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风俗
1、你的家乡有哪些过年的风俗习惯?
大家好哇,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潮汕地区,这里靠近海边,有着丰富的美食,小吃尤多,富有地方风味和美食特色,以及有着有趣的过年特色风俗,下面我给你们分享一下我的家乡的年味美食以及特色风答悄哪俗吧。
年味美食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小吃,丰富多样,也代表了当地的习俗。而潮汕地方更是有很多精致、有特色、美味的小吃。除夕前几天,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下面我来介绍我家乡过年常做的几种美食小吃。
红桃粿在潮汕地区,过年过节常要做粿来祭祀,而光是粿就有好几种,有甜粿、米粿、萝卜粿、鼠壳粿、糯米粿和红桃粿等等,其中我们家最常做的粿就是红桃粿啦。
红桃粿的外皮为低筋面粉,酵母粉,糯米粉和面做成,馅料为糯米,花生,香菇,或白萝卜芹菜等配料制成。
其外表形状像一个桃子,颜色也是粉红色的,所以取名为红桃粿。潮汕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如意、好意头的象征,而粿在制作过程需要发酵,故取其“发”的好意义。桃果象征长寿,所以制作桃粿也反映了祈福祈寿的愿望。
这种桃粿是过年过节祭祖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种食品,是潮汕人的一种习俗。它的味道也非常香,软软糯糯的,很有弹性,馅料丰富,而且不易腻,可炸可蒸可煮,形式多样,非常好吃。
红桃粿
酥饺外皮用料为手工面擀皮,馅料是白糖,花生,芝麻,而且简单易做,每次我都会在家里帮我妈妈一起做,先拿起一张薄薄的饺皮,把适量的馅料放上去,再对折合在一起,最后捏上一些褶纹,全做完后再由我妈妈放到锅里油炸而成,酥饺是否好吃,离不开对火候把控,将之炸至金黄酥脆,便可出锅。
“酥饺”的外表形状像弯月,边缘上捏些间隔相等优美的褶纹,颜色也金黄金黄的,油炸出来又好看又酥香,外皮酥酥脆脆,馅料香甜可口,可以当零食一样解解馋,吃上一个忍不住吃下一个,小孩子也非常喜欢吃,馅料里糖浆的甜、花生和芝麻的香,让人口齿生香。
酥饺不仅是潮汕人春节、元宵的必备供品之一。而且在农历正月前几天,潮汕地区家家户户的茶几上总摆着几盘酥饺,要是有亲友来拜年,便围在茶几边,边喝工夫茶边吃酥饺,气氛温馨和谐,非常惬意。
酥饺
卤味潮汕过年常见卤味之中有卤鹅、卤鸭、卤猪脚、卤五花肉、卤鸡爪等等,卤味在潮汕地区也是不同地方有着不同口味,有的偏甜,有的偏咸香的,但大体上都有一个卤汁的香味。
在我们家乡每次过年前许多家庭就会早早买一些鸡鸭鹅、猪肉等放在冰箱,过年前几天拿出来,加上一些卤料,进行卤制。那个香味,让闻到味道的人都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在卤味中,尤其是隆江猪脚饭,是我家乡一道有名的菜肴,也是经典的小吃。曾经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
陈晓卿曾在《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描述:“隆江猪脚,皮下脂肪丰盈醇厚,大师傅在小火慢炖的锅里,一刻不停地用卤水淋浇,直至油脂尽除,汁味尽入……”。
在过年前,许多家庭都会买猪蹄进行卤制,我家也不例外。每次过年我妈都会买猪蹄隆江猪脚,将其洗干净,卤制好放进高压锅,煮出来的猪脚非常弹嫩糯香,色香味俱全,香气清码四溢,而且肥而不腻,入口香爽,一咬里面的肉立马散开,加上潮汕特有的开胃菜——酸咸开胃的菜脯更是绝了。
隆江猪脚饭
鱼丸和虾枣潮汕地区多为沿海地区,每逢过年过节,许多人就会买许多海鲜备用,特别是鱼和虾,用来制作成鱼丸和虾枣。
在我的家乡,以鱼或以虾为主料做成的鱼丸和虾枣,是潮汕一道地道且有特色的美食,每次都有外地人前来品尝。在经过油炸之后,鱼丸和虾枣颜色金黄,入口酥松,肉质非常弹牙,但由于整个做工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多,一般情况下也只有过年或者一些比较重要的节日才会做。每次我回家最想吃到的就是这个了,香甜可口,毫无腥味,非常入味,吃过一次就难以忘记那个味道,在外地上大学运袜有时候很想念吃上家乡的鱼丸和虾枣。
潮汕特色虾枣
牛肉丸相信许多人都吃过潮汕牛肉丸吧,牛肉丸为潮汕特色美食,以柔、润、鲜、爽而美名远扬。据说潮汕牛肉丸还入选了今年的北京冬奥会餐桌哦,牛肉丸在经过潮汕人多年的探索与积累,也有了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在我们家乡,过年过节更是少不了牛肉丸的出现,正宗的潮汕牛肉丸,选用新鲜牛腿肉,纯靠完全人工手打,肉质细嫩,口感鲜香浓郁,有时候还会在打牛肉丸的时候加进一些嫩筋,增加了点嚼劲。每次我家过年打火锅必下锅煮,一口咬下去弹牙爆汁!
