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什么俗话说
1、表示春节的谚语有哪些
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2. 年初一吃饺子
3. 干冬湿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4.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5. —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
6.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7.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8. 大—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红灯笼高高挂
9.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
10. 爆竹一声除l旧,桃符万象更新
11. 年吃年用
12.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3. 腌吃‘腊八蒜’,好运连连赶
14. 腊月二十四,撞尘扫房子”
15.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灯”
16. 二月二,煎一煎,一亩地里划(收)三担”
17. 二月二,敲炕沿,蝎子、好(蜈蚣)不见面。
18. 二月二,敲炕头,耔银子往家流
19. 安妩恙,发财致富。
20. 拜四不拜五。
21. 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
22.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
23. 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擂大鼓,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街上走。
24.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窟窿堵,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那年味多浓啊。
25. 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上马饺子下马面,起脚包子落脚面。
2、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春节作为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自然有它独特的民风民俗了,下面为您介绍:
1.祭拜灶神
拜灶神讲究在小年也就是腊月廿三或廿四根据地方不同略有出入,在那天将贴了一年的灶神像私下,如果是23就别撕,24供的话才可以撕,因为有传说灶神在24日晚上六点才离开你的家,所以提前撕有赶灶神的意味,就赶走了福气,祭拜时经典的年糕,东瓜条,上香,上酒等封灶神的嘴,祭拜时注意只能有男子祭拜。
2.扫尘
也是在小年时完成,将自己家里外仔细的清洁一遍,全家人共同动手,有全家齐心协力为新的一年某求崭新而有福气的开始的寓意,扫尘,扫的是旧的一年陈留下来的污秽,不洁,以防新的一年的好运不乐意登门,是人们干干净净的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3.贴春联
小年,除夕,腊月二十八这几个日子贴春联都可,春联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发展为春联,表达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美好愿望。春联,又称“春贴”、“桃符”,过年时所贴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重要习俗。春联以红为底色,驱邪避灾,招福的作用,用黑色的字提上对于来年事业,家庭,爱情等等期盼,寓意美好顺遂。
4.倒贴福字
在中国,福之一字的地位非常高,人们非常看中福,春节的种种活动都是为了家中有福,福运旺盛,倒贴福字便是取了这个谐音梗“福倒了”即“福到了”寓意有福运到自己家里来了,为新的一年有美好的祝愿。
5.除夕夜守岁放鞭炮
这个来源想必都很熟悉了为了驱赶名为年的怪兽,大人们守岁,并放鞭炮恐吓它,他十分害怕鞭炮,只要一听到鞭炮的声音就逃走了,现在这两样主要是家人了一年来久违团圆相互聊天到天明的美好氛围和充斥着鞭炮声的热闹年味。
6.发压岁钱
岁与“祟”同音,压岁即压祟,古时,是对小孩子的一种保护和祝福,镇压他们周围的邪祟保佑孩子们能平安长大,也祝福他们岁岁平安,现在压岁钱则更多的是过年时图个喜庆,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和爱护。
3、春节有什么年俗
春节的年俗有很多:
1、喝腊八粥
大家刚刚喝完腊八粥,时间不长,还记忆犹新吧!在腊月初八,我们的传统习俗是和腊八粥。
通常,提前一夜熬好,等到第二早上,也就是腊八节早上,热热乎乎喝上腊八粥,欢欢乐乐过腊八节。
喝腊八粥,通常是早上,过去要求不过午。俗话说:“早食粥,来年粮食早收”,寓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全面大丰收,生活幸福美满。
2、祭拜灶王。
现在,灶王爷还在天上,人间神仙都到天庭了,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个百无禁忌的日子,天天都是好日子。原因在这里,一起来看看。
大家都知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当然,这是北方地区。而且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看看手机日历,你就能发现,是不是很温馨啊!
