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新形势有哪些
1、2021十大过年趋势发布,哪个是你最有感知的趋势呢?
过年新形势你get到了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节日,被传承下来。其中最为让我们受重视的节日那就是春节了。中国的农历春节是中国人最在意以及最在乎的节日了。在这一天,每个中国家庭都要拿出最高规格的待遇来度过这一天。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过年也很多习俗也发生了改变。曾经的一些经典的习俗被我们流传了下来。但是顺应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过年趋势也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1年过年的流行新趋势。
其中最让大家感觉不到意外的。那就是快递式年货了,年年过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很多的过年产品。早些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去接上一些线上的门店购买产品。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购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平常的一种购物模式。现在家家户户不仅是年轻人,很多老年人都在网上购买春节的产品,所以一到春节的时候,快递公司就会工作量加剧。
另一个就是佛系式拜年了。因为现在的交流十分的方便,所以拜年也不一定要到当面去拜了。很多的用户大年三十晚上都会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向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模式。这是一个十分方便便捷的,还有的人会在软件上面向用户和自己拜年的对象发送红包,这样给新时代的过年也增加了很多味道。
很多年轻人在外都是有着自己的宠物的养宠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可是因为现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过年很多人都不可以把自己的宠物带在身边。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一些年轻人就会把自己养的宠物寄托在相关的宠物店。这样自己可以回到家乡,安安稳稳过年,而宠物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照顾不周而受伤。
如今家务已经不再是我们所担心的事情了。很多年轻人在春节的时候都会选择用家里的智能设备进行打扫卫生,比如智能扫地拖地机器人,洗碗机等等。可以说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这些新的趋势也在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希望大家的春节可以被这些流行新趋势所改变。
2、2019年,春节都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过年“下馆子”成为一景儿
此次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比去年增长8.5%,首破万亿元大关。短短7天,这么多钱,都花哪了?
除了生活必需品米面粮油肉外,过年“下馆子”成为一景儿,年夜饭、团圆饭、亲朋宴依次登场……
商务部数据显示,天津重点监测的36家餐饮企业共预定年夜饭1.2万桌,同比增长5.3%;江苏扬州重点餐饮企业预定年夜饭4000余桌,近4万人除夕夜“下馆子”;北京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
淘宝在春节期间发布了《2019年全国年夜饭大赏》,80后、90后扛起了张罗年夜饭的大旗。这群人,正成为家庭收入和消桥漏费的主力。
2.“北上赏冰雪、南下享温暖”旅游成热门
除了吃以外,玩儿也必不可少。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
“北上赏冰雪、南下享温暖”成为热门旅游选择。敏锋烂从数据上看,假期前六天,三亚八大景区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内蒙古接待游客476.2万人次,同比增长14.6%。
不止境内游,2019年春节境外游依然保持热度。国家移民管理局消息,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253.3万人次,与2018年春节期间相比增长10.99%。
3.《流浪地球》带领电影票房创新高
春节怎么能少了电影这个“调味剂”?今年春节档十余部电影轮番上映,相信很多人在光在电影上就消费不少。
据国家电影局消息,今年除夕至大年初六7天长假期间,全国电影票房达基逗5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大年初一电影票房达到14.43亿元,同比增长近13%,再次刷新了单日票房纪录。
《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一大批国产电影票房口碑双收,《流浪地球》已突破20亿票房大关。
3、疫情期间春节的变化
疫情防控期间拜年形式较为多元化,但放宽疫情防控后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拜年是春节期间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登门走亲访友,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然而,去年面对依旧严峻的疫情形势,多地政府提出了“不串门拜年”的倡议档源,城市中的许多小区限制了外来人员的进出返蠢闹,许多人也选择云拜年来传达新春的祝福。
云拜年减少漏罩了出行的麻烦,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参与进来,一家人一起录制新年祝福,也是家庭娱乐的一种方式。通过云拜年,远在他乡、多年未见的亲人朋友都可以隔着屏幕送一声祝福。云拜年摒弃了传统的繁琐,让过年变得简单而温馨。虽然不能见面,云祝福却更显丰富热情。
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千年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涵。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其次,春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纽带。她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古老灯塔,她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她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古老又新鲜。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4、2022春节放假调休安排来了,具体有何新变化?
