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改成情人节
你好,因为牛郎星和织
女星在7月7日是最接近的,
在中国的爱情故事里
悲惨的一对,象征着现实
情侣就算是在遥远的地方也
是相爱的。所以封这叫情人节。
2、七夕原本是古代结婚忌日,为什么到现在就变成情人节了?
七夕节在古代被称为“乞巧节”,经过历史的发展变迁,如今演变成了浪漫的中式情人节。
七夕的起源大家都知道,本身是一个比较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爱情受到阻挠,每年只能相见一次,这一天就是七夕。在古代七夕是专属于女子们的节日,在这一天女孩子们可以稍作打扮,进行一系列的乞巧活动,来为自己祈祷姻缘等等。所以可以看出来,一开始七夕节并没有什么情人节的感觉,只是女孩子们可以游玩、活动的节日。
大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太过凄美,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味道,这个节日才逐渐被赋予了情人节的意味。国外有国外的情人节,但是中国似乎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情人节。大家想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情人节,就把七夕节当成了这样的节日。其实七夕成为情人节也没有什么不好,这种有着浓郁中国味道的情人节,似乎更符合大家想过情人节的氛围。通过互相赠送礼物、吃饭约会等形式,情人们如今都在过中式情人节,再加上商家的炒作宣传,七夕情人节的感觉就更加浓厚了。
其实七夕从乞巧节演变成情人节,其中的渊源也能够理解。女孩子们在乞巧节一般都会为自己祈祷姻缘,这和现在的情人节的含义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七夕节这个节日里,有情人的就和情人一起过吧,没有情人的就默默为自己的姻缘进行祈祷吧!
3、七夕节始于汉朝,为什么被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其实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并没有情人节这个节日,但是因为中西方交流密切后,西方国家的情人节传到中国,所以我们国家为了与西方国家相对应,于是把七夕节定义为情人节。而且我国古代的七夕节就是女孩子乞求如意郎君的节日,后来就象征牛郎跟织女伟大的爱情故事。七夕跟情人同有爱情的意味,所以七夕也被叫做情人节。
七夕节最早出现在我国的汉朝,根据传说,在每年的7月7日,天上的织女就会跟牛郎在鹊桥相遇,所以七夕节也有两人爱情即使有天地的差距,也要在一起的意思。其实在这之前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妇女们在庭院中向织女乞求智巧的节日,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开了,才改成七夕节。所以七夕节跟其他的传统节日差不多,也是古代人祈福求平安的日子。
其实有一个节日比七夕更像中国的情人节,就是上元节,因为这天,青年男女会借着看花灯的名义而相约在这在一起,而这更符合中国情人节的寓意。但是因为商家的不良炒作,而媒体又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作用,所以才会让很多人认为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且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开始流行,中国商家为了不落后,于是将七夕节宣传成情人节,然后让情侣在这一天增强消费。
编辑产生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而爱情也是精神的一方面。总的来说,情人节是一个消费爱情的节日。而七夕被定义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是媒体商家的不断推动的作用。
4、“七夕节”本为女子祈福的节日,为什么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女子乞巧的活动设定在农历七月初七呢?原来,女娲创造苍生时,在第七日造出人来,初七为“人日”。“七”还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诗,日常生活七件事。再加上《黄帝内经》中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这样一来,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对女子意义非凡,两个吉祥数字叠加,七夕乞巧祈福顺理成章。
南朝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整,织女成为天帝之女,许嫁河西牵牛,但织女婚后消极怠工,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缘起并非偶然,是中国“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特别提到了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代秉承南朝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至于长生殿的私语,托白居易的福,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唐代以七夕为题的诗就达八十多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乞巧盛会。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代妇女陈瓜果、穿针乞巧,蜘蛛网占与前朝类似。她们还会在瓷器内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彩楼束之,谓之“种生”,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谓之“乞巧楼”。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京师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子女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七夕这天,大街上皆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或“摩罗”,是以雕木彩装为底座的泥塑土偶,或用红纱碧笼装扮,或饰以金珠牙翠。“磨喝乐”或“摩罗”是梵语音译,本意为佛经中的神名,宋代七夕至此出现了佛教因素。
两宋时可以说是七夕节的鼎盛时期,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鹊桥仙更是成为佳作频出的词牌名。
织女星出现在头顶的夜空就预示着七月的到来,再加上纺线织布的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乞巧、祭祀、求福的时节。至于牛郎织女来相会,那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此习俗的基础上,看到晚上夜空中银河的另一边也有一颗相对应的明亮的星星,然后经过天文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制了一个这样美丽的传说。从而将一个七夕乞巧演变成男女相会的日子,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我们过错节了吗?七夕乞巧节为什么变成情人节了?