每次我在外地上大学吃的牛肉丸感觉跟家里的真的是天壤之别,这也难怪好多人买牛肉丸就要专买潮汕牛肉丸。而且不只潮汕当地人喜欢吃,很多外地游客甚至就奔着尝尝正宗潮汕牛肉丸而来。
潮汕牛肉丸
特色风俗在潮汕地区里,许多传统的过年习俗还保存完好。因此在我印象当中,我对在家乡过春节的氛围感受,为年味比较足,有趣好玩。
在这个月里,潮汕人的春节从“办年货”开始,到“闹元宵”结束,是潮汕人最忙也最热闹的时候。
采囤过年前,在日历上找一个吉利且适合打扫的日子,用竹叶、榕叶、甘蔗尾或长扫把将屋顶,天花板,门窗,犄角旮旯进行打扫清洁,把蛛丝、灰尘都清除干净,听我妈妈说这就叫“采囤”。 “采囤”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寓意为把一年来的晦气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
家家户户都要彻头彻尾大扫除,陆陆续续将家里的门窗、桌椅、砖墙、被子蚊帐、坐垫抱枕等等清洗干净,所以每次我寒假放假回家在过年那一段时间都非常忙,不是在洗这件东西,就是在清洗那件东西。
清洗完毕,将每样物品归位后,布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而又干净整洁的大小物件,小时候家里采囤完了之后看到家里摆放整齐,干净空阔了许多,心情也舒坦了许多,正所谓,清掉晦气,新年新气象是也。
潮汕“采囤”
“神上天”之日在我们家乡,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被称为“神明”上天“述职”之时。下界诸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善恶诸事。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在我们家乡,这位灶神叫“申面公”,也有名为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
《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妇女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先要把锅拿到屋外巷头清除黑黑的烟渍污垢,俗称“耙鼎”。从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清理室内卫生,从这一天起,要等到过年后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皇大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玉皇大帝就会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在潮汕,人们对供奉的神灵称呼为“老爷”,家家户户的妇女们要把这一年里贴的各种“老爷符”撕下来,以及把平时随身携带的老爷符都拿出来聚集在一起,再把香枝取下来,然后一起放入袋子里或桶里,再火化后拿去放在河边,随流飘走。
农历腊月廿四日
过年前的准备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等待新年的到来。除夕前家家户户不但忙碌打扫清洗房子,还要张罗备办各种年货,年货一般以红色外包装为主,象征喜庆吉利。对于潮汕人来说,过年还要准备许多肉类和素食祭拜,肉类一般有鸡、鹅、鸭、鱼肉和猪肉等等,而水果则尤其要买柑桔、橘子、青橄榄等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非常丰富。
除了准备吃的,潮汕人在年前还要理发,即在过年前,要“剃个雅头过大年”,潮汕俗语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潮汕人爱清爽整洁,在年前,男性一定要理发,女性则一般为“挽面”,“挽面”是潮汕女性理发美容的一种特别手艺,即用线将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后修出弯弯的月牙眉,以容光焕发迎新年。
潮汕人还喜欢用洗澡来图吉利,“洗涤污秽,消灾免祸”,年三十这天潮汕人都得“洗白白”。而且这一天还要早洗澡,每到这天我妈在下午就会开始催促我们该早点洗澡了。在除夕这一天就要贴对联了,以及挂福字、贴春花。到了晚上就有人家开始放鞭炮了,这一一都是跟“年”的传说有关,为了驱赶怪兽“年”,防止它来伤害百姓,同时驱邪避凶,潮汕地区至今仍保留这些习俗。
贴对联
除夕夜除夕夜里,家庭主妇们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年夜饭。因为这个时候是一年中家里人聚的最齐的时候了,祭拜完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再上桌,一家人团团围坐,围着桌子里谈笑风生,热热闹闹的聊天,一片喜气洋洋。
除夕夜送压岁钱是也潮汕过年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压岁钱不是直接递送,而是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红包里,我们家乡俗称为“压腰”,寓意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长辈给晚辈送压岁钱
