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春节怎么过
1、作为零零后怎么过春节?
作为零零后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枝枝迹最重要的节日,过年的时候我们最为开心快乐,也是最具仪式感的时候,具体来说过年时的仪式感来自于准备各种年货,装扮房间和穿新衣以及贴春联年夜饭和守岁这三种。
1、办年货的喜庆场面是零零后过春节时最有年味儿的形式。
在过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相关的准备,过年时的仪式感,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了,具体来说,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办年货的过程虽然平日里我们在日常生活方面什么都不缺但是在春节以前我们还是要,要准备各种美食以及其他东西,准备过年,这个过程就是零零后,以及他们的家人,过年时最具仪式感的内容之一。
2、春节前打扫和装饰房间过春节时穿新衣,非常具有年味的仪式感。
春节前我们还要对自己居住的房间进行一番打扫,并进行相应的装饰,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让我们开开心心过大年,同时在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会穿上新衣,以崭新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年,在零零后的,心中这是充满着仪式感和年味儿的方式之一。
3、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是搭薯零零后过年时最具年味的内容。
过年时让我们最为开心和感动的莫过于贴春联,吃年夜饭和守岁了,红红火火的春联和福字贴上以后过年的氛围就更加浓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一美好时刻,心中会感到非常开心,然后,一家人共同守岁度过辞旧迎新的时刻,这就是过年时最具年味儿的几项内容也是零零后对春节最美好的意义,零零后与自己的家人,正是通过这几种猛并方式来过春节的。
2、70后、80后过新年时最期待的是什么?
我是一个70后,说起当年过新年时最期待的一件事,那就是看春节联欢会的小品。 记得第一次看小品的时侯大概只有七、八岁,当时我们村里还只有一台电视机,因此有电视的那户人家自然就成了全村人的“电影院”,在平时,那里的观众经常是屋里屋外一大片。但是过年大家还是挺懂规矩的,前三天没多少人去他家打搅,过了三天年,脊前“电影院”里又恢复了“场场爆满”的局面。 不知是年初几的哪一天,小伙伴约我一同去看电视,还没走近,就听到屋里笑声一片,我们赶忙飞也似地冲了进去,原来他们正在看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看到他俩搞笑的穿着、幽默的对话和滑稽逗档的一举一动,里面的人有的笑得半天直不起腰;有的笑得直抹眼泪;还有的怕听不到搞笑的台词,伸着脖子、瞪着大眼盯着节目嘿嘿直笑,当时的我,更是笑得心脏直打颤——开心!真是前所未有的开心! 后来,还看了宋丹丹、黄山野乱宏、蔡明、郭达、赵本山等大师的小品,每次看他们的节目心情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幸福,每看一个节目都舍不得结束,都盼望着下个节目快点到来,可是,这是一道盛宴,一道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品尝得到的大餐。 所以直到现在每年的除夕夜,我都要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侯我的最爱——小品的到来。相信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对小品依然是深情永不变!
