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会变成什么样子
1、春节的变化是什么?
春节的变化:
1、小的时候还家里面自己弄豆腐、用磨冲粑粑,贴春联、每家都紧锣密鼓的筹备过年,年味很浓,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这些不见了,全都是花钱买。
2、跨年的夜里要起床“杀鸡封门”,封了门之后不能随便开,需要过完年才能开,家里面的地面垃圾也不能扫,所以过完年家里大多成了“垃圾场”,开门要挑日子,扫地面垃圾要挑日子,倒垃圾的地方也要挑一下,现在也没有了,看着家里面很脏就扫了,没有注重太多习俗了。
3、每年只能到过年的时候才能穿到新衣服,可能是因为那时很穷,现在衣服想买就随时买了,反正平时吃不到的在过年都能吃到,老人家开玩笑说真的因为那时很穷,但是年味很浓,现在没有了。
民间习俗: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在最近几十年有了哪些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几十年前:对联都是自己写的,或找别人帮忙写对联,现在:大部分买印好的对联。之前过春节食品单一,现在随着进口商品的购买方式日益便捷、价格逐渐亲民,“洋年货”逐渐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其中,进口食品、网红零食成了年货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几十年前:过年喜欢吃瓜子花生玉米花、牛轧糖……前前后后买齐要大半个月,现在:过年前去趟超市各种糖果、炒货、巧克力,一次就买齐了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是小儿新年最盼望的礼物。压岁钱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随着消费水平升级和思想观念转变,人们迎接、度过春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嬗变。比如,钟爱配齐不配多,有余不多余的年夜饭;再如,喜糖从婚俗用品变成了情感交流品;以及,“一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的外出过年模式……现今,过年方式虽有了诸多新变化,但团圆的年味一直都在。
3、春节的变化
变化中的春节30年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过年”不再感觉狂喜,因为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过年”,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好衣服穿……30年的沧桑变化,使春节成为衡量生活水平变化的显著标志,也见证了中国3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更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和生活的富足。
过年—— 只为吃顿大餐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大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年货”,小孩子们更是掰着手指算计着还有几天“过年”。那时候,“过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志,只有在这时才可以吃顿饺子、吃顿肉、吃几斤冻柿子和冻梨,大人们更是将积攒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套新衣服,可谓“奢侈”了一回。
在那个年代,“过年”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是在饮食上有一定改善,精神生活还处在匮乏之中。对此,已经36岁的张亮对记者说:“那时候,我们吃完年夜饭就提着自己用罐头瓶做的灯笼与邻居家的孩子们东串西串,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由于没有电视,感觉‘守岁’是件很累的事,而家里也很少有人能听到‘新年’的那声钟响。曾记得1983年的那个春节,我与小朋友们疯玩之后,便回到家里,爸爸则去邻居徐叔家打扑克,妈妈则坐在灯下打着毛衣,她既在等爸爸回来,也在为我们全家‘守岁’,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采访中,很多人都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董华说:“从放寒假的那天起,我就开始盼着过年,一天一天掰着手指算,叫嚷着让妈妈给买新衣服、红头绳,仿佛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过年的那几天。那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也多,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顿丰盛的晚餐,爸妈可以为我们多买几个苹果,而我们也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那种香甜的感觉直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所以家家户户对“过年”有着特殊的期待,他们将一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都用在“过年”购置年货上,但那时的年货市场产品非常单一,根本没有新鲜的鱼肉蛋和蔬菜,服装的品类也只是几种,曾记得1984年春节时买的一条裤子价格竟是8.14元,却也是妈妈月工资的1/4。
春节晚会——万众瞩目的“年夜饭”
到了1989年时,一些彩色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春节联欢晚会共同“守岁”。在记者的印象中,邻居家的赵哥于那年春节之前频繁来家里,他非常喜欢妈妈新买的那台双卡收录机,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摆弄着家里的收录机,他说:“我买了几本空白磁带,为的就是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些好听歌曲录下来,便于以后收听。”那时候,春节晚会上的原声歌曲磁带很少,也就是那个春节,家里的每个人第一次感受到收录机的奇妙所在。