现代人有一个特殊技能,能把任何节日都当做情人节来过,唯一幸免的恐怕只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了,但我觉得鬼节变成情人节也指日可待,毕竟情人之间说的话,鬼才相信。
七夕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人类很早就对自然天象产生了崇拜之情,并且孜孜不倦地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天上的星宿与人间地理一一对应,后来还衍生出了一套完善的观星文化,用于占卜。
《三国演义》中常常提到某个方位的天空中有将星陨落,对应到人间,相同方位就必定有将领去世。如关羽去世时,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有将星陨落在荆楚之地,他就推算出了荆州的关羽会败亡。
在所有跟占星有关的传说中,最浪漫的便是牛郎织女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一个名叫尸佼的学者,也是诸子百家之一,在他所著《尸子》一书中,就有关于牵牛星的记载:
“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昴”。
而牛郎织女同时出现的记录,则见于《汉书·地理志》中:
“粤地,牵牛、婺(wù)女之分野也”。
这些书籍中提到的牵牛、婺女,就是后来的牛郎和织女。
后来,婺女星在人们的自然天象崇拜中,逐渐被神话,被称为七姐、织女,她心灵手巧,可以编织云彩,做起人间的纺织活来当然不在话下,于是她便在“男耕女织”的社会中,成了女孩子的守护神。
七月初七这天,也被人们定义为织女的诞辰日,所以七夕又叫七姐节,女孩子们在这一天都会相约在一起,对月穿针,拜祭织女,乞求这位女神赋予自己灵巧的双手,故而七夕也叫乞巧节。
这些故事看起来,似乎牛郎和织女之间并没有多大的联系,那他们是怎样产生爱情的呢?我们从古诗词中去寻求答案。
从星宿到爱情的演变
1、先秦
牛郎和织女,本身银河两岸的两颗星,最初叫牵牛和婺女。牛郎织女这种命名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诗经·大雅·大东》
维有天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千牛,不以服箱。
在这首诗中,牛郎和织女只是单纯的星宿名,并没有被人格化,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说它们虽然一个叫牛郎,却不拉车、另一个叫织女,却不织布,真是名不副实,这当然是一种比喻,实际上是讽刺西周王朝的统治者,身居高位却不谋其政,不体恤百姓。
2、汉代
到了汉代,诗词中逐渐有了牛郎织女的八卦: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成了一对异地恋的情侣,他们之间被“盈盈一水”相隔,两两相望,却可望而不可得,织女每日思念牛郎,以泪洗面,无心织布。
人们对牛郎织女相望不相见的悲惨爱情十分同情,在东汉时期,便诞生了鹊桥相会的传说: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应劭《风俗通义》
这是牛郎织女七夕之夜鹊桥相会的来源。
3、魏晋南北朝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好清谈,脑洞大开的士人在玄学的加持下,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
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记录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各种怪异小故事,其中讲到穷小子董永,父亲死后没钱下葬,只好把自己卖给有钱人作奴隶,这件事感动了上天,天帝便派七仙女下凡帮助他还债。把债务还清后,织女就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成为了后来牛郎织女的原型。
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又有了新的版本,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这样的: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虽有差异,但大体情节上和后世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相同的:牛郎家贫,织女手巧,天帝命织女下凡与牛郎结合,两人相爱。
4、魏晋以后
魏晋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度越来越高,人们综合了《搜神记》和《荆楚岁时记》两个版本的精华,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世俗化的成分和传奇性的情节,如老牛对牛郎的帮助、王母娘娘用簪子划银河阻碍牛郎织女相会等等,在不断的完善中,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牛郎织女故事。
说来说去,七夕的故事好像都和爱情有关,那七夕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又有着哪些风俗习惯呢?