拜年拜年,又称为“拜正”。一般是正月初早餐后,大人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带上礼物到亲友家拜年,互相问候,说一些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以橘子(大桔)、青橄榄、油柑、糖果等摆至客厅,一边聊天,一边共品工夫茶和酥饺。
客人赠上橘子祝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橘子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所以,在潮汕地区,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橘子(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一定要是双数,双数寓意吉利。大人看到对方的小孩,也会给他们包上红包,祝他们学业有成,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拜年
正月“营老爷”潮汕地区特有春节“劳热”活动,又称“营老爷”,是潮汕最重视的游行祭祀活动,不同地方迎老爷的日子不完全一样,一般都在农历正月轮流于各乡村举行,游行祭祀活动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
各村表演节目,小朋友们挑着灯笼跳着舞,旁边的锣鼓喧天响,年轻姑娘们身穿美妙的旗袍或具有潮式风情的戏服,还有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整齐的着装异常鲜艳和美观,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所用乐器不在多,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优美的潮汕乐曲回荡在欢乐的节日里。“营老爷”是一种文化传承,营老爷中的儿孙旗、灯阵、灯河代表的是族群枝叶的繁衍,潮汕人也通过这项古老活动来增强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小时候每逢过年我最期盼的就是去看这个游行活动了,每次在正月前几天挑一天早上早起,吃早餐完穿上新衣服,然后就跟妈妈还有弟弟妹妹去观赏,现场非常热闹,锣鼓声和鼓掌声不断,大家都喜笑颜开,拿着手机拍短视频,分享此刻的欢乐与现场热闹画面。
潮汕“营老爷”
表演结束后就开始游神,游神队伍中的主角是武帝庙的关老爷,和来自十四乡各寺庙中供奉的老爷们。还包括之前表演节目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在镇中各处巡游,游行结束后把老爷们又送回武帝庙。整个游神环节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新年夜晚,会有许多人盛放烟花,非常好看,将新年气氛烘托至高潮。
在正月里,还有一些人会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话语,将代表吉祥如意的小红纸贴于别人家门口两边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人,都趁着讨点赏钱。而潮汕人过年讲究吉利,正月一般不会说脏话或直接拒绝,都会给点小零钱打发他们。所以现金在我们家乡还是经常使用的,过年还要准备一些零花钱以给这些人。
初二、初三日各乡镇组织一些新春文娱活动,不仅有搭戏棚演潮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活动丰富多样,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呈现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正月初七食“七样羹”在潮汕地区有传说,农历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女娲氏开天辟地,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因而潮汕人把初七称为“人日”。 潮汕正月初七就有吃七样羹的传统,潮汕有一句俗语:“七样羹,七样羹,大人愈吃愈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变红雅(脸红润),姿娘(姑娘)吃了像朵花。”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七样羹”。大人、小孩每人至少吃上一大碗。食七样菜,其实就是品尝生活,也是取个好兆头。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七样羹的寓意分别是:厚合菜(合家平安)、大芥菜(大发财)、春菜(春来发芽)、芹菜(勤劳致富)、菠菜(潮汕音飞龙菜,寓意飞龙在天)、大蒜(诸事精算)、韭菜(长长久久)。
七样羹”煮法十分简单随便,各种蔬菜取适量,生菜落锅,热火煮熟,便成了原汁原汤的潮汕美食“七样羹”。正月初七取七种寓意美好的蔬菜一锅煮是潮汕地区民间一种特色食俗,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
将七样羹将煮成一锅
以上就是我的家乡——潮汕地区的年味美食还有特色风俗,它们都包含了许多美好寓意,当然实际上的美食和风俗肯定不止这几种啦,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欢迎你们来潮汕游玩呀,相信这里的美食以及特色风俗肯定让你流连忘返!