自此,“春节”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而完全被虾、蟹等海鲜占据着,家家户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然后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不知从何时开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守岁”的一种习惯,也成为老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节目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温馨。
伴随新年钟声的响起,家里的拜年电话此起彼伏,而这也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采访中,28岁的高佳告诉记者,“我家是在1992年装的电话,那年春节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我通过电话的方式给老师、同学、朋友及亲戚拜了年,既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你们或许想像不到,当我们把电话打到老师家,问他‘新年好’时,我们彼此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溢于言表,也恰好是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与老师间的感情越来越好。”
这时候,节日市场异常活跃,新鲜蔬菜层出不鲜,一些南方来的水果在春节期间也可以买到。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年”不再充满渴望,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根本不用等到过年再去买。在哈尔滨某外企工作的牛艳说:“1995年的那年春节,是我在外地上学回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家里的年货备得非常齐全,而我却总觉得‘年’味不足,妈妈笑着告诉我,是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春节的要求也高了,尤其春节家里购置的年货平常也可以吃到,所以没有太多的期待。”
想要奔向新世纪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过“春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在无意之中让“年”的味道缺少了一点纯朴的味道……
新派过年法—— 找个酒店过大年
进入21世纪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节日市场中的“年货”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蔬菜都可以在市场中买到,甚至在年关将近时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尤其各大酒店“年夜饭”的预定呈现火爆的场面。采访中,37岁的某酒店总经理李丽莉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年夜饭中,我们从腊月初八就开始接收预定,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订满,甚至出现很多家庭都订不到酒店的情形。现在,很多家庭都不在家吃‘年夜饭’,而是去酒店度一年中最后一天,因为大家觉得忙碌了一年要好好的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平时工作太累太苦,此时要好好地尽情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在家共度春节,而是选择去外面的酒店感受不一样的气氛。”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而很多家庭选择在春节的短暂假期中去外地旅游度假,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也是现在都市人过年的新追求。哈尔滨世纪旅行社的总经理董涛说:“每年春节,来此参团旅游的家庭越来越多,他们都是借春节假期的机会,带着父母去海南三亚等地游玩,除了尽一尽儿女的孝心,也是想让自己从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而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们的工作就异常繁忙,已经有连续五个除夕没有在家过了,而那些三亚团、港澳团则是我们每年春节最火的线路。”
曾经有人说,现在的春节是“年”味越来越淡,因为往昔的那种传统没有了,但新兴的“过年”方式却让其具有独特的韵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腾飞,这一点可以从“春节”的不断变化中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富庶……
4、春节的发展变化是什么?
1、拜年的方式变化:
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功能机大行其道的时候,过春节讲究的是打电话。听着朋友的声音,道一句春节快乐。再之后,就进化到了发短信的时代,各种“值此新春佳节之际,XXX祝您阖家欢乐”之类的吉祥话,甚至在书店还能看到短信拜年大全一类的图书。
紧接着就来到了微信时代,关系好的会发条语音,特意祝福一下,其他人或者群发拜年祝福,或者在群里吼一声“新年快乐”。关系更亲密一点,就会语音或者视频了。
2、春晚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也让春晚悄悄发生了变化。往年的春晚,都是排好一大堆的歌舞节目,中间穿插着各个赞助商的广告。但是从几年前,支付宝“咻一咻”,微信“摇一摇”突然穿插在了春晚的环节中,让人感叹“春晚也赶上时代的节奏了”。
