钟,由戏师和几个主要演员拜祭后开演。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之后,新春演出都会在夜晚,方便戏班的小伙子们和姑娘们散戏后去“行歌坐月”。

02苗族

黔东南这个苗族聚居的地方,其过年氛围并不比汉族地区差。从初十开始,位于六枝特区的梭嘎长角苗跳花坡拉开过年狂欢的序幕,几乎每天都有民俗活动。接正月十五台江的舞龙嘘花闹元宵,到十六开始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更是苗族过大年的高潮所在,节日上的斗牛、斗鸡、赛马等活动,向你展示一场生动精彩的视觉盛宴。

正月初七梭嘎跳花坡盘个美髻去跳花

六枝特区梭嘎乡的苗族与贵州其他地方苗族有很大的区别,属于苗族支系中的箐苗。“箐”,在当地汉方言中即“深山老林”之意。从字面上解释就可以知道这一支系的苗族,属于与世隔绝的部落。目前人口仅有5,000多人,有自己的语言,跟别的苗族不相通。这个支系在服饰上也与别的苗族不同,以妇女的头饰尤为突出。头上绑1.5至2尺的木制长角,然后用重约3至6公斤的女子历代母系(比如母亲、姥姥、太姥姥等最长可达5辈),每天梳发时掉下来的头发掺黑麻毛线搓成辫子缠于木角上,再用白色带子缠大髻,就像头上顶一个硕大的“角”,所以箐苗又被称为“长角苗”。据说箐苗大致在清朝初年迁到梭嘎一带,当年吴三桂奉旨进剿今贵州西北一带的水西宣慰使、彝族土司安坤,安氏大败。许多依附其下的苗人为了躲避战乱躲进六枝特区、织金县与纳雍县三地交界处大山深处的森林中,以狩猎为生。苗人为了吓唬林中野兽,他们将树枝插在头发上,后来慢慢演变为木角了。

跳花坡那天,妈妈们为女儿们绑上木制长角,用重约3—6公斤的黑麻毛线缠成一个大髻。柯炳钟摄影

正月初十,是长角苗一年一度的跳花节。梭嘎乡周边成千上百的苗族姑娘、小伙们纷纷盛装打扮自己。汇聚在跳花场上,以歌舞狂欢过节。这一天是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好日子,他们走村串寨寻找心上人。长角苗年轻男人拿竹制芦笙、口弦琴、竹笛,或者摘几片木叶,来到中意的女孩家门前对歌。经过两三天对歌,双方若产生感情,小伙子便在女方家住上几天。由双方媒人谈判,讲定礼金后就可以择日成婚。

03屯堡

贵州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省份,其实汉族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已经定居贵州。这些在异地屯田戍守的江南汉民,除了把家眷带来,还把当地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一并带到贵州。几百年来,由于贵州的交通闭塞,屯堡的地区反而保存了汉地已经消失的过年风俗,如正月初九的九溪迎春会、十五元宵节隆里的花脸龙和十八的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色,甚至更热闹,更原汁原味。

屯堡地戏是贵州安顺地区农历新年例牌节目,从正月初二一直跳到开春。

正月初九九溪迎春会各路神仙聚集

想在贵州感受地地道道的过年气氛,就要来安顺附近的屯堡地区。每年当地的屯堡人都会举办迎春会,舞龙舞狮、张灯结彩过大年。场面虽然算不上是特别壮观,却是真真切切地演绎六百年前汉族过年的真实场景。

屯堡人指的是600年前因戍边屯田,而陆续来到贵州安顺一带生活定居的江南汉人。据史书记载,14世纪中叶,

3、贵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1、熏腊肉:腊肉是贵州的特色美食,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2、扫扬尘: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贵州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3、打糍粑:打糍粑是贵州布依族人家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和杀年猪一样重要,都是春节即将到来的序幕。布依族喜欢吃糯食,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糍粑、黄糕粑、清明粑、包谷粑、荷叶粑、二块粑、米花、花米饭等等。但是最最常见的就是过年家家必备的糍粑。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一般都会选农历腊月的奇数日期,布依族有句俗语“杀单不杀双”,其来历尚无考证,但是渐渐的都习惯了在腊月下旬的奇数日邀请亲戚朋友到家中齐心协力的杀年猪、打糍粑。  

4、赶场:虽然平时每隔一周都会赶一次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5、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习水民俗

"赶苗场"是贵州习水县苗族同胞的重要节日,每年两次,一次从农历二月杠开始,连赶三场;第二次从农历七月初三开始,也连赶三场。大方县与金沙县交界的大山乡苗场,节日活动最热闹。