传说,过小年时,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直到大年三十才回来,是回宫降吉祥,带来富贵和吉祥。在这个时间段,正好没有神仙管理,所以是并无禁忌。但到了年三十,就要格外注意言行举止了。
3、置办年货
这一点,朋友们应该身临其境,感受颇多吧!这两天是不是也忙着准备年货,忙的不亦乐乎。
过年了,老传统,家家户户备年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像过去。寒冬腊月过年时,物资相对比较匮乏,要提前准备,过年期间食用。
但是,过年置办年货的风俗,不断在传承和延伸。大家还是要准备丰富的食物,从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大家是赶年集、逛商场,割年肉、杀年鸡、买年鱼等等,还有准备红红火火的对联和福字,寓意新的一年事事如意,福气满满。
4、祭拜祖先
临近过年了,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少不了祭拜祖先,俗称上年坟。一年到头过年了,也祭拜一下祖先,共同庆贺新春佳节。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风俗,我认为,更是一种传承,缅怀祖先,纪念祖先,更是希望祖先保佑和庇护,期望新的一年好运连连,事事如意。
通常,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准备好祭品,有猪肉、鸡、鱼等等,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而且年年有余,这是流传下来的传统风俗。
5、鞭炮烟花
小时候,记忆最新的一个是放鞭炮,一到过年期间,到处鞭炮齐鸣,热热闹闹,让人感到过年的气氛很浓。
那时候,到了年集,第一件事就是去买鞭炮。小孩子最喜欢了,一会儿放上一个,噼噼啪啪,高兴快乐。有时,人家放完了鞭炮,小伙子也不害怕,都追着、抢着捡没有燃着的鞭炮,现在想想,还真有点不安全。
4、春节谚语10句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去碾谷,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首,
三十晚上扭一扭,
大年初一拱拱手”
三六九,往外走 .
二五八,好回家。
上马饺子下马面,
起脚包子落脚面。
关于描写春节的谚语,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贴道友(春联),
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
关于描写春节的谚语(四)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5、春节俗称什么
新春:新春是春节的俗称之一,新春顾名思义新的春天,又有初春和早春之意。新岁:在我国传统里,“岁”又有“年”之意,即“新岁”是“新年”的意思。大年:俗话说“百节年最大”,因为是最大的节日,故有了“大年”之称。
春节俗称什么
1、新春
新春是春节的俗称之一。新春顾名思义新的春天,又有初春和早春之意。每年春节一到,万物开始复苏,新一年的春天开始到来,故人们又把春节叫做新春。所以,我们经常在春节到来之际,会看到“新春佳节”“新春快乐”等词语。
2、新岁
在我国传统里,“岁”又有“年”之意,即“新岁”是“新年”的意思。很多人以为,新年指的是元旦,而不是春节,但其实在我国人民的显意识里,只有农历一月一日才算是年的开始,才是新的一年。所以,大多数人也把春节叫新年,俗称新岁。
3、大年
大年是比较口头的春节俗称,每年从春节前一夜开始,大家就开始说“大年”了。常见的有“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一直到春节的第十天,人们都习惯在日期前面加个“大年”。为什么人们又将春节叫“大年”呢?俗话说“百节年最大”,因为是最大的节日,故有了“大年”之称。
4、年节
前面说过“年”有“岁”之意,而每一年的开始为“岁首”。在古代,人们对岁首非常重视,会举行大型的迎春、庆祝等活动,非常热闹,就像过节一样。所以,人们把这样迎接新春的日子叫做年节。
5、新禧
因为过年是非常喜庆的日子,所以人们会用最美好的词汇来代表,而“禧”字有幸福的意思,所以人们有把春节叫新禧,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新禧一词是“新年幸福”的意思。
6、有关春节的俗语有哪些?
有关春节的俗语有如下:
1、春到三分暖。
2、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3、春分有雨病人稀。
4、立春赶春气。
5、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6、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7、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8、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9、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0、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1、一年之计在于春。
12、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3、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7、春节俗话说......(从腊月二十三 到 正月初五 都干啥)
关于春节的俗语有许多版本,例如:
1.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
2.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7)春节有什么俗话说扩展资料:
春节的祝福语有:
1、小小祝福暖心中,每天问候有真情;字字吉祥迎喜庆,句句健康送安平。顺心快乐陪伴你,幸福绽放笑得意;美好生活甜蜜蜜,祝你永远都美丽。
2、敲响的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您新年快乐!
3、祝您在新的一年里: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洋洋;年年财源广进,岁岁平安祥和!新年快乐!
