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节送礼 » 以前春节有什么讲究

以前春节有什么讲究

发布时间: 2022-11-20 14:55:35

1、过去的春节习俗

春节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大年初二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春节大年初三

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春节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春节大年初五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春节大年初六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2、中国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

中国过年大概这几个习俗,祭灶、扫房子、贴对联、守岁、放炮、拜年等。从古到今,不少习俗留了下来,也有不少习俗慢慢的不再执行了。

一,祭灶

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小年,小年的时候,大家会在灶台旁边贴上一些小对联,上面写着一些祈祷灶王爷上天之后能给家人美言的话。这个习俗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贴上对联的同时,还会摆上可口的饭菜。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这个礼节,在小年这一天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包一包饺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悦。

二,扫房子

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古代人们一年到头在田里耕种,只有临近春节的这几天可以闲下来收拾家,所以便有了扫房子这个传统。在今天,这个习俗被保留了下来,过年前人们会把家从里到外的收拾一遍,各个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贴对联

在古代,大年三十的时候,挨家挨户在早晨就将对联贴好,还会在院子外面挂上两个红灯笼,以此来祈求吉祥。现在的人们很多都住居民楼,挂灯笼慢慢的就省去了,每家每户在新年来临之际都会换上新的对联,每当贴上对联家里的工作便告一段落。

四,放鞭炮、守岁

现在由于禁放烟花,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在古代人们相传鞭炮声会吓走“年”,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守岁是说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觉,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着春节的到来,守岁在古代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

五,拜年

拜年倒是从古到今的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父母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时,也收获了团圆。

3、过春节时,中国人一般都讲究哪些习俗?

中国传统春节究竟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最具有仪式感的一个节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春节不仅成为了中国人的节日,甚至走出国门,让很多外国友人们都开始欢度春节。但是要说最有年味的国家一定要当属中国。在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当中,有很多的习俗是不能够被忘却。

年夜饭绝对是众多习俗当中最具有年味的一个,在外工作一年的人们在卸下了工作的疲惫之后,从世界各地返回家乡。目的就是为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里人团聚在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时吃上一口热乎的年夜饭。诉说在这一年当中所遇到的奇闻趣事,和父母唠唠家常。

贴春联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此项目已经成为了国内众多人民的习俗之一。一般情况下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户户就会把家中的门窗清洗干净,同时贴上赋有新年意味的红对联。在此之前,他们会将上一年的对联给完全的揭掉,这一步意味着辞旧迎新。象征着我们对于未知的一年一切所有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都会到亲戚家进行串门。一般情况下小辈会和长辈进行拜年,而长辈为了图个好彩头,也会用红包装压岁钱给予小辈。钱多钱少无所谓,这样的形式就是增进了亲戚之间的距离。同时体现了我国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

还有的地区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包饺子,甚至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为了我们不可割舍的环节之一,放鞭炮,吃汤圆,驱赶年兽等等。这些事情只有在中国的春节期间才能够感受得到,也希望此类项目能够被很好的传承下去。

4、春节前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前的习俗有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2、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

3、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4、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5、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5、传统春节有哪些习俗

腊月民俗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6、古代春节的习俗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门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 饮梅花酒/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盤。

——《四时宝镜》


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盤,相餽贶。
——《摭遗》(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5. 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彩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6. 御风

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於八荒,是风至则草木发生。

——《要览》


立春日,取弘农宜阳金门山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以候阳气。
——《玉泉记》

古人相信四季的「气」有所不同,春日的「气」是「阳气」,轻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没有人动,春气也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时称之为「葭管」。

但有的时候「葭管飞灰」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冬至一阳生,已经有阳气了。


7. 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赐春旛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又士大夫家翦彩为春旛,或缀於花枝之下,或翦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东坡立春日,亦簪旛胜过子由,诸子侄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胜耶。
——《东京梦华录》

正月八日立春,内出彩花赐近臣。
——《景龙文馆记》
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
——《闻见近录 》
立春在公历2月4日前后,春节也是2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

8. 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彩为人,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荆楚岁时记》
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9. 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

7、过去的过年习俗

过去的过年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怪物。
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了“团拜”的形式。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吃年糕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年糕的种类很多,南北风味之别,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8、春节有哪些习俗,各有什么寓意?