诗词中的七夕习俗
前面说了,七夕最初是为了拜祭织女(七姐),女孩子们在这天乞求心灵手巧,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浪漫,有爱情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在中国的传统中,七夕节从来就不是情人节。
七夕到底应该怎么过?我们继续从诗词中寻找答案。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七夕节“穿针乞巧”的习俗。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联说天上正是荷花盛开的时节,七夕来了,牛郎织女会在这天相会,在地上,人们也在院中铺着红布摆好宴席,为穿针乞巧做着准备。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颔联中“谢女”是谢道韫,“檀郎”是潘安,泛指世间男女。“谢女”把自己的珠玑箧清空,要“檀郎”为她写出有关七夕的锦绣诗篇,并放入箧中。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香帐是古代结婚时要用的圆帐,民间认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要有香帐才更配的上这良辰美景。此时,香帐已经准备好了,人间的女子也正在通过穿针引线来乞巧。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可惜啊,时间过得太快,铜壶滴漏天将破晓,牛郎和织女又要分别了,这样的佳会又要等上一年,让人不免觉得惆怅。
在七夕节这一天,穿针乞巧是最传统的乞巧方式,上可追溯到汉朝,每逢七夕夜,无论宫廷与民间,都会举办节会,女孩子们用五彩线进行穿针比赛,谁率先连穿七针或九针,就是赢家,叫做“得巧”,输的人则叫“输巧”,这一习俗流传下来,由于有比赛竞争的因素,因而又叫“斗巧”。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这首诗,先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端,以乞巧丝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巧妙地把节日习俗与自身境遇结合在一起,诗中提到的“惟与蜘蛛乞巧丝”,其实是一项七夕习俗——喜蛛应巧,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比穿针乞巧稍晚一点。
每到七月初七这天,女孩子会把瓜果摆在庭院中,看有没有蜘蛛结网,如果有的话则为应巧,是喜事。后来,人们干脆直接将蜘蛛装在小盒子里,第二天再打开看是否有结网,验巧的方法则是根据蛛网的稀疏和圆正来判断。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前面两首诗,都是讲女孩子在七夕这天乞巧的风俗,那么,其实真是专属女孩的节日吗?其实啊,读书人在七夕这天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晒衣服和晒书。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句,所描绘的情景非常凄凉,说喜鹊飞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结束了,而自己长夜不寐,脑子里都在想着远去的情人,现在七夕刚刚过去,只有当年那座曝衣楼上的倩影,都已经杳不可见了。
这里也写到了七夕曝衣的习俗,魏晋时期每到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会纷纷拿出自己最名贵的衣服晒在外面,以达到炫富的目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很鄙视这种行为,他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衣服拿出去晒,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也不能免俗啊!”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世说新语》
东晋名士郝隆虽然不是竹林七贤,但他在七夕这天做的事,比竹林七贤还狂,同样是看不惯土豪炫富,阮咸只不过是晒破衣服讽刺,而郝隆呢,他把独自露出来,躺在太阳下,别人问他干什么呢,他说:“没事儿,晒晒书”。
意思是自己满腹经纶,书本都藏在肚中,那些有钱人晒衣服不过是物质上的富裕,殊不知,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真是既傲气又洒脱。
除此之外,古代读书人还有七夕拜魁星的风俗,魁星就是文曲星,古人认为,魁星主文事,“魁”又有“首”的意思,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而七月七日恰巧也是魁星的生日,因此参加科举的考生们都会选择在七夕这天拜祭魁星,以求高中。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七夕虽与爱情有关,人们也津津乐道于牛郎织女之间浪漫悲情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节的内涵可不仅限于爱情哦。
当然,任何风俗都会随着故事的流传发生演变,不同地区也会根据自己当地的特色,发展处独特的风俗文化。
如今,七夕发展成情人节,我们大可不必去指摘或反对,因为时代在变迁,我们应当顺应潮流,但也千万不能忘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俗文化,因为那都是一个民族永恒美好的记忆。
6、传统的乞巧节为何会在宋代逐渐演变成情人节?