8、春节有哪些谚语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有钱没钱,团聚过年
3、大寒小寒,杀猪过年
4、干净冬至过年雨
5、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6、全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热闹
7、过年过在嘴上
8、廉不廉,看过年
9、过了腊八就是年
10、猪怕过年
11、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12、不出正月都算年
13、三十晚上无外人
14、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15、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16、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17、瑞雪兆丰年
18、欠债勿过年
19、腊雪是宝,春雪是草
20、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21、二十八,贴年画
22、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23、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24、乞丐过年也要歇3天
25、小孩盼过年,大人忧无钱
26、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27、抗拒从严,别想过年
28、置不完的年货,买不完的嫁妆
9、关于过年的俗语
关于过年的俗语如下:
1、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
2、年来到,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个煊棉袄,老头要个新毡帽。
过年大家都要图个吉利,要年新礼物。这礼物不论贵贱,一年到尾总该有个“新”来图来年吉利。
3、新年到,放鞭炮:一响鸿运照,二响忧愁抛,三响烦恼消,四响财运到,五响收入高,六响身体好,七响心情妙,八响平安罩,九响幸福绕,十响事业节节高。
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4、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门上送出来。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9)春节有什么俗话说扩展资料
过年的习俗:
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
10、春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 :
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这样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称呼。其实,春节这个名称古已有之,是专指立春而言的。自从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节了。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腊八吃腊八粥 :
农历腊月初八,在老北京,也算个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儿当然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岳飞,有的说是从朱元璋那儿传下来的。但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纪念佛祖的说法。
根据佛教《普曜经》记载,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嗜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学满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称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褴衣烂履,瘦骨嶙峋。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连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牧牛女子,用钵孟接济牛奶,煮熟以后送给释迦牟尼食用,使释迦牟尼的身体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 的习俗。明代陈耀文所著《天中记》中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这里所说的“七宝五味粥”指的就是“腊八粥”。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是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腊八粥供奉佛祖外,还把它当作亲友邻居间互相馈赠的礼物。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掺在一块儿,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的,喝的时候,再加上红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调料。讲究的,则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莲子肉混在一块儿熬成粥,再铺上密饯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丝、红丝,还要摆出花样儿图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把剥好的蒜瓣儿装进坛子,加满醋,封上口儿,我个暖和地儿放着,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饺子的时候,才打开来享用。泡好的蒜瓣儿颜色碧绿,像翡翠一样,吃起来酸不唧儿的,稍有点儿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儿。
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在清代的时候,宫里边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了以后进贡的。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流传很广的民谣:过了腊八,债主就该上门付债了。而一般到了腊月三十,就没人追债了。
[编辑本段]二十三日祭灶王 :
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旧北京家家祭灶。北京俗曲《门神灶》中唱道:“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这首俗曲描写了旧北京当时家家祭灶时的排场和真实情景。
我国商朝已有灶神之说。《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记载。司马彪注解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淮南子·记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属纪念性质。据说灶君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故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君何时回宫?大概是春节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禄。祝融传说中的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视为帝兽时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火神本是为人类造福的,也成了火灾的代名词。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为自古以来,在春节前后天气干燥是多火灾的时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北京谚话有:“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意思是腊八传来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到年关债主逼债,而二十三日是逼债最紧要的时候,所以是要命的关东糖,到除夕午夜吃饺子,一般债主按规矩就不来了。
一些穷苦之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关东糖祭灶,因此,旧京民间有歌留传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
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
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原始人为了表示对火的发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征火,灶也代表火。我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扫尘土”。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彻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个起火因素。
[编辑本段]腊月二十四扫房 :
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举动。
老北京的重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从皇历上择个“宜扫舍”的吉日就开始扫房,说是“不能让老灶王爷顶着土上天”。
扫房确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户人家主人指挥仆人们去干;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对于室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撕掉玻璃窗上的旧窗花,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较多的住户则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沫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腊月三十守岁 :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驱邪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彩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蜡扦等供器,供桌前边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罗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
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借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为了守岁,年三十夜里要有些娱乐活动。老人多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儿坐在炕上打纸牌,小孩子们最欢势,提着灯笼绕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点,就要举行接神仪式了。接神仪式严肃而庄重,至于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诸神都打心眼儿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仪式结束,全家要进行团拜。长辈接受小辈的跪拜,并要给一些压岁钱。然后,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儿接神饺子。到此为止,除夕才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