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节日 » 七夕节公历什么时候

七夕节公历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3-04-21 23:40:27

1、七夕节是哪一天?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关于七夕,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其文云:“七月四日,命治曲室,具薄持槌,取净艾。六日,馔,治五(按:同谷)磨具。七日,遂作曲及磨具。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柒丸,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尔也。”这里记载了从七月四日至六日对七月七当天的准备,以及七月七当天制作吃食、药物、曝晒图书和衣物的相关活动。其中流行于后世的,主要是“曝经书及衣裳”。

《世说新语》中引晋戴奎《竹林七贤论》云:“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这里提及的“法当晒衣”,可知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后来到了明清之际,七夕也仍有曝晒这样的民间活动。北京《永乐府志》载,“七月七日,曝洗、作曲、合药”;河北《内丘县志》也有“七月七日暴衣书,不知乞巧”的记载。然而在今天这一习俗已成流风遗韵,恐已消亡,《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甚至都不见记录。

而真正使七夕深入人心的还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成书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了吟诵这两颗星星的诗句: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歧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不过这仅是古人借着两颗星星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跟牛郎织女传说还有一定的差距。

直到汉朝,人们把牛郎织女编成了神话故事。崔寔《四民月令》说:“七月七,河鼓(即牛郎)、织女二星神当会。”这个记载里,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这天相见。一直到南北朝这个浪漫无边的时代,牛郎织女故事在文人们的编织下,身世也被编排得更清晰。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终于成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依托现实社会为背景,牵牛星从天上的星神变成了人间放牛娃,织女则因动了凡心下嫁到人间。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述更详: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牛郎织女传说为七月七增加的是浪漫、传奇色彩,但是七夕最重要的还是它的现实主义寄托,也即“乞巧”,女孩子向织女(育有一对儿女的织布高手)乞求让自己心灵手巧的节日。相传在七夕晚上,皇宫内的宫女还要进行穿针乞巧的比赛,最先完成的宫女便是“得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也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流如织。少女们都希望可以嫁个如意郎、向织女求赐美满姻缘。

所以七夕不仅仅是女儿们的节日,到了如今,更被赋予了情人节的意义。

2、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2022年七夕节是8月4日,星期四,农历七月枣燃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GJ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GJ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习俗

1、“雅秋”的传说

另外,神话传说天上的织女向往人间,私自下嫁牛郎。生气的王母娘娘用她的发簪划出一凳脊虚条天河将其二人分隔两边。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鹊搭桥相会。因此在莱阳当地有传说,七月七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鹊(胶东方言称“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桥去了。

2、“姐姐哭”的传说

再据说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约会能白野斗头谐老,夜深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这一日及前几天如逢阴雨连绵,称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会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织女思念牛郎,以泪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阵一阵的,称其为“姐姐哭”。

3、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七夕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部分商家和媒体联合炒作,宣传为“中国情人节”。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4、七夕节在几月几日

每年的夏历七月七日庆祝。在公历上的日期不是固定的,因为农历和公历之间有一个差异。在2023年,七夕节将在公历8月22日庆祝。
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或“牛女节”陪掘空,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此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中国古代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赏月、燃香、祈福,也会制芦瞎作七巧板、吃巧果等,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在现代社会,七夕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散宴业节日,很多商家会在这一天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购物消费。

热点内容
新泰特产 发布:2020-09-14 19:00:13 浏览:505
适合开业的音乐 发布:2020-09-17 11:28:55 浏览:503
送男生十字绣 发布:2020-09-16 16:05:07 浏览:503
神秘商店皮肤赠送 发布:2020-09-16 15:38:37 浏览:503
手绘圣诞贺卡 发布:2020-09-16 14:48:57 浏览:503
青岛初中升学率 发布:2020-09-16 09:55:57 浏览:503
送妈妈的生日蛋糕图片 发布:2020-09-16 09:10:18 浏览:503
梦生日 发布:2020-09-16 18:24:33 浏览:502
纸礼物盒 发布:2020-09-16 15:55:47 浏览:502
wow角色定制 发布:2020-09-16 14:46:32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