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春节做什么好吃
1、苗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苗族过年的风俗有如下: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二、百狮会
苗族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段尘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昌拿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
五、苗年食物
苗年期间,每户人家都要清扫门户、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有糯米酒,而且还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节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饭,还要守岁到午夜,并耐燃搭开门放鞭炮,迎接龙进门。
2、苗族的过年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过年习俗:苗年期间,每户人家都要清扫门户、杀猪宰羊准备丰盛的食物。糯米在苗年食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有糯米酒,而且还有用糯米做成的糍粑。节日前一晚,一家人要吃年夜饭,还要守岁到午夜,并开门放鞭炮,迎接龙进门。
节日当天一大早,晚辈在长辈的主持下,将准备的祭品摆放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苗族在苗年期间给牛鼻子上摸些酒,表示对其辛苦一年的感谢。苗年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日子。姑娘们身着百褶裙,佩戴耳环、手钏等多种银饰物,在小伙子的芦笙伴奏下,排成弧形翩翩起舞,这就是苗家踩堂舞。
到了晚上,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游方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通过对歌,彼此中意的男女便由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这是他们的定情之物。
“吃鼓藏”年如果与苗年相遇,苗年就显得更为隆重。“鼓”的意思是“大家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茄誉困同举行的祭祖仪式,七八年、十来才虚宽举行一次。“鼓藏”前颤念,将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主持仪式,杀牛祭祖。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3、苗族人过年必用侗米招待来客,你对这种食物了解多少?
苗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小麦、玉米、红薯等谷类。多数用甑子蒸饭,少模蠢散数地方用鼎炉POTS煮饭。糯米是节日、走亲访友、婚丧嫁娶时的礼品和祭品。每年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定的糯米,苗族人喜欢吃酸菜。酸汤是苗族人必备的菜肴,俗称 "父母菜"。在炎热的季节,几乎每天都要做这道菜。
酸汤是由干净的米水发酵而成。煮酸汤时,用青(白)菜和瓜豆混合煮,有的还放一把米和适量的番茄、木姜子(花)等调味品,味道鲜美。酸辣子、酸汤鱼、酸菜、辣子面、冻鱼、腌韭菜根和果脯、猪肉水煮汤、鸡肉粥、灰菜发酵旦氏肉等都是苗族过年过节的必备菜肴。家家户户都有酸水坛、醋坛、腌莱坛、腌鱼坛、腌肉坛等。关于酸菜还有一些流行的说法,如 "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坛子不倒,菜不烂"。
黔东南风味食品有侗乡酸菜鱼、镇远菜、凯里酸汤鱼、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烤鱼、崇安河酸汤鱼、侗家油茶、社饭、聪江香猪、三耳麻鸭、榕江香羊、侗族水果、侗家裤裆肉、侗家羊扁、牛扁等。凯里一般住宿的地方都有食堂,但如果你想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就需要到凯里街上去,在这些地方就餐是很便宜的。如果是在村里的村民家吃饭,大约每人5~10元,但要求不能太高,能填饱肚子就行。剁成小块和鸡肉、辣椒一起炒,煮熟的肉色泽鲜艳,香气浓郁,韧性十足,辣味让人难忘。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档握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4、苗族有哪些春节民俗?
苗族春节民俗:“保年树”与“赶年场”
苗族原本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按照苗族习俗在农历十月过苗年,近代以来湘西地区的苗族渐渐改过春节了,但也有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过苗年的习俗。凤凰苗族过年很有特色,每年春节的凤凰古城都会吸引大批旅游者,特别是除夕前一天就有很多游客赶到凤凰旅游,过除夕。
苗族除夕这天要在房前屋后插上新砍来的榄篱笆树,称为“保年树”。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这一点形式上和各地都一样,却有着不同的内涵。每年的除夕傍晚,全家人一起动手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天喜地吃团年饭。
饭后,家里所有人都要洗脚,先从小孩洗起,意为“出门处处有着落”。除夕深夜,人们还要占卜来年的气候,看北斗星周围的云雾状预测水涝或干旱。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小孩子们就已经醒来抢鸡头,单等第一声鸡鸣响起,就蹦蹦跳跳地跑到院落里点起新年的第一挂鞭炮。抢到了鸡头,意味着会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正月初一,凤凰苗族最大的活动就是“赶年场”,十里八乡的苗族人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舞狮子、唱花灯等娱乐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5、苗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 苗族特殊美食
苗族传统节日包括有苗年、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赶秋节、花山节、踩鼓节等。在苗族传统节日中,苗年判禅滑是最为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个集纪年性、祭祀性为一体的日掘腊子。那么对于苗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还有哪些内容,可以随着我继续往下袭含了解。
苗族传统节日 1、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节日期间,苗族人民会蒸制花糍米饭,以及聚集到固定的地方,通过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的方式以示庆祝。
2、吃新节在每年农历六七月间,节日期间会举行3-5天集会,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十分热闹。
3、龙舟节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赛事主要分为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
4、赶秋节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这时青年男女会聚集在村寨、山场,通过唱歌、跳舞来寻求伴侣。
苗族特殊美食苗族特殊美食有苗家酸汤鱼、苗族油茶、苗乡龟凤汤、糯米粉等。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于苗族传统节日包括哪些已有所了解,可知苗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每一个节日中都有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有机会可以前去体验感受一下。
6、苗族春节的风俗有什么?