赶苗场的活动始终是围绕着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觅伴侣来进行的。节日日期间,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从四方八寨赴向苗场。特别是姑娘们,这天总是要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她们在苗场上手撑花伞,东游逛,漫步街头;小伙子则身背芦笙,悄悄地跟随身后,窥伺她们的动向,形影不离。当双方都有情意时,乘机躲过伙伴的注意,悄悄溜出场地,由小伙子引路,走向附近的田间路旁,乔木丛林,对唱山歌。苗族青年在这种场合中的对歌,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第一步是对"见面歌"、"询问歌",通过互问姓氏,盘间根底,达到相互了解家庭情况的目的。接着对"青春歌"、"求爱歌",互吐衷肠,表答自己对爱情的向望与追求。愈唱憎愈深,愈对意愈浓,待到两心相悦时,便互赠定情信物,并约定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别有情趣的赶苗场活动,青年们饱尝了爱情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在各自回家的途中,他们常用歌声来表答自己对寻到知音的喜悦;没有找到意中人的男女青年,也毫无恢心丧气的表露,他们满怀信心,下次赶苗场时一定能物色到合适的情人。

大山乡苗场规模最大,除苗族胞参加外,附近的布依族;彝族、汉族的男女青年也乐于赶来为苗家节日助兴。四川省叙永、古蔺两县苗族把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初三定为赶苗场的日子,每年分两次举行。传说古时候,菌家因反对官府的残酷压迫,举行武装起义。造反失败后,官府害怕群众再造反,下令不准群众聚众交往。人们便在场坝以吹芦笙,跳芦星舞为名,暗中串联。后世相沿成俗,逐步演变成男女社交的娱乐节节日这天,苗族男女青年从四方八寨来到活动场坝,男子排队吹芦笙引路,女子跟在后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然后互相邀约异性朋友对唱情歌,互表衷情,宜至日落西山才归。

5、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作序,此为之首″。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朔”、“元正”、“正旦”、“新正”、“元辰″、“元春”等。这些称呼是历史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

我国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日;商代在十二月初一日;周代在十一月初一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以后历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一样釆用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但民间还是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农历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南方没有吃饺子这一风俗)、围炉、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一年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中国的新年被普遍的称为春节。因为它是从立春(自然的变化而相因的24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开始的。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春节的来历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春节的来历是如此的古老以至于难以追溯。有许多种不确定的解释。然而,大部分人同意Nian(年兽)的说法。汉语中唯一的解释是“年”。年兽最初是一种巨大的野兽的名字。它在新年的前晚会捕食人类。

一个传奇是这样说的:年兽有着一张巨大的嘴巴,它一口可以吞下许许多多的人。人们非常的害怕。一天,一个老人突然想起要拯救他们,意图征服年兽。他对年兽说:“我听人说你很厉害,但是除了不是你对手的人类,你可以吞食地球上的其他猛兽吗?”后来,它确实捕食了许多猛兽,但偶尔也捕食人类和他们的家禽。之后,老人骑着年兽消失了。他变成了神仙。现在年兽已经走了,其他的野兽也被吓跑到森林里去了,人们开始享受和平的生活。老人离开之前他告诉人们:年末的时候把红纸贴在窗子和门上来吓跑年兽,防止年兽再溜回来。因为年兽最怕的是红色。从此以后,看到年兽被征服的传说就被一代代流传了下来。“过年”这个术语就成为了今天的“庆祝新年”,因为在汉语中,“过”有“度过”以及“观察”的双重意思。“过年”也许是表示“经过年兽仍能存活”。

6、贵州春节习俗是什么?

贵州春节习俗如下:

1、扫扬尘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贵州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

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2、打糍粑

贵州很多地方都有“二十八,打糍粑”的说法,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

在贵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每逢春节腊月二十八,几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3、赶场

虽然平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赶场意义完全不一样,场景也不一样。

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尤其是鸡、鱼肉都要买上,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4、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买了“福”字,一定要知道福字的正确贴法,民间有把福字倒贴的说法,“福倒”寓意着“福到”。但如果你是贴在大门上的,一定要正贴,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不过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5、除夕守岁

在贵州,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不过现在好像大家守岁的方式,都变成了集体“打麻将”通宵!

7、贵州春节习俗有哪些?

贵州春节习俗:

1.杀年猪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贵州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2.“秋”腊肉

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3.扫扬尘

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对辞旧迎新的表现。

4.打糍粑

在贵州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每逢春节腊月二十八,几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5.赶场

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赶,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

8、贵州过年的习俗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都欢度三天,头一天阖家欢聚,吃酒祝贺。人们把牲畜肉煮熟后切成坨坨,祭祀神灵和祖先,然后用来下酒。晚上燃火把四处照燎,一般持续三个晚上。人们情绪十分热烈。人们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火把绕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犹如千条火龙腾飞。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节进入高潮,整个凉山沸腾了。小伙子穿上民族盛装,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妇女们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广阔的草坝上,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赛。小伙子们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比赛,妇女们则唱歌、跳舞,弹口弦琴。
有的地区,节日期间要打猪打羊祭神;有的地区要宰一只狗到田边地头祭“田公地母”。人们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所以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去照燎,边走边在火上撒松香,人们称之为“送祟”。无疑,这是古老的火崇拜观念的遗迹。
火把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要算斗牛场了。斗牛不仅是一种文娱活动,也是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吸引观众的活动。两人摔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
“选美”活动则独具风采。“选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最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美女。当选为美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拨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
第四天,由少数人将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狗。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9、春节有哪些习俗?

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

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9)习水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扩展资料:

春节名称变革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民国政府创造的。“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

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春节习俗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