3、看看50、60、70、80、和90年代怎样过春节
八十年代的春节:春晚成为新民俗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年俗: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九十年代的春节: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
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现在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禁放地区的人们还不忘记买一样小东西:欢乐球。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年俗:身体健康排第一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节,北京有5万人奔向了体育场馆。年乐:旅游过年成时尚
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如今,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
4、70--80年代怎样过新年的
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时尚的改变是如此让人错愕,我们对时尚的理解也渐趋开放。粉碎“四人帮”以后另一大时尚是学习英语,造成了板砖录音机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显著的改变之一是人性的复归,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年饭食品渐多饭不愁
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获丰盛年饭,必须“起早贪黑”。
70年代短缺经济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1970年的报纸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充足。1972年还增加了广东、湖南、四川的腊肉、香肠以及山鸡、野兔等野味,活鸡、活鸭、活鱼、活鸟等大量上市,菜市场不仅供应北方蔬菜还供应南方蔬菜。当时,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越往后,食品种类越多。1976年以后庙会恢复了,传统小吃也陆续恢复,这引发了北京人的巨大热情。关于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报纸上最为丰盛的纪录,时鲜多了,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70年代的年饭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
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五颜六色的灯笼,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
1972年春节期间,百货大楼手表展销专柜展出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盘手表。1975年增加了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等百多种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厂发明新式组合家具在中山公园展览的报道列于《北京日报》春节期间的头版。1978年春节市场上北京市百货大楼出售的服装,有传统的旗袍和各色童装,也有流行的各种格呢卡曲、喇叭裤和西服等,还出售一种腈纶毛绒翻毛领活里两用卡曲短外衣。1979年春节,理发排长队问题得到解决。女人们会留意到纺织品种类更多了,如夹丝膨体纱、涤纶草绿府绸、薄形弹力袜、仿烤花大衣呢、真丝软缎被面等产品,而70年代中国女性热爱尼龙制品的狂热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美国女性对尼龙袜的热情。更多的新玩艺儿造出来了,最令孩子们高兴的是五颜六色的灯笼,以及娓娓动听的“空竹”、各种各样的鞭炮、脸谱等等。70年代的消费群体以抢购、限购为基本特征而拥有巨大的消费热情。1979年《北京日报》刊登的一封群众来信称:“结婚讲排场不好,春节参加一位同事儿子的婚礼,他家收到的礼品可谓名目繁多,有台灯7个、收音机1架、闹钟2个、毛毯4条、毛巾被2条、暖水瓶12个、枕巾80条、脸盆一大摞、茶具8套、锅碗瓢盆勺成双成对……”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结结实实的生活形态和消费热情。
年话豪言壮语变轻松
1979年人情味渐浓,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的春联
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
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70年代前期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到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
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的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
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
那时人们的交往之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民间语文也随之丰富起来。
年乐拨乱反正大团圆
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鞭炮伤人的事件越来越多。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那时的文艺模式培养了一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娱消费也是难得的机会。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组织地分配售票,此后又变成“团体凭介绍信限购X张、个人限购X张”。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有了庙会,有舞会,有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国的《女英烈传》、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摩登时代》、中国香港的《三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在打倒“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各种游园活动盛行起来,一些传统游戏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那时人们春节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代表着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终于复归了。从70年代春节气氛的演进对比中,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此——有了安全、自由、温暖、热闹、团圆感觉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平时想吃什么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白菜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1984年,全市11个副食店出售不凭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补酒热销。多家西餐厅爆满,新侨饭店等为家宴提供罐装、袋装西式名菜。
