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风俗是什么
1、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远古时期,我们祖先通过不断观察时间变化和季节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春节在古代是一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意味着春季的来临和希望的开始。
春节现在是中国最热闹、最隆重以及活动最丰富的节日,在古代也一样很重要。春节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年”,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年”的记载。热衷于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灵的商朝人认为丰收是神的恩赐,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仅是商朝,西周时期,上至王宫的天子下至民间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灵的赐福,并且举行仪式来驱邪逐疫,庆祝丰收,祈祷来年的平平安安。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保留了一些相关的古老习俗和信仰。

到了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全国参与的最重要佳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大唐盛世气象,经济繁荣、百业兴旺、思想开明、文化璀璨。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人。

古代春节
明朝的时候,春节的礼仪性和应酬性逐渐加强的同时,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的同时,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的享乐。
那么,具体到历朝历代,古人究竟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古代的春节究竟有哪些风俗呢?我们挑选一些主要的、比较人文的来讲一讲。
古代春节
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就是春盘。
唐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风俗传至唐朝,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梅花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一: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古代人燃爆竹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二: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三: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四: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古代春节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明朝时候春节的风俗之三: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春节
古时候人们过春节的风俗和活动与我们今天虽有不同,其实却是一脉相承。时间虽然跨越千年,炎黄子孙却通过春节这个节日,将祖先与后世子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古代的春节习俗
古代的春节习俗
古代春节为一年中的大节日,一般一进去腊月里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物资了,腊月到就要开始舂米,给小孩子准备缝纫新衣服了
腊月二十三:做糖瓜和面条供给灶王爷,然后焚香烧掉灶王爷的旧画像,送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房间卫生;男人剃头,女人洗头洗澡,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五:将所有房间窗户纸都换上新的
腊月二十六:杀猪、制作猪血豆腐、灌肠;宰羊
腊月二十七:宰鹅、鸡、鸭并炖好,冻在院子里(初五之前不能动刀的时候吃)
腊月二十八:发面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除了自家初五之前不能动刀必备的主食,还有走亲戚送人的馒头
除夕:贴春联门神,烧香拜神、祭先祖,到家族祠堂集体拜祖宗;吃年夜饭,贴新的灶王爷画像,迎灶君回家并熬年夜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大年初四的五更前: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包素馅饺子,表示一年都会素素静静的没有麻烦;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观灯、社火表演;
3、古代各个时期都是如何过春节的?古代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古代有祭祀窑址、扫地、燃放鞭炮、插挂渔符、饮土司酒、拜年等习俗。我很幸运能挂一辆车给我的孩子们和孙子们看。我会在炉子上献身,并邀请我的邻居。在那个年龄,人们也开始在春节吃饺子。在平安夜和春天的新年期间,燃放鞭炮的习俗仍然很流行。东京梦华的记录显示:“晚上,当鞭炮被禁止时,山会鸣叫,重要的习俗是向烹饪神献祭。据说,上帝不仅照顾地球上的焰火,还肩负着到达世界的使命。
食神将在农历十二月的除夕去天堂报告他的工作。据说,人们清理烹饪平台和更新烹饪之神不仅负责在农历二十三月二十三日燃放焰火。据说,厨房之神是指厨房之神将进入厨房并在厨房中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厨房进入天空向天空报告他的工作进入已收集并储存作为厨房其他的食物,在年底和年初,有一些活动来祭拜神和祖先,以感谢神和祖先。
在古代,人们有六种庆祝春节的方式,其中大多数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第一个是穿春装的春天。古代人在春节期间穿蓝色的衣服。春节的传统是孩子们卖痴呆症。宋朝吴中的流行习俗和除夕夜的孩子们在街上叫喊:“卖你的傻瓜!卖你的傻瓜!”意味着今年将痴呆症再次变成电影和问候语是古老的中国传统,也是中国古代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
所有朝廷的文武官员都应该首先向皇帝致意,他们被称为“重逢年”和“正朝”。从汉代到古代的初春佳节,农历新年是农历新年第一天之后的第二天。然而,今天是家庭活动日。在古代,农历二月初二是已婚女儿回家的日子,这与当前流行的农历二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相同。从新月初八开始,就是女儿出嫁回家的日子,也就是女儿出嫁回家的同一年,这与的人的家里的人的。
4、古时候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呢?