2022年春节放假调休没有年三十,连上一周才会休假7天。各地更加提倡就地过年,假期期间春运人次大幅度增长,农历新年恰逢北京冬奥冰雪盛会。
一、没有年三十,除夕放假到正月初六,放假前连续工作7天。2022年春节没有年三十,人们需要工作到腊月二十八,然后连休7天,才为春节假期。因为2022年腊月是朔望月中的小月,平均为29.5天,小月为29天。相比于2021年春节假期前需要连续工作6天,2022年春节假期之前需要连续工作7天才会休假。
二、各地春节放假调休期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提倡就地过年。2022年西安、天津、河南、广东和北京等地,疫情相比于2021年春节期间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更多地区春节提倡就地过年。因此准备春节放假调休的人们,需要提前关注春运情况以及所在地区和返乡地区的疫情防控政策变化,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出行计划。
三、春运人次大幅度增长,春节假期期间交通压力较大。2022年春节放假调休的出行人次相比于2021年预计有较大幅度增长,超过2020年春节放假调休出行人次的可能性比较大。2022年春节假期期间,各地火车、民航和长途客运在运输旅客、疫情防控两方面双向承压,各方面保障措施更为周密完善。
四、恰逢北京冬奥会,民众可以参与更多冰雪活动。2022年春节放假调休适逢北京冬奥会开幕,观众可以合理安排假期时间,观看奥运比赛。农历春节恰逢冬奥盛会,不少地区在春节放假调休期间,会举办很多与冬奥运动相关的冰雪活动,比如滑雪、滑冰和雪地运动等,丰富人们假期文化生活。
总结2022年春节放假需要连上7天才能休假,而且没有年三十。此外各地疫情严峻,提倡就地过年,春运压力更大。春节假期适逢北京冬奥,民众冰雪文化生活更为丰富。
5、春节的新习俗有哪些?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6、春节消费都有哪些新趋势?
说到春节消费,又怎么能少得了年夜饭大餐,记忆中不少人的童年春节回忆都是从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正式开始,而这几年国人的年夜饭更是不断吃出新高度,有些朋友选择下馆子吃顿高级的——商务部数据统计发现,一些老字号餐饮企业年夜饭预订率达95%以上;有些朋友选择在家做顿上档次的——天猫数据报告今年春节进口生鲜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近300%;当然也有想“偷偷懒”的人家,支付宝平台数据显示,年前购买半成品年夜饭礼盒的买家足足增长了217%!
新年俗:从扫五福到出境游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国人在“过年”这项活动上也在不断开发出新玩法——截至大年三十晚上22:18分,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全球有2.51亿网友通过手机集齐了五福,而且是南至“世界尽头”阿根廷乌斯裂唤怀亚,北到挪威特罗姆瑟,全球超过2300个城市都在写福、贴福、扫福、迎福——扫五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
既然支付宝都这么拼了,微信自然也不甘示弱。腾讯方面数据显示,从2月15日零点(除夕)至2月21日零点,朋友圈总量达28亿条,音视频通话总时长达到175亿分钟。除了实时拜年,大量电子红包也在这个春节通过微信传到大江南北,数据统计春节期间共有7.68亿人选择使用微信红包传递新年祝福,其中16日零点,也就是跨年时刻,是红包收发的高峰时刻。
除了移动互联网改变我们的春节,跨省甚至跨国的旅游度假也成为国人欢度春节的新方式,这个春节,中国游客的脚步踏遍国掘源缺内近200个主要城市、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8年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而同程发布的《2018春节黄金周旅游与出行消费盘点》也显示,在春节期间出境游的人均花费水平超6000元。
假期必备:至少是放假就会出现的游戏氪金
除了这些官方平台统计的数据之外,也有不少网友在朋友圈相互交流着自己在春节期间的各种消费——判辩有选择健身办卡的,有给长辈发红包的,当然讨论得最多的就是买游戏或者给游戏氪金的了!毕竟这可是一个任地狱推了《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PS上前有《怪物猎人:世界》,后有《真三国无双8》强势发售的春节啊!更不用说当下热门手游上推出的各种“春节氪金”活动了。
7、春节消费有哪些新趋势?