2、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贴春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祭祖等。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旅陪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段液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拆燃蠢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关于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年”兽的办法。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
3、家乡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家乡春节的风俗有:贴窗花、放鞭炮、发红包、挂年画、穿新衣、守岁、聚财、姑爷节、子婿日、祭财神。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哪册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李旅宏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迎新之意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挂在壁上镇亩。由古代贴门神演变面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穿新衣,传统民俗文化。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
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守岁,又称为照虚耗、熬年,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4、在你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请写一写。
说起春节这个深受大小朋友喜爱的节日,就不得不提到贴春联、收红包、穿新衣、吃大餐这些让人翘首企足的常见年俗啦!你是不是也在期待呢?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年俗也千差万别。今天,我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我的家乡——浙江年味浓浓的习俗吧~
1、拜六神浙江在春节会有拜六神的习俗。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2、抲年鬼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抲年鬼”者,都为街头乞丐或无业皮带游民,头戴一顶武状元帽,脸挂一串红胡子,手执宝剑,腰系铁索,很象钟馗打扮,挨家串户地进行吆喝抲鬼。后面跟一随从,为其呐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随从者接应一声“抲”!这样边演边跑,遍培禅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导、怪抲完斩绝。最后由各家各户给予扮演者应有的谢情报酬。
3、大祭典送灶神之后, 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浙江绍兴人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是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
4、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一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配握尘,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5、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浙江的春节习俗了,你们家乡有什么习俗呢?
5、春节家乡习俗是什么?
春节家乡习俗如下:
1、腊月二十三,小年。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了。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3、正月初一,过大年。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洪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5、春节期间的习俗。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6、过年了家乡有哪些风俗?
过年了家乡的风俗有:
1、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2、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作“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3、贴年红: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
5、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6、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7、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他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
8、拜岁: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9、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7、家乡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1、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3、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4、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5、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8、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剪窗花、写春联、贴年画、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守岁、拜年,一个个习俗,孕育了中国特有的“年味”。
1、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张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2、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桃符,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意义。据研究,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用来驱秽辟邪,几经演变,于是有了现在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每逢新春到来之际,无论身处何方,家家户户都高旦会贴对联。中国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连珠。有的地方的人们还会贴门神,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大家对美好一年的祝愿和希冀,也烘托着新一年到来的欢乐氛围。
3、挂灯笼:灯笼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平时也会挂灯笼用来照明,但红色灯笼通常会在春节期间挂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红灯笼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在门前挂起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红红火火的灯笼,直至元宵节过后才取下,营造春节的喜庆氛围。
灯笼悔禅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灯笼寓意十足,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在大街小巷。春节挂的灯笼,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话。灯笼的颜色一般是红色,红色和朱砂的颜色一样,而朱砂在风水文化中是驱邪除灾效力极强的宝物,深受人们的欢迎。
4、穿新衣:春节穿新衣,除旧气,代表着万事更新,新年新面貌。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服,除旧迎新,图个喜庆。
5、吃年饭:年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饭是每年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有很多寓意。有的地方吃汤圆,寄托新年“团圆”、“圆满”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6、吃饺子:吃饺子原是北方人的习俗,过年吃饺子有“更年交子”之意,是为了一年交好运。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都是取一年交好运的好意头。春节期间,民间都要吃饺子,寓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都要吃饺子。有的人家将消毒后的硬币包进饺子,谁先吃到,预示着新的一碧念尘年里会交好运。
7、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习俗之一,在西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也称作“熬年”,各家各户吃完团圆饭,通宵守夜,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民间传说中,每年春节除夕夜,“祟”就来到人间,专门摸熟睡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摸过的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为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或烧起炭火,跟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这就叫“守祟”。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就慢慢将“守祟”叫做“守岁”了。
古时守岁有两种寓意:年长者守岁,有珍惜时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如今,除夕吃完团圆饭,大家会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倒数迎新年,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各家各户会放烟花和鞭炮,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8、放爆竹:爆竹又叫鞭炮,是春节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午夜交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响彻云霄。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寄托迎祥纳福的心愿。
但由于现在环境因素,大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就有了电子炮竹来替代,模仿燃放时的声音和闪光度,增加节日氛围和仪式感。
9、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中国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之后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走亲访友,称为拜晚年。
如今,拜年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受疫情的影响,短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和视频拜年等形式越来普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牵挂亲友和表达美好祝愿的主题是永恒不变的。
10、给压岁钱:压岁钱起源较早,但全国流行是在明清时期。
压岁钱最早称为“压祟钱”,相传“祟”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专对小孩子下手。大人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压“祟”钱,将其放在孩子的枕头下,有驱逐邪魔之意。
那时的压“祟”钱都不是真钱,而只是给像钱一样的东西。如今,压岁钱的实用性逐渐强化,年饭过后,长辈将准备好的红包发给晚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压岁钱。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
9、你的家乡有什么过年的习俗?