春节习俗有:

1、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3、斋日: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4、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5、送穷鬼: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汉代东方朔《岁占》收录的古俗认为,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9、古时候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中华文化是从出现历史断层,从未间断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习俗,都是古代过春节的习俗演化而来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差距而已。

一、压祟钱VS压岁钱

传说古代有一种小妖,叫作祟。“鬼鬼祟祟”这个成语最初就是描述这种小妖的神态样子。这种妖怪会在年终岁尾时出现,体格强壮的成年人它不敢惹,专门欺负还未成年的孩子。当孩子熟睡后,“祟”就会出现,在孩子头上一摸,这孩子就生病了。古时候的人们认为“钱”有神奇的魔力,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么!于是在吃完年夜饭的时候,会给家中小辈一些零花钱,来镇压“祟”,这就是压岁钱的由来。

现代的孩子在过春节的时候仍然会收到压岁钱,只是现在的金额越来越大,慢慢的变成了成年人的一种负担。

二、挂桃符vs贴春联

王安石有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最开始是起到门神的作用的。古人们认为桃木有辟邪驱鬼的能力,于是在劈好的桃木上写上两位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上,来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后来读书人越来越大,对对子的本事渐渐发展到桃符上来,于是桃符上除了写上大神的名字用来驱邪外,还会写一些吉利工整的对子。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民间推广起来更是大为卖力,于是春联这一有着蓬勃生机的春节习俗便出现了。

三、当然,古代春节也有一些没能保留下来的习俗,或者即将消失的习俗。

中国古代有喝椒柏酒的习俗,每当农历春节时,小辈们都会奉上椒柏酒,以示祝寿、拜贺之意。北周庾欧有描述这种酒的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其中的辟恶酒指的就是椒柏酒。这种酒的味道其实不是很好,想象下花椒泡酒什么味道吧。所以这一习俗没能保留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古人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之一,不过随着近些年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烟花爆竹已经被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囤年货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因为古人一直到大年初七,都不会开门做生意,所以必须要提前备好年货,以免在过年期间“粮草不足”。

结语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购食材变得容易且方便,很多超市大年初一就开始营业,人们再也不用在家里囤满够吃一个月的年货了!时代在变化,可能我们会见证一些风俗习惯的诞生,比如看春晚,发微信红包祝福,当然,一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10、从古至今 春节文化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由来

中国过春节历史渊源,相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在我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后,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然而,几千年的传统印痕再现了古代国人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当时的狂欢场面。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


春节即将来临,又到了送礼的高峰期,今天就让我们从春节习俗的变迁来看“春节送礼的那些事儿”~~

古代人春节送礼

? 古代百姓之间送礼

古代的人,没有今天的人那么精明,预备礼品也无非是合理搭配的点心匣子,里面各种点心都有,年节老百姓拎着到处送,有时候,一个匣子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据三国时的记载,大年初一,南方家家户户用大蒜、小蒜、韭菜等味道辛辣之物制作“五辛盘”,互相馈赠亲友,一来发五脏之气,二来欢迎新春到来,万物复苏,后来逐渐演化为春卷。


送黄历的习俗古已有之,因为黄历是大家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手册。清朝过年送荷包,因为当时荷包是必需品,类似现在的手提包,用来放散碎银钱、熏香、零食等。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是世俗的送礼至高境界。宋代,一进腊月,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数量多少,价格高低,主要在于祝贺新春之意。

? 古代官员之间送礼

自唐朝开始,正月初一才开始享受假期,据唐六典记载,过年有7天假期。宋代的时候则延续了这个天数,但到了元明清3个朝代则缩减成了3天,官员新年休假是可以不上朝不办公的走亲访友、旅游宴请。

在古代,无论你是几品的官员,春节前大多要忙着送礼和收礼。春节官员之间相互送礼,几乎成了古代官场的一种潜规则。而且这种送礼的潜规则,不是你想送就能送得到的。在古代,下属给上司送礼打通关系,首先要打通的人际关系是:看门的人。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