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家庭主妇再不用为过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肉变质发愁。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新新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年画春联贴进单元楼,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贴春联,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说春联,过去多是农家小院才贴,词句也无非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联不仅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初一亲朋好友一见面,先递上一声“您过年好”,接着便聊上几句。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应的食用油)买了没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强,没什么油烟子”。一些年轻人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买没买邓丽君、刘文正新出的带子?”转过年来便已对崔健崇拜得无以复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儿我刚置了一个架子鼓”。孩子的父母们相互抱怨着:“我们家这个‘小皇帝’春节非让带着去吃‘肯德基’,店里人那个多,队都排到了前门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板们仍忘不了借这个难得相聚的机会沟通信息:“你手里还有多少台洗衣机,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过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更多。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张,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一景儿。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更乐的还在后面: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80年代,龙潭湖、地坛、白云观、大观园、大钟寺,到处是庙会。小吃吃腻了,买便宜百货,工艺品看惯了,花会大赛又开锣,传统的赏心乐事未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又朝人招手。从三十儿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总是闲不住,乐不够。人们开始品味改革开放刚刚富起来的滋味。
5、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我们这边吃“六大盘”,寓意“六六大顺”,盘子比较大,一盘顶现在4盘菜,我家是祖传青花鲤鱼盘,与电视里鉴宝青花官窑大盘差不多大。那个时候我家九口人吃饭,6盘菜过年足够了。那个时候过年一盘红烧肉,一盘红烧鱼,一盘安庆特色菜“山粉圆子”,一盘小炒(干子炒粉丝),一盘红烧鸡块(鹅、鸭块),还有一盘其他菜,总之,凑够“六大盘”就行了。
过年可以敞开吃,不会挨大人骂,也没人阻止。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匮乏,特别是农村,平时很难见到荤腥的,肉要凭票供应,其他副食品也要凭票供应,所以过年全家人在一起煞煞馋,开开荤,小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因为过年论吉利,不能骂人打人,除夕之夜大人们都忍着,吃团圆饭的时候,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见到也只是善意加微笑的提醒一下,少吃点,别伤了胃。记得有一年除夕团圆饭,我吃了6块红烧肉,而且是大块,一块足有一两,我还想再吃,再去用筷子夹,可母亲想制止,怕我消化不良,父亲说,平时难得让孩子们见一次荤腥,过年就随他们敞开吃吧,反正今年过年腊肉腌制50斤,比较充足。可母亲还是劝慰我,明天再吃,少吃多餐。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这边流行过年吃十盘菜,寓意“十全十美”,盘子比较小,还可以烧火锅,用菜园子里蔬菜与腊肉混搭,鱼一盘腌制的腊鱼,还再烧一盘新鲜鱼,另外还有炖鸡、鸡蛋、花生米、牛肉、羊肉及内脏等,菜比较丰盛,过年需要喝酒,上世纪60——70年代过年全家老少都喝,只是小孩子喝红酒,而且少喝,也是象征性喝一点,喝醉的情况少见,但我每年三十喝酒之后头都晕了,话也比平时多,说的话带有一点醉意。南方人过去全家人都围坐在堂轩八仙桌上,一起动筷子,非常讲究,不能一个人没有上桌,不能有人先动筷子,先放下筷子,同时吃饭,同时放下筷子散席,先吃完的人,不能离席,必须等最后吃完的人放下筷碗。现在过年我们这边仍然是吃“十盘菜”,鸡鸭鹅、猪牛羊肉、香肠、小炒,两个火锅,肥肠、猪肚子等等。年夜饭越来越丰盛,越来越精致,孩子们不再狼吞虎咽,贪吃了。
6、70后、80后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和现在不同,曾经他们过年都吃什么小吃?
作为70后和80后的人,在过年的时候一定都会有着一种共同的感叹,就是年味越来越淡漠,也越来越不喜欢过年,好像现在过年时候的气氛,真的没有小时候那样浓烈,这可能跟我们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前过年希望自己慢慢长大,而现在过年证明自己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还有就是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在自己小时候过年吃的东西为什么那么有味道,而现在所吃的东西就没有小时候那么香呢?你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过年都有什么样的小吃吗?下面让我来带着大家回忆一下。
糖葫芦应该是我们70后80后这两代人童年中对于小吃最主要的一个记忆,现在的糖葫芦多种多样,有酸渣的,有巧克力味儿的,有奶早味的,还有草莓的,但是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年唯一能吃上的糖葫芦只有两种,一种是橘子蘸糖的,另外一种是山楂蘸糖的,那个时候卖糖葫芦的人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然后在骑自行车上,绑着一个草垛似的东西,在这个草垛上面插满了糖葫以及蘸了糖的橘子瓣儿,在东北的小朋友一定吃到过那种已经冻得硬邦邦的山楂或者橘子味儿,一口下去,很甜,还有那种冷冰冰的感觉也确实是挺带劲儿的。
这种小吃可以说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一种东西,尤其是在赶庙会和赶大集的时候,就会有那种民间的手艺人,用熬完的糖稀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手艺,巧妙的甚至能做成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样子,那个时候如果能够买到这一造型的糖人,真的是会高兴一天,根本不舍得吃,其实现在想一想那个东西也不算太好吃,都是由糖浆和唐津构成的,但是就是觉得它充满了年味,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提到粘豆包在东北生活过的70后80后,我相信一定都会对这种小吃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有糯米面儿的和黄米面儿的,在豆包的外面裹上一张苏子叶,然后等待着热气腾腾的豆包做好以后,马上准备一碗白糖,边吃豆包边蘸白糖,那个时候简直觉得这种小吃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尤其是外面裹着的苏子叶拥有一种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