3、新习俗的加入:
近些年,每到春节,参与感强烈的变成了支付宝和微信。这种带有红包色彩的社交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每到春节前夕,支付宝都会开启“集五福”活动,每年的敬业福都是大家问候的一句话。集五福俨然变成了过年的一个新习俗,就连日本的商家也特意为了中国春节的集五福活动在自己门口贴福字。
4、庆祝方式变化:
往年过春节,人们都是往老家走,提着各种行李,为了回家吃一顿团圆饭。但是随着携程、飞猪等等旅行APP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时候全家旅行,出境游玩。正好春节是一个比较长的假期,又难得可以和家人团聚,便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度过春节。
各国的春节:
周边国家一直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5、现代春节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春节的变化如下所示:
1、互通电话拜年的人数大幅度减少,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社交平台上互道新年好。
2、群发的拜年短信不受重视,人们看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
3、春晚收视率逐年下降,人们更喜欢用守岁的方式来跨年。
4、饮食更讲究绿色养生之道,餐桌上的佳肴以绿色蔬菜为主。
5、鞭炮数量减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过年放鞭炮的人家逐年减少。
相关介绍: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6、新年新气象!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年新气象!新年越来越近,年味越来越浓!团圆年是我们每个人都期盼的,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关于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一、现在人们都会通过网络拜年。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叔叔婶婶都会给我们塞糖果,我们的口袋里都是满满的,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正月里,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去姥姥姥爷、姑姑、阿姨家拜年,亲朋好友会给小孩子塞红包,虽然钱数不多,但是我们非常开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在网络上拜年,虽然比较方便,但是由于没有见面,感觉和以前氛围是不同的。现在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也会用手机发给小孩子,孩子们手里拿不到钱,都是父母帮着把钱存起来。
二、过年并不执着于买新衣服了。
小的时候,非常盼望过年,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新衣服,穿新衣戴新帽,要多开心,有多开心,现在平时小孩子们新衣服就不断,因此过年了,对衣服就没有那么渴望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小孩子不仅衣服随时都有新的,而且平时也会拥有的玩具零食。
三、为了保护环境,人们放烟花也少多了。
小时候过年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上一把小烟花,让我们自己去放,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害怕。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了,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放烟花越来越少了。
关于“新年新气象!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和年俗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话题,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各位有何想法?欢迎到评论区积极留言。
7、农村过新年,正在发生3点变化,你觉得都是什么变化?
农村过新年,正在发生3点变化,你觉得都是什么变化?现在农村过年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街上见到的人很少,太冷清了,平时年轻人大都到外地打工挣钱,即使回家过年也呆不了几天,要么宅在家里,要么出去拜访一下亲友也是来去匆匆,不像以前,那时在村里生活的年轻人很多,过年期间村里真的很热闹,早上吃完饭没事总要到街上转转,互相问个好,聊聊天。
然后凑够人数找个地方打打扑克、麻将什么的,还有就是组织秧歌高跷会真的很容易,锣鼓一响人就往前凑,现在就是按家请,都没人玩了。现在生活好了,吃穿就不用说了,精神生活上也不一样了,大冷的天,没事在家玩玩手机,上上网自然也就懒的上街溜达了。
农村以前过春节虽然很穷,但是农民都有个盼头,小孩盼着过年能有新衣服穿,能有压岁钱,能吃到好吃的,能有炮放,也可以说那时候炮是小孩子最好玩具。小孩为了拾炮半夜就起床。
以前老人们为了过个好年,在外打工的提前就回家见家人孩子和准备年货,给孩子买衣服、买菜,又是蒸包子、馒头,又是炸鱼、炸鸡。现在过春节虽然比以前富了,但是春节没有了年气。小孩的玩具让手机和电脑代替啦!家里的厨房让饭店给代替。小孩们一年四季都能要到钱和穿上新衣服啦!打工有的一二年也不回家啦!
总之原来的春节满当街的孩子乱窜,现在是黑漆漆的街道不见一个人的踪影。眼望花灯满眼是失落是惆怅,没了希望。原来是双响一响喜气生,盼着来年五谷丰。现在啥也不盼只盼,不冷清人气啥时多,希望大家都能过一个开心的。
8、春节习俗变化有哪些?