在如今世界各地有关爱的节日,实在是数不胜数。比如我们都熟知的,2月14日圣瓦伦丁节又叫情人节。3月14日叫白色情人节,5月20号呢,又是因为520的发音成为一个表白节。不过在我国传统节日当中,七夕节也是情人节,只不过他从乞巧节变成情人节,是由宋代开始的,除去女孩想要祈求好姻缘的缘故,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在宋代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以前商品市场都是类似于农耕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只有早市和白市。但是到了宋朝逐渐开放了夜市,这就形成了一个全天候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局面。那么作为在傍晚或者晚上举行的乞巧节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可以成为一个大众的节日,所以不但有女子,也会有男子。渐渐的就产生了许多爱情故事,演变成为情情人节。
在宋代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包容的,因此我们能在宋代看到很多女词人,其中相信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清照了,她写的词在当时看来甚至比她丈夫赵明诚写的词更加精妙,并且充满才情。所以说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女子的才艺渐渐受到了社会的重视,而七夕节又是用于向织女乞巧的节日,那么在节日里,女子也会展示自己的各项技巧,这样正好迎合了社会的需要,逐渐就转变为情人节了。
在宋朝并没有像汉朝那样的雄厚实力,也没有像唐朝那样的宽广胸怀,他只想居于江南山水,沉醉于儿女情长之间。因此,在宋朝各阶层都盛行这种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于是爱情就成为许多女孩子的向往。那么在七夕节这一天,她们不但想要乞巧,更想要乞得一位如意郎君。
7、七夕也是乞巧节,为什么现在都过成了情人节?
因为过乞巧节的意义不大,而过情人节更有意义一些,乞巧节就是女性向织女星祈求有一双巧手。而随着社会的发现,女性对于拥有一双巧手的意愿并不强烈。巧手对于女性来说,并非是不可多得的东西。而恋人的意义,则越来越多,情人节也因此被更加的重视。
过情人节,对商家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人节那天,花的销量肯定会上涨,还有电影的票几乎也都是售空的。还有餐饮业,也会因为情人节的关系而业绩大涨。还有一些酒店,当晚也几乎满房。可以说,过个节,商家们都赚钱了。还有线上的商家,因为情人节恋人们需要买礼物,所以线上商家的商品销量也涨了很多。因此,商家们很喜欢情人节。
把七夕节过程情人节,就有促进商业发生的目的,很多商家自己都会去花钱来宣传七夕情人节,推出一些情人节套餐等等。以此来提交商品的销量。
02、大众对情人节的喜爱女人几乎都喜欢过情人节,因为情人节意味着恋人的陪伴,意味着礼物、鲜花、美味的晚餐。对女性来说,过情人节是一件意义非常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和她说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叫她按照乞巧节来说,你很可能会失去一个女友。
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通常也只有过节的时候给自己放个假,情人节就是一个给自己放假的好时机。今天是情人节,那就不要加班啦,画个美美的妆,和心爱的人过节去吧。
所以,乞巧节之所以会变成七夕情人节,一是因为商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因为现代人对情人节的需要。不管如何,竟然乞巧节已经变成了情人节,那就按照情人节的过法去过吧。
8、古时候的七夕为乞巧,在现代为何过成了情人节?
七夕节成为现在的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商业炒作。
以前的七夕节完全没有情人节的意思,把七夕包装成情人节完全是近些年才有的。中国情人节从诞生到火爆和一个企业离不开,这个企业就是红豆集团,一家服装企业。红豆集团在江苏一带知名度很高,效益也非常不错。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红豆集团有了上市的想法,于是想要扩大市场规模。
当时的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等一系列洋节非常的火,而红豆刚好和古代的相思思念相关联。于是红豆集团便想打造一个中国的情人节,而七夕就是红豆选取的节日。七夕节的时间和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完美的契合了红豆集团的需要,于是红豆集团便将七夕节打造成了情人节,并且开始不遗余力的宣传七夕情人节和红豆。
而当时的洋节被很多人抵制正处于风口浪尖,中国情人节一出现就得到了很多官方媒体的支持。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对七夕进行炒作,这个节日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知道,最终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心中的中国情人节。
其实古代的七夕节和爱情关系不大,更多的是那些未婚少女的节日。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代少女向织女乞求智慧与技巧的。在古代人心中织女可并不只是牛郎的媳妇,她还是天上的纺织之神。所以很多未婚少女都会在这一天约几个闺蜜好友一起来祭拜织女,希望自己可以心灵手巧得到如意郎君。
而古代中国也是有情人节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一天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人们可以不用着急回家。有对象的可以一块赏赏花灯,单身的可以到街上搭讪。