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节日 » 情人节买一个摩睺罗是什么意思

情人节买一个摩睺罗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1-29 15:45:39

1、“七夕节”本为女子祈福的节日,为什么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女子乞巧的活动设定在农历七月初七呢?原来,女娲创造苍生时,在第七日造出人来,初七为“人日”。“七”还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诗,日常生活七件事。再加上《黄帝内经》中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这样一来,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对女子意义非凡,两个吉祥数字叠加,七夕乞巧祈福顺理成章。

南朝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整,织女成为天帝之女,许嫁河西牵牛,但织女婚后消极怠工,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缘起并非偶然,是中国“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特别提到了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代秉承南朝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至于长生殿的私语,托白居易的福,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唐代以七夕为题的诗就达八十多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乞巧盛会。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代妇女陈瓜果、穿针乞巧,蜘蛛网占与前朝类似。她们还会在瓷器内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彩楼束之,谓之“种生”,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谓之“乞巧楼”。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京师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子女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七夕这天,大街上皆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或“摩罗”,是以雕木彩装为底座的泥塑土偶,或用红纱碧笼装扮,或饰以金珠牙翠。“磨喝乐”或“摩罗”是梵语音译,本意为佛经中的神名,宋代七夕至此出现了佛教因素。

两宋时可以说是七夕节的鼎盛时期,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鹊桥仙更是成为佳作频出的词牌名。

织女星出现在头顶的夜空就预示着七月的到来,再加上纺线织布的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乞巧、祭祀、求福的时节。至于牛郎织女来相会,那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此习俗的基础上,看到晚上夜空中银河的另一边也有一颗相对应的明亮的星星,然后经过天文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制了一个这样美丽的传说。从而将一个七夕乞巧演变成男女相会的日子,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七夕节为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摘抄)

因为以纪念牛来郎、织女爱情自悲剧为基础的七夕时节,在唐宋时期融合了乞巧、乞美甚至乞子等内涵,由“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拜祷变成了群体性的公众节庆活动。

而无论是乞巧、乞美还是乞子,实际上也都与旧时女子希望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有关。董乃斌先生指出:“‘乞巧’和渴望婚姻幸福,对于未婚少女和一切已婚妇女,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回事。”由此看来,宋代以后的七夕节已经成了女子们乞求神灵护佑的“女儿节”。

明人《岁时纪事》记载:“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

这一记载源自宋人七夕节俗。根据刘宗迪先生的研究,这些或用镂金、珠翠、象牙、龙涎佛手香,或用蜡制的小人偶“摩睺罗”源自西亚宗教的七月节俗,经过波斯、粟特等国家传入中原,在宋代时与中国的七夕节俗融合。

3、古人怎么过七夕?

在现在的消费时代,节日几乎都会被蒙上一些异样的色彩,乞巧节也不例外,精明的商人们抓住『 牛郎织女的传说 』将之炒作成了『 中国式情人节 』,这样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节日如果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便有淡出生活的危险,但是乞巧被称为『 中国式情人节 』时,并没有体现里面的『 中国内核 』,反而更像是对『西方情人节』的生搬硬套。我在下面选了一点古书中描述乞巧节的文字,让大家看看乞巧节的本来面貌。

下面所选的文字都是宋朝的。宋朝在中国几千年的各种王朝之中,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玩也最接地气的朝代。虽然比起其他朝代在政治军事上略显窝囊,但无论是从市井的娱乐来看,还是从文化上来看,都很兴盛,《梦粱录》云『 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 』,足可见之。

宋朝在七夕之时,一家人在庭院中摆上小吃点心,家里的女子用彩线穿七孔针,叫做乞巧。而把小蜘蛛装进盒子里待其结网,就更是一个有意思的风俗了。那几天市井里的小商贩也不过错过这个机会,纷纷出来兜售一些玩偶甜点之类的东西赚取资费,集市现在愈来愈难见到,可能不久以后就只能从文字中感受集市——那种的熙熙攘攘能看到人间百态的地方。

现在大家似乎更注重于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但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诗经里有这样一首诗『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 迢迢牵牛星 』,都已经把牛郎织女放在一起对照了,证明牵牛织女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具雏形,但当时应该还没有如现在这样的故事情节。

汉朝《风俗通义》里说:『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西晋时候的傅玄也在《拟天问》里写道:『 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但是光有梗概,而无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前看过几篇唐代的传奇小文,里面也只有一点牛郎织女传说的大概轮廓,而且最开始『 牵牛 』与『 织女 』是平等的作为『星』而存在,后来『 牛郎 』为何地位下降成了凡人?不过民间传说本来就都是口口相传一步步演变的。细细分析一下这个传说的演变历程似乎也挺有趣,不过在家不便查资料,还是作罢。

对于下面那个叫『 磨喝乐 』塑土偶,我查了下词典, 摩罗在古印度既可以是一种花,同时也可以表示鳄鱼。而摩睺罗则有须臾的意思,也有一个意思是指人首蛇身的大蛇,在佛经中多为护法神。 宋朝在七夕叫卖的名『摩罗』的小玩偶,估计是从人面蛇身的护法神之意演变而来,有『天仙送子』之意。异域的影响在北宋的市井并不少见。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