趋势一:年轻人更加重视传统节日消费。
曾有不少人经常感叹“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过年的新期待。
尽管年轻人消费随性化特征十分明显携芦,随着年轻人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春节+国潮”风潮的带动下,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更加注重节日消费。
在未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商家和品牌应该继续加大力度进行传统节日营销。
趋势二:年轻人过节消费更加多元化。
这个春节期间,年轻人过节消费的多元化消费趋势更加明显。
比如,在过去都说年轻人不爱喝酒,甚至连资本都教不会年轻人喝酒。
然而在今年春节期间,不少年轻人开始购买白酒,低度白酒成为了许多90后、95后的消费选择。
尽管在2022春节期间整个白酒消费市场表现较为常态化,但是低度白酒却赢得了年轻消费者青睐,正在成为未来白酒行业消费的新亮点。
以白酒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酒水行业都在加速年轻化,向年轻人靠拢,说明了消费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趋势三:年轻人节日消费更加“实用主义”。
都说年轻人都是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然而在这个春节期间,年轻人的节日消费展现出踏实的“实用主义”。
以实用为特点的新型年货,比如3C、小家电、智能手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年货也要买得“实用一点”。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是过猛改年,年轻人也不会忘记养生。天猫平台滋补养生类老字号的消费占比中,95后消费者占比也在不断上升。
年轻人在节日消费方面更加注重实用,这进一步反映出年轻人更加关注和重视生活品质,消费更是日趋理枝隐判性。
更值得期待的是,在2022年大消费生态中,消费年轻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这将会为消费市场注入越来越多的新活力。
8、哪些形式过春节?每种形式有什么意义
春节的习俗和它背后的含义文字形式: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返伍哪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橘如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漏码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吃年糕和饺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陕北、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9、现在过年要怎么过?
春节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年复一年,一年一度,大家不仅在思想意识里很关注,而且行动准备上也很重视。但是今年的春节所面临的新的疫情形势与前二年有所不同,那就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了,这样对于疫情的防控抗,就不是仅仅只依靠国家了,而是主要得依靠每个人自身了。所以,个人认为,最好是能够在基本保证全家人身体健康的提前之下,既享受亲情大团圆的天伦之乐,更要注意防疫,千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关于全家大团圆。春节是传统文化中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喜庆日子,过去无论是天各一方、外出打工,还是天南地北、在外工作,只要是过年了,都会纷纷赶回家来过个大团圆的年的。前二年疫情特别紧张,国家也积极主张尽量不回家,就地过春节,而今年不同了,全面放开了,可做扰以自由回老家过年了。因此,这种情况之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就要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了。所以,究竟回不回家过春节,建议还是先考虑好疫情的大形势,和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决定,总之能以确保一家人的身体健康为最好。
关于进一步落实防疫措施。全面放开以后,全国的新冠病毒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在第一轮感染高峰中,基本上大多数人都被感染了。虽然说“阳过”或“阳康”后,自身具有了一定的免疫抗疫能力,但是仍银睁然是有限的,绝非就能一劳永逸,不会再被病毒感染了。实际情况是,即使“阳康转阴”了,也只是对某一种病毒免疫,且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被另一种新的病毒感染,依然会生病的。由于春节期间的流动人口突然加大,传播新的病毒的可能性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如果能不回家的,还是尽量就地过年为好,这样就可以避免再次交叉感染。
关于亲情和健康。亲情固然是重要的,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大家都希望全家大团圆,可是身体健康更重要,因为没有了身体健康,没有了全家人的平安,就不可能有幸福和快乐,当然年也就过不好的。因此,有不少老人给在外打拼的子女打电话锋胡岁说,不希望他们在这个时候冒险回老家来,否则如果把新的病毒带回来,让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感染了再生病,那就是一件很得不偿失的事情了。因此,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还有孩子,都应该互相理解,共同防疫,以身体健康为重才好。
关于过年期间的防疫。亲情是人世间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相信在今年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多数在外的游子还是会赶回老家过春节的。那么,在此奉劝大家,还是一定要坚持严防死守,认真贯彻落实防疫控疫的各项具体措施为好。除了在归途的交通工具上、饭店宾馆中,还是到家后,都还是要全面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不可有丝毫的松懈意识,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已经被感染过了,就万事大吉,没事了,否则可能会后悔莫及的。
回老家过年,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亲情给自己带来的无限快乐,但是仍然不能完全忘记疫情的客观存在。尤其是刚刚“阳过”或“阳康”,身体健康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朋友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了,因为被病毒感染后的身体完全康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期间一定不能过于疲劳或者是受凉,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因此,虽然过年了,各方面还是要悠着点为好,比如喝酒、熬夜、打牌、着凉等等,都要十分小心,才能确保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关于走亲戚串门子。回老家过春节,除了家人亲人间的亲情大团圆外,走走亲戚、访访朋友、串串门旁邻居、庄邻乡亲等等,在所难免,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前二年疫情紧张时,这些都已经免了,现在放开了,也许会随之放开一些。只是建议朋友们,头脑里最好还是要有一根弦,防控疫情不能忘。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还是尽量少来往为好,如果走动,仍然要坚持戴好口罩,距离一定的距离,而且尽量不要去人群过于密集的地方,就连喝酒聚餐也是要尽量少些再少些为好,只要情义在,来日还方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