还有走亲戚等活动。但我不喜欢走亲戚,只想好好休息。以前有一句话,叫“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那时候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人们春节回家过年的脚步。如今时过境迁,时代也变了,回家过年对于某些人来说成为了一种恐惧,成为了一种焦虑。
1、扫尘: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2、贴春联: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镇锋弊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3、贴年画: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4、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5、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6、放爆竹: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
春节将至,我过年的仪式感有贴春联,穿新衣,戴新帽。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春节我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老婆。我见过最不人性化的服务是车位管理费。几乎没有提供什么服务,就要强行收费。我的老婆就是我主动御族追求的。
我会在亲密关系中主动表达爱,主动表达爱非常重要。也是对我的老婆,我经常主动表达爱。我最久喜欢一个人10多年,最终她成为了我的老婆,我们在一起了。我喜欢家人的陪伴。
我不介意另一半的过去,只想让他有更好的现在和未来。
我的经历让我更珍惜现在的爱情。
这让我觉得家人的陪伴也非常重基橡要。
作为男人来说能够养家糊口下班回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妻子温柔贤惠,孩子上进懂事,闲暇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玩游戏看看小说。
如果有钱,你当然也可以旅旅游,这是男人的幸福。作为女人来说,有自己的一份稳定工作,让自己有不伸手拿钱的底气,丈夫顾家体贴,孩子孝顺,家庭和睦,年轻漂亮,这是女人的幸福;
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我觉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在的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
但是人类个体间是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因为这句话本身放在现在社会去理解,就会是以下的解释:
1、大多数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即使想关心,也可能会被误会成是带有其他色彩的关心;2、我们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无疑于是在营造一种假的亲密关系,想通过此种方式拉进彼此关系;3、如果将事事都与自己联系上,这种内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无法描述的。
10、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过年风俗?
马上就要过年啦,想必大家都在忙碌地准备年货吧,期待着过年能够大吃一顿~并且和家人好友们聚在一块做一些有趣、富有年味的事!
我的家乡是上海,作为一个南方的城市,有着很多很好吃、很有特色的年味美食,也有不少特色风俗,接下来我就来介绍几道我特别喜欢的上海春节美食和上海的特色过年风俗吧!
年味美食
一、红烧肉
红烧肉是一道非常汪判寻常的家常菜,想必大家应该都吃过,但是在上海,红烧肉这一道菜却与其他地区的略微不同,它的口味是偏甜的,因此上海红烧肉这道菜还可以叫作老甜肉。这一道菜我非常喜欢吃,因为我平时比较喜欢吃甜食,并且红烧肉甜甜的味道降低了肥肉的油腻感,是我每年过节必吃的一道菜。
二、本地蒸三鲜
本地蒸三鲜,别名腌笃鲜。这一道菜是上海许多饭店以及家庭过年必点菜第一名,作为拥有很长流传时间的一道经典本帮菜,蒸三鲜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主要是由虾、笋片和咸猪脚组成的,味道鲜美,汤汁浓厚香醇,咸肉酥肥美味,竹笋清香脆嫩,味道太好啦!
特色风俗
一、逛庙会
春节期间,我通常会和家人们一起去逛庙会。上海有几个比较著名的庙会,比如上海城隍庙会、上海大观园皇家庙会。庙会特别热闹,特别有年味。因为一到过年期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其他城市玩,所以上海的年味并不是很足,但是庙会里熙熙攘攘,充满欢声笑语,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和弊迅小玩意儿,还有趣味活动可以参与,并且,庙会里也承载着许多上海风情文化,它代表着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所以我特别喜欢去逛庙困卜改会。
除此之外,到了夜晚,庙会的灯会活动十分漂亮,多彩的灯光映出了过年的红火和喜悦,非常适合观赏,也是打卡拍照的好地点。
二、大年初一吃汤圆
上海人习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吃汤圆,这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通常在大年初一吃饺子。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家都会在早上第一顿饭上吃汤圆,并且家人们都围坐在一起,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健健康康。
以上就是我家乡的一些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