一变:从“三斤馃子一斤糖”到“坚果海鲜大礼包”。
年礼是春节必备品。“拜年都要带上年礼。”家住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68岁的张大妈回忆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都是“三斤馃子一斤糖”,“那时大家生活都不宽裕,带上这些年礼表达一种祝福。”
在49岁的张大哥印象中,年礼的标配是“两条香烟一箱酒”。“后来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了,一般是到烟酒店搬上酒和香烟去送年礼,既方便,也有面子。”
张大哥说,亲戚上门拜年,一般会拿上瓜子、花生、芝麻糖招待,“气氛比较宽松,大家闲聊,不拘泥于一些旧仪式了。”
现在带什么年礼呢?春节前夕,记者在南京火车站看到,许多南来北往的人拎着的精致盒子上标着的是各种坚果、牛奶、盐水鸭、海鲜大礼包……家住连云港正在候车的李同学说:“现在过年大家都不是为了饱餐一顿大鱼大肉了,而是吃得要更精致、更健康了。”
“以前的日子都过得紧吧,年礼重油重糖,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富裕了,吃什么都讲究了。”张大妈笑着说,“都希望身体好好的,多享受现在的好日子,送啥都不如送健康。”
二变:从“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
春节的娱乐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张大妈告诉记者,以前娱乐方式少,打牌喝酒放鞭炮最常见。“几家一凑就是打牌,本来是娱乐,有些人为了找‘刺激’就赌上了,高兴的年就闹出了矛盾。”
记者在江苏淮安、盐城等地采访看到,今年春节期间打牌的明显少了。淮安市纪委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春节期间倡导文明过节,严禁赌博,风气明显好转。
放鞭炮也很普遍。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放到第二天凌晨,零点时分更是鞭炮声此起彼伏。“刚把孩子哄睡,就给鞭炮声吵醒了,很无奈。”淮安市绿地世纪城小区居民吴先生说。
今年春节期间,淮安市在部分地区禁放烟花爆竹。“明显清静了很多,偶尔有鞭炮声,也不会影响休息了。”吴先生说。
“原来春节期间酒风很盛,东家喝完了西家喝,还经常闹酒,不喝高感觉没尽兴。”吴先生说,“这个风气近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开始慢慢改喝茶了,团聚聊天的氛围清新多了。”
淮安市淮安区的陈小姐说,她和她身边的小姐妹过年期间,也经常聚会喝茶,或者一起到KTV去唱歌,“几个人包一个包厢,叫点小碟、饮料,唱一个下午,很开心的。”
还有一些家庭选择在春节期间看演出。“平常大家都很忙,难得团聚在一起。”南京市江宁区的杨先生今年将家人接到南京一起过年,“春节期间请家人一起看看演出,过一个高雅的年。”
三变:从传统“家团圆”到“亲朋好友聚会”。
春节是团圆的节日,每一年春节,都是一场人口大迁徙。据腾讯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春节期间,一线城市人口大量减少,而县城却迎来了很大的交通流量。记者在江苏一些乡村看到,村道上小车排起了长队,出现了以前城里才有的堵车现象。
记者采访发现,春节这一传统的团圆节日,其内容正在发生变化,逐渐由传统的“家团圆”向“亲朋好友聚会”转变。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以前年夜饭要准备好久,忙的够呛。”张大妈说,“团圆饭不一定在家吃了,过年就到饭店去吃,省事又省心。”据了解,在酒店吃年夜饭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一些酒店推出的年夜饭在几个月前就全部订完。
过年也不再局限于家庭团聚,而是扩大到家人、亲戚、同学、战友等亲朋好友的聚会。“难得大家都回来过年,同学们就一起聚聚。”在上海工作的刘先生回到盐城老家,不少时间都“安排”和初中、高中同学聚会,“叙叙旧,聊一聊上学时的糗事,感觉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啊。”
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外出过年。南京的王小姐在春节期间带着家人去泰国旅游,“现在过年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在哪儿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亲朋好友在一起。”
富足、文明、现代……春节习俗就像一个管窥时代的窗口,从它的更迭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