苗族春节的风俗有:
1、过苗年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
2、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3、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4、吃排家饭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
相关内容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苗族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捕鱼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7、苗族春节的风俗
苗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苗族是一种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区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风,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这几种。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渗橘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 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 *** 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哗颂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乱喊郑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樱桃会”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节日,苗语称为“留枇瓦”。每年春夏之交时,山上的樱桃熟了,一粒粒一串串红红紫紫的挂满枝头,姑娘们相邀上山来了,小伙们相邀上山来了,他们钻进樱桃林里,互相对歌,互敬樱桃,树上树下,歌声悠扬。
苗族青年赶樱桃会的日子,虽说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但大多都在立夏后三天赶,因为这几天正是山上的野樱桃熟悉的时节。花垣县排料乡岩门寨的年轻人赶樱桃会,却必须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到底为什么?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人们因生产工具落后,粮食产量低,不够吃,居住在大山里的苗民们便上山摘野果吃来补充粮食的不足。有一年春暮,山上的樱桃又熟了,居住在仁共山下的苗族青年达西,就邀约寨子里的姑娘后生上山去采樱桃。但是,好景不长,季节一过,满树满坡的果子被风一吹,就落光了,没有了野果充饥,苗家人的日子更难过了,族母娘熊为此愁得消瘦了许多,达西和族人们都非常痛心,特别是达西,更急得不行。他想:如果打得一只大野兽,足够全部族人吃个饱就好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族母娘熊,娘熊非常赞同。并告诉他说:“离本地不远的地方有座‘高业’(即牯牛坡),那里有许多你说的这种野兽,由一个年轻姑娘看管,你是不是去问她要一些来?”
“好,我马上就去!”达西按族母的吩咐,去了高业。
高业这地方,满坡是又肥又壮的水牛,全由一名姑娘看管,达西向那姑娘说明了来意,希望也分一头牛给自己带回去,可是姑娘不答应。这些牛,与她相依相伴多年,是仙牛,怎能让达西带去杀吃呢?
达西不气馁,为了想办法说服姑娘,他打听到这姑娘爱吃樱桃爱唱歌,于是,他就天天到仁共山采摘樱桃就给姑娘,然后和她对歌。他赞美姑娘的美丽,颂扬姑娘的纯善,一天又一天,姑娘动心了,她爱上了天天给自己又就樱桃又唱歌的达西。于是,她背着哥兄,带上两头最腰最壮的水牛,和达西一起于四月初八这天来到了苗寨成亲。同时,把两头水牛作为礼物,献给了族母娘熊,但姑娘没有让族人把牛杀吃掉,而是教会他们利用耕牛帮助人犁田耕地。这样,有了水牛的帮助,达西族人们粮食增产了,够吃够穿,再不用上山采野果充饥了。后来,为了纪念达西在四月初八这天带回了耕牛,人们把四月初八这天定为牛的生日,每年四月初八一到,无论农活再忙,都要让牛休息一天,而且还要煮上一锅南瓜洒上盐水给牛吃得饱饱的以示庆贺,而那些年轻人们则相邀到仁共坡去采樱桃、唱情歌,以纪念姑娘和达西,这个习俗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并且,由于岩门寨旁的仁共坡位于花垣、保靖、吉首三县市交界处,消息传得更快,附近三县市苗寨子里的年轻人都闻讯赶来参加,在山上唱歌、跳舞、打球、活动,岩门寨的四月八与樱桃会一年比一年做得闹热了。
女人不吃鸡血
男人不吃死笼鸡,女人不吃鸡血,这是花垣苗族奇中之奇,怪中之怪的风俗。
在古代,夜郎人不吃鸡血。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外族人曾用鸡血淋死了他们的“金银树”,把他们的金银掠光了,落到了人财两空的境地。鸡血在夜郎成了禁忌品,是只能用来盟誓表心,结拜兄弟,真诚相待的见证物而已,因之,古夜郎人吃鸡、鸭都用棒打,叫做“椎鸡”、“椎鸭”。不能说传说都是虚构的,在夜郎的濮语中确实末有“杀鸡”、“杀鸭”的词汇,只有“打鸡”、“打鸭”的词汇。
传说古代夜郎人都是白皮细肉的,个个都才貌双全,不像现在有的嫩白,有的殷红,像被“雷公”烧过了一样,俗称“雷公烧”。夜郎人为什么会逐渐变丑了呢?
当然也是传说,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当然没有人写书,你到哪里去查考呢?据说那时候夜郎人出了个王横人,背叛了祖训,吃鸡不打,用刀杀放血,并放些饭,让血饭搅在一起,煮熟成了......>>
苗族有哪些节日习俗 苗族是一种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区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风,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这几种。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的节日和习俗或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苗族过年习俗30字左右 不远万里也回家,千金无门票难求,任劳任怨吃尽苦,酸甜苦辣亦有在,身无分文面无颜,初一十五忙拜年,走亲访友串串门,春夏秋冬又一年。
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 苗族是一个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义车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努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努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饰,穿戴新衣,从山顶、山腰、平坝向四月八节日活动场地聚集,这一天要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纪念活动又增加了经贸洽谈、艺术文化研讨、旅游观光等新内容,......>>
8、要苗族过春节的民俗,服装,建设,饮食。四样选一到两个来写一下,也可以都写,但是要有详略之分。写作文
苗族: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手链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毕州孙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迹腔。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9、关于苗族的饮食风俗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燃蔽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型唯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皮租州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10、苗族的春节习俗?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