中华文化是从出现历史断层,从未间断的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现在过春节的习俗,都是古代过春节的习俗演化而来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差距而已。
一、压祟钱VS压岁钱传说古代有一种小妖,叫作祟。“鬼鬼祟祟”这个成语最初就是描述这种小妖的神态样子。这种妖怪会在年终岁尾时出现,体格强壮的成年人它不敢惹,专门欺负还未成年的孩子。当孩子熟睡后,“祟”就会出现,在孩子头上一摸,这孩子就生病了。古时候的人们认为“钱”有神奇的魔力,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么!于是在吃完年夜饭的时候,会给家中小辈一些零花钱,来镇压“祟”,这就是压岁钱的由来。
现代的孩子在过春节的时候仍然会收到压岁钱,只是现在的金额越来越大,慢慢的变成了成年人的一种负担。
二、挂桃符vs贴春联王安石有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最开始是起到门神的作用的。古人们认为桃木有辟邪驱鬼的能力,于是在劈好的桃木上写上两位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门上,来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后来读书人越来越大,对对子的本事渐渐发展到桃符上来,于是桃符上除了写上大神的名字用来驱邪外,还会写一些吉利工整的对子。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民间推广起来更是大为卖力,于是春联这一有着蓬勃生机的春节习俗便出现了。
三、当然,古代春节也有一些没能保留下来的习俗,或者即将消失的习俗。中国古代有喝椒柏酒的习俗,每当农历春节时,小辈们都会奉上椒柏酒,以示祝寿、拜贺之意。北周庾欧有描述这种酒的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其中的辟恶酒指的就是椒柏酒。这种酒的味道其实不是很好,想象下花椒泡酒什么味道吧。所以这一习俗没能保留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古人每年春节的保留项目之一,不过随着近些年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烟花爆竹已经被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囤年货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因为古人一直到大年初七,都不会开门做生意,所以必须要提前备好年货,以免在过年期间“粮草不足”。
结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购食材变得容易且方便,很多超市大年初一就开始营业,人们再也不用在家里囤满够吃一个月的年货了!时代在变化,可能我们会见证一些风俗习惯的诞生,比如看春晚,发微信红包祝福,当然,一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也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5、中国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
中国过年大概这几个习俗,祭灶、扫房子、贴对联、守岁、放炮、拜年等。从古到今,不少习俗留了下来,也有不少习俗慢慢的不再执行了。
一,祭灶
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小年,小年的时候,大家会在灶台旁边贴上一些小对联,上面写着一些祈祷灶王爷上天之后能给家人美言的话。这个习俗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贴上对联的同时,还会摆上可口的饭菜。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这个礼节,在小年这一天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包一包饺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悦。
二,扫房子
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古代人们一年到头在田里耕种,只有临近春节的这几天可以闲下来收拾家,所以便有了扫房子这个传统。在今天,这个习俗被保留了下来,过年前人们会把家从里到外的收拾一遍,各个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贴对联
在古代,大年三十的时候,挨家挨户在早晨就将对联贴好,还会在院子外面挂上两个红灯笼,以此来祈求吉祥。现在的人们很多都住居民楼,挂灯笼慢慢的就省去了,每家每户在新年来临之际都会换上新的对联,每当贴上对联家里的工作便告一段落。
四,放鞭炮、守岁
现在由于禁放烟花,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在古代人们相传鞭炮声会吓走“年”,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守岁是说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觉,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着春节的到来,守岁在古代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
五,拜年
拜年倒是从古到今的保留下来了,大年初一父母带着孩子走街串巷,